与同事交流,大家都表示近期来门诊看痣的患者突然多了起来。可能是受著名歌手张恒远的不幸遭遇影响,以前不曾被关注的常见皮肤病——“痣”,突然成了热门关注点。
老百姓口中的痣,俗称痦子,在医学上又称为色素痣、痣细胞痣、黑素细胞痣,是由皮肤中的黑素细胞良性增生形成的良性皮肤肿瘤。几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形状不一,颜色多种,位置不定的痣。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所谓先天性痣,是指出生时就有的,约占人群的1%;所谓后天性痣,是指出生后才出现的,临床上大多数痣属于此类。
根据病理上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痣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交界痣、皮内痣和复合痣。交界痣,痣细胞位于表皮至真皮交界处(表皮基底层),多见于手掌、足底、口唇及外生殖器部位,其他部位也可以出现。交界痣外观平坦或略高出于皮肤表面,具有活跃的特性,故而有恶变的风险。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内,外观多呈圆顶状、乳头状、疣状或息肉状隆起,可能含有毛发。痣细胞位于真皮层深度不同,皮内痣的颜色也有差异。皮肉痣一般不发生恶变,但反复受刺激者除外。复合痣,痣细胞在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和真皮内均存在,外观类似皮内痣,但通常小于皮内痣,稍高出于皮肤表面,有时可有毛发穿过。因有交界痣的成分,复合痣也可能发生恶变。
痣之所以被大众关注,除了影响美观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其会恶变成黑色素瘤,而黑色素瘤是皮肤高度恶性肿瘤之一,可以说是“恶中之首”,如发现和治疗不及时,患者生存率很低。那么,哪些痣属于“危险分子”呢?
1.长在手心、脚底、腰带或肩带、口唇、口腔黏膜、眼结膜、外生殖器、指(趾)甲,以及其他隐蔽位置的痣,比较容易恶变。这些部位属于易摩擦、易受外伤或非日晒部位,无论分型、大小、形状、颜色,都建议尽早切除,留着可能就是“定时炸弹”,虽然有的痣恶变风险不大,也可能终生都不会恶变,但不能冒这个风险,宁可错杀,不可遗漏。
2.先天性巨大痣(成人直径大于20厘米,新生儿直径大于5厘米)或发育不良痣。这两类痣本身是良性的,但具有黑色素瘤的部分临床特征,如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各异、体积较大等。体积越大,数量越多,恶变的风险就越大,所以一经发现,建议及时去皮肤外科或整形外科手术切除,并且要密切随访、自查。
3.经过反复不良刺激的痣。比如反复用过药水点痣,或冷冻、火针祛痣,或激光点痣,或反复抠破、蹭破、晒伤,或者痣的周围反复出现炎症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使原本风平浪静的痣细胞受到刺激,而增加恶变的概率。对于这类痣,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必须手术切除并加病理检查,以绝后患。
4.家族有黑色素瘤病史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有黑色素瘤病史,需要密切注意身上的各种痣。尤其是不典型痣、先天性巨大痣,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或切除。
5.30岁以后新出现的痣,要提高警惕。因为正常人在30岁左右痣的数量会达到最高峰,30岁以后痣会有缓慢消退的趋势。如果30岁以后有新的痣出现,尤其是新发的交界痣,需要密切注意其变化,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或切除。
6.所有色素痣,不论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只要出现自发破溃、出血、结痂或隆起,或持续性痛痒感,或周边出现卫星灶,或颜色加深发亮、周围出现红晕、颜色不均匀改变,或短期内体积快速增大,都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检查或切除。
当然了,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广为人知的“ABCDE”法判断法自查。“ABCDE”法能够让我们进行自我初步判断。
A指形状不对称。良性的色素痣往往是圆滚滚或者形状对称的。在痣中轴画一个“十”字,若左右或上下形状不对称,需警惕。
B指边界不清、不规则。良性的色素痣往往边缘整齐而规则,若边界变得模糊不清,需警惕。
C指颜色不均匀。并不是颜色越黑的痣越不好,事实上,如果同一个痣的颜色不均匀更要引起注意。
D指直径。位于手掌、足底、手指甲、脚趾甲、直径(宽度)大于3毫米,和位于其余部位、直径大于6毫米的痣,需留心观察,提高警惕。
E指隆起。一些早期黑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隆起,需警惕。
不过,“ABCDE”法的应用,切记不可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先天性色素痣通常一开始直径就很大,形状也可能不规则,随着儿童发育还可能呈比例扩大,这时候再用“ABCDE”法自查就不适合了。再比如女性妊娠期、哺乳期可能会导致色素痣增大、颜色加深,这也并不是恶变的信号。
据统计,约有30%的黑色素瘤与色素痣相关。不过整体上,色素痣发生恶变的概率还是很低的(小于1%)。大家针对皮肤上的痣,既要持友好态度,做好与之长期和平共处的打算,又要持个体化原则,对某些“危险分子”,该检查的检查,该处理的处理,该随访的随访。
人各有“痣”,有“痣”不在年高,老少皆可得。我们要坚信绝大多数的痣与人体是可以和谐相处的。痣的本质是一种良性肿瘤,既然是良性的,只要不去反复刺激它,就无须过于担心。痣虽小,但有时却是动一“痣”而牵全身,如果坚持要动,务必去正规医院选择最安全的处理方式将其清除干净。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