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云阳大巴山,风景美丽,空气清新,被如今众多都市人称为世外桃源。然而,曾经“巴山蜀水”是“凄凉地”,看山只有山、望水只是水。这里交通闭塞、物资贫乏。1972年,阿福出生在大巴山中一个六口之家。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妹妹,四姊妹中,阿福排行第二。
从有记忆开始,父亲总吩咐阿福做农活和家务。小学二年级的一天放学回来,父亲又叫阿福烧火煮猪食。当天家庭作业多,又要背书,阿福很委屈,一边添柴一边嘟囔:“为什么总让我劳动?”父亲无奈地说:“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
小阿福当时并没弄懂父亲这句没前没后的解释。12岁那年,成绩优秀的阿福被责令辍学,外出打工。阿福不同意,在家委屈地大哭,父亲帮他抹去眼泪,劝导说:“家里穷,姐姐是女孩,弟弟比你小……”阿福才明白自己排行第二的责任,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1984年春天,阿福跟着村里年龄稍大点的老乡走向湖北工地,当建筑临时工:开始过起搬水泥、砌泥砖、扎钢筋的工地生活。白天只有汗水,晚上更是煎熬。稚嫩的阿福和一群大人睡在集体宿舍,每听到工友谈论自己孩子的学习,他就躲在被窝偷偷哭。阿福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当建筑工,他要学知识,要做有技术含量又体面安全的活儿,要改变自己、改变命运。
自此,阿福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路。他请求长辈级工友,把各自孩子读过的书本借给他。白天,他在太阳下热汗淋漓地干活;晚上,他趴在床上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分阶段看书、做题、写文章……
课本知识学得差不多了,阿福又钻研出路:物色新工作、学习与新工作对口的知识和技能。几番比较,阿福看上县城食用菌研究所,并了解了去研究所工作的资质要求。有了目标,阿福又开始新一轮的自学。晚上工友睡了,阿福在被窝打着电筒学;早上工友还没醒,阿福在工地路灯下学;暴雨天或发放工资的休息日,工友聚餐、喝酒、打牌,阿福躲在安静的角落学。食用菌常识、食用菌栽培技术等理论知识学得差不多了,阿福向工地负责人请假,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自费到武汉大学生物系食用菌培训班学习,学习期间还积极大胆地给国家食用菌专业期刊投稿、发表论文……终于,阿福的专业才能和钻研精神被重庆市云阳县食用菌研究所看中。1991年初夏,阿福受邀到研究所工作。
12岁为了生计,背着书包奔去远方当临时建筑工。19岁作为人才,拿着邀请函回到家乡研究所当技术人员。七年自学,蜕变成蝶,这不是小说,是阿福真实的过往。
好不容易爬山一样爬进研究所,阿福刚开始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后来发现自己的工作天天机械式重复,枯燥无味。这让完全凭自主学习、靠论文写作出头的阿福黯然神伤、身心俱疲。阿福暗下决心:“我得提升知识,进纯净的文化行业。”
决定勇闯文化行业,阿福又拿出在工地的学习精神,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在做好研究所工作的同时,自学、积极参加成人教育。最终阿福通过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大学毕业后,阿福进入重庆一家报社工作。其间,他以“野风”“野岛”等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人物传记等,成了重庆亮闪闪的文坛新星。
正当同行以阿福为目标榜样时,他又有了新的变化。1997年初,阿福离开重庆,应聘为《深圳法制报》记者。1998年底,阿福离开深圳,就任《西南经济日报》主任。1999年底,阿福跳槽到《重庆经济报》,又做回曾经的新闻工作。
“每段历史均有原由,每道过往皆为序章。”阿福说文化工作经历,富足的面容泛着光,“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与香港一海之隔,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法制报记者能深入最前沿的新闻,能最直接最精准地了解时代变迁和政策方向,来深圳能扩展视野,有竞争,有发展。但深圳人才济济,工作一阵后我找不到自己最理想的位置,刚好《西南经济日报》总编辑邀请我当部门主任,我便去了。后来又到《重庆经济报》工作,因为重庆是自己的家乡,知己知彼,工作更得心应手。”
“人要懂变通,要能屈能伸,无论工作还是事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谈及过往工作变动,阿福很坦然,“几年经济报社的工作经历,沉淀了我的文化,拓展了我的商业思维,为我后来个人创建文化公司积累了不少人脉,打下了很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2003年,不安现状的阿福厚积薄发,成立了“生活向导广告公司”,自营了一份专做分类广告的报纸。报纸每期96版,最高峰时发行量突破两万份!
1997年至2003年,又一轮七年芳华,31岁的阿福摇身一变,成为文化界的有钱人。
2005年,各类大网站兴起,阿福赖以生存的分类广告报纸与各类小网站一样,面临商业模式转型和融资等诸多困难。“我不得不卖掉自己一手打造的事业。”谈及变卖广告网站,阿福黯然神伤,“第一次创业,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只是低头做事,没有抬头看路。我还得深造,我得有更广的知识、更多的实践、更深的经验来填充自己,让自己有更坚硬的翅膀遨游商界。”
学习经商,阿福来到深圳。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阿福给自己定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和方向。夜以继日,马不停蹄,最终,他成功获得清华大学EMBA学位。
2009年,拿着首次创业赚的钱,阿福走进服装行业。第二次创业,阿福雄心勃勃,迅速、迅猛地在全国各地大面积、大手笔扩展自己的服装版图。到2011年,阿福创建的服装品牌在国内达98家专柜、有23个区域经销商。短短两年时间,阿福成了服装行业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一百多家专柜和店面,得有足够的衣服来撑台,开始的代工模式完全跟不上铺货要求。为了供应店面铺货,在朋友的引荐下,阿福收购了一家服装工厂。没想到收购的服装厂是一个欠债两千多万元的大黑洞。无奈之下,阿福不得不清掉全部服装,盘出所有店面,还了一部分不能、也不好意思再拖欠的款项。好在凭着自己多年经商的人品和口碑,部分债权人同意与阿福拟定分期还款协议。
2015年春节,好友邀阿福到贵州放松心情。在贵州以酒浇愁近大半年后,阿福豁然开朗:“我不能这样下去,我还有老婆孩子,还有债主恩人!”
面对茅台的青山绿水,阿福说:“我得捡回我自己!”于是,他又开始注册商标、成立公司,承租厂房、研发酒品。2015年年底,阿福成立自己的酒业公司,主要生产酱香型白酒。不到一年,他的公司就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是贵州省为数不多的上市酒企之一。
至2023年,阿福的酒业公司已上市整整七周年。诗人、作家、企业家、慈善家……如今的阿福,商业涵盖衣食住行,生意遍布全国各地。他闪亮的头衔与高铁一样长,肩上的责任与荣光同重。阿福说:“做人与从商,维持及开拓,不忘初心,任重道远。”
过往不往,未来很长。以文,祝福阿福。
编辑|饶春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