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上,生长着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地椒。夏季地椒花期正盛,紫色的小花朵开遍山野,清香扑鼻,像画家的彩笔点缀出的紫色宝石。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四·地椒》中记载:“地椒出北地,即蔓椒之小者,贴地生叶,形小,味微辛。土人以煑羊肉食,香美。”地椒的别名有百里香、长藤草、地香、花椒堆、拦金、五脉地椒等,喜欢阳光充足和干燥环境,抗旱性强,广泛生长于山坡等向阳地。其植株矮小,长20~50厘米,茎匍匐生长;气味芳香,可作蜜源植物;五脉地椒全株入药,具有祛风湿、降血压、助消化、驱虫等功效,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还可作调料、食品添加剂,如烹调海鲜和肉、鱼类等食物时加入,可除腥味,加到泡菜与腌菜中,可增添菜品的清香味。地椒新鲜枝叶可直接生食,也可晒干入茶饮,或作为香料,提取精油。
炮制地椒茶,首先要到山里把新鲜的地椒采摘回来。拿把镰刀,背上背篓或提着担笼,到山里割回来就行。如果发现一朵地椒,周围可能就有一大片。当然,有时在路边或田埂旁也能看到,但这些地方的地椒很容易被人或牲畜踩踏,长得矮小不说,叶子还少,采回来不能用。其次是挑拣,得把割回来的地椒挨个过一遍,把夹带的泥土和杂草全部清理出来。接着是洗。用清水将地椒彻底洗干净。
最后一道工序是炮制,这和南方的茗茶炮制过程极其相似,唯一区别是炮制地椒茶得靠人工,而且火候最难把握,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锅底的柴草得用麦草、糜草等软秸秆,切忌用硬柴。在火候上,讲究的是温地椒,温不是炒,因为炒需要大火,会把鲜嫩的地椒炒煳,这样茶叶的清香味就全没有了。虽然地椒炮制的方法大致相同,但不同的人炮制出来的味道却大不一样,或者清香,或者浓香,或者含有麦香味,或者有股烧焦的草味儿。我曾经见奶奶和母亲在大铁锅里温地椒时,不停地用手揉搓,边揉边拿剪刀剪成2~3厘米的小截,同时把地椒根部拣出来扔掉。温好的地椒还不能入茶,得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干后就可以收在容器里贮存起来。
喝地椒茶,没有太多讲究,也没有所谓的“茶道”,随便抓一把放在干净的盆里,再倒入滚烫的开水,放置一小会儿,至汤红中泛黑,一盆清爽的地椒茶就泡好了。家乡人把冲茶的过程称作“泼茶”,“泼茶”最好用山泉水,井水也可以。泼好的地椒茶,凉热均可饮用,凉喝时不会出现肠胃不适。舀起一茶缸凉地椒茶直接灌下去,觉得过瘾;用茶杯冲泡,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显得文雅;直接端起盆喝,也不会被人笑话粗鲁。
以前收割庄稼时,人们手里除了镰刀,就是一罐能消暑解渴的地椒茶。天气正热的时候打碾,前来帮忙的人胃口普遍不好,主人家便提前准备一盆地椒茶,放在打谷场旁边,就连刚打上来的井水都没有地椒茶解渴。
家乡的地椒茶,虽没有西湖龙井那样驰名中外,没有碧螺春那样清香怡人,也没有铁观音那样浓郁芳香,更没有茉莉花那样沁人心脾……但它就像一汪移动的清泉,在炎炎夏日里,消散着人们心中的酷热,为汗流浃背的庄稼汉补充流失的水分,为村庄里的过路人驱散旅途的劳累。
编辑|廖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