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那颗“酸葡萄”:华裔天才酿造酒圈惊天骗局

2023-12-29 00:00:00云汐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7期

不久前,一个叫黄振旺的罪犯提前出狱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从2004年到2013年,黄振旺倒卖了价值1.5亿美元的假葡萄酒,凭借一己之力玩转美国富豪圈。让人震惊的是,东窗事发后,那些购买过黄振旺的假葡萄酒的富豪们不仅表示既往不咎,还联名呼吁警方释放他,原因是他卖的酒实在太好喝了,让人难以割舍。一个倒卖假酒的罪犯,为何有如此能力?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神秘小伙,怀揣品酒绝技

1976年出生的黄振旺是印尼籍华人。20世纪90年代,由于印尼社会氛围对华人极不友好,黄振旺的父母把17岁的他送到美国加州读书。黄振旺到美国后,为了维持生计,在加州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

工作中,黄振旺受尽了白眼,他发誓要出人头地。很快,他便发现来打球的富豪们很喜欢聊葡萄酒。对于葡萄酒这一行,黄振旺可谓熟门熟路,因为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酒庄,小时候他偷喝过很多次葡萄酒。

1999年,高尔夫球场老板组织了一场球赛,球赛后是葡萄酒鉴赏会。黄振旺不过是球童,根本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他拿出一个月的薪水贿赂保安,混了进去。那天,黄振旺的衣着寒酸,没有引起富豪们的注意。但会后,敏感的他意识到,这种以交流酒为目的的聚会,如果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不难攀附到贵人的。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黄振旺到银行贷款花重金把自己包装了一番,不仅改变了装扮,还恶补了葡萄酒方面的知识。

2000年12月,一场拍卖会在美国圣彼得酒庄举行,参加拍卖会的人要么有权,要么有钱。黄振旺混进拍卖会后,碰到了常去他工作的球场打球的富豪约翰逊。黄振旺对约翰逊吹嘘道,他曾喝过3000种葡萄酒,对葡萄酒的年份、产地和味道了如指掌。约翰逊觉得难以置信,上下打量起黄振旺来,然后让人准备了几杯葡萄酒让黄振旺品尝。黄振旺一一喝过后,准确地说出了每一杯葡萄酒的产地和年份。约翰逊惊得目瞪口呆,当即邀请他参加一个更高级别的葡萄酒拍卖会。

在随后的葡萄酒拍卖会上,约翰逊成功买到一瓶价值24万美元的葡萄酒,拍卖会进入到高潮。约翰逊一手拿着葡萄酒,一手把黄振旺拉上台来,说他比那瓶葡萄酒更值得拥有。台下的富豪们一阵哄笑,都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这时,黄振旺不卑不亢地走到一旁,和工作人员低语了几句。不多时,工作人员拿出了10杯没有做过任何标记的葡萄酒。只见黄振旺娴熟地用手腕力量摇晃着酒杯,观察着杯中的红色液体,然后用鼻子闻了闻味道,再慢慢地喝下一小口。随着他准确地一一说出葡萄酒的品牌、产地、年份,拍卖会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拍卖会的主持人好奇地询问黄振旺的名字,黄振旺愣了愣,刚想说出真实姓名,又改口说他叫鲁迪·卡尼万。在黄振旺看来,一个上档次的美国人名字是进入葡萄酒圈的敲门砖。

经过富豪们的口口相传,一些上流人士开始邀请黄振旺参加自己的酒会,只为看他展示独一无二的鉴酒能力。而黄振旺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表演这个节目。偶尔,他也会透露一点身世:17岁到美国留学,家人每个月会打10万美元的零花钱给他,此外家族信托基金也会将收益定期打入他的银行卡中。

黄振旺虚构的身世和惊人的能力让他轻松进入了洛杉矶最负盛名的品酒圈子:BurgWhores,这里会聚了好莱坞导演、音乐高管、科技企业家和房地产大亨等。他开始在圈子里竞买顶级葡萄酒,钱全部来自银行贷款。很快,他便拥有了1920年柏图斯、1945年罗曼尼康帝、1947年拉弗勒这些酿酒师们梦寐以求的好酒。

有一次,黄振旺到一个酒庄参加派对,他豪爽地买了一瓶1.8万美元的葡萄酒。付款时,黄振旺让工作人员刷了3万美元,然后打了一个响指:“剩下的1.2万美元就当你们的小费了。”随着工作人员喊出黄振旺的小费数额,现场响起欢呼声。黄振旺乘机说:“我喜欢葡萄酒,也喜欢收集各种葡萄酒瓶,今后大家可以拿葡萄酒瓶到我这里换好酒喝。”

从那之后,黄振旺的家里就聚集了一批拿着空酒瓶上门换好酒喝的藏友。也因为藏友的推荐,黄振旺被介绍到了一个更顶级的葡萄酒圈子:12AngryMen,这个圈子喝顿酒的账单经常是百万美元。但圈子里有人注意到,每次餐后,黄振旺都会要求带走空酒瓶。有点奇怪,但无人在意。

就这样,黄振旺一边竞买葡萄酒,一边收集酒瓶,任何葡萄酒拍卖会,他都会出现,并且只要他举牌,不管价格多贵都要得到。很快,黄振旺积累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私人酒窖,以至于《卡尔加里先驱报》称他为“稀有葡萄酒之王”。

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葡萄酒行业,尤其是名贵葡萄酒拍卖行业发展迅速,那些名贵的葡萄酒都涨价明显,尤其是黄振旺收藏的葡萄酒,价格更是涨得离谱。有款叫木桐罗斯柴尔德的葡萄酒,由于受到黄振旺的青睐,价格从2.5万美元涨到了7万美元。

造假高手,疯狂拍卖“藏品”

在成功引导富人们认为葡萄酒收藏有利可图后,黄振旺开始了他的计划:售卖假葡萄酒。

黄振旺清楚地知道,除了真正的葡萄酒行家,大部分富豪都不过是附庸风雅,他们根本辨别不出葡萄酒的优劣,在乎的只是酒的味道,所以只要在味道上下足功夫,就能将普通的葡萄酒卖出高价。于是,他将自己调制的葡萄酒装入多年收集的名贵葡萄酒酒瓶中。

调酒,对于黄振旺来说不是难事,凭借出色的味蕾,他只要尝试几遍,就能调试出各种名酒的风味。

2004年,黄振旺第一次举办自己的藏品拍卖会,很多富豪为了结识他前来捧场。最后,这场拍卖会以1000多万美元的高价,卖出了1700多瓶葡萄酒。虽然有一些富豪买了酒后对真伪有所怀疑,但鉴于酒的味道确实不错,也就打消顾虑了。

黄振旺见没有人对他的酒提出质疑,于是又拿出几千瓶“珍藏”的葡萄酒进行拍卖,一时间赚得盆满钵满。

2005年3月,在一个富豪的家宴上,黄振旺再次表演了他辨识葡萄酒的独门绝技,他蒙眼从30种葡萄酒中成功辨识出了1934年产的拉菲,全场掌声雷动。表演结束后,黄振旺拿着酒杯穿梭在来宾之间。突然,一名男子站在他的前面,说:“很高兴认识你,我叫约翰·卡蓬,是一家拍卖行的经理。”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黄振旺和约翰一拍即合,答应将自己库存的酒拿给卡蓬拍卖。

2006年,卡蓬的拍卖行在纽约知名的克鲁餐厅为黄振旺举行了名为“TheCellar(地窖)”的专场葡萄酒拍卖会,短短两天时间卖出近2000瓶葡萄酒,总价600万美元。9个月后,卡蓬又在纽约时代华纳中心的格雷咖啡厅里卖掉2310件拍品,价格高达400万美元。

疯狂的拍卖吸引了足够多的人的眼光,也引来了麻烦。在卡蓬帮黄振旺卖出的几千瓶酒中,有一些出现了小瑕疵,遭到客户退货,但大多数人都在私下退款后选择了息事宁人。直到一个叫比尔·科赫的富二代出现。

比尔对葡萄酒情有独钟,他的酒窖里保存了上千瓶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2010年,他花2.5万美元从朋友手中购得一瓶大柏翠葡萄酒,标签上写着的生产日期是1921年。比尔研究后发现,1921年该酒庄根本就没有生产过这种大瓶的葡萄酒。为了确定自己的判断,比尔找来十多个葡萄酒专家共同研究,结果发现,自己酒库里酒窖里有400瓶名贵葡萄酒是假酒,而这些酒花费了他400多万美元。

得知这一结果,比尔一边恨得直咬牙,一边又兴奋不已。他将这些假酒的最终共同出处——卡蓬的拍卖行告上了法庭。得知消息的卡蓬责问黄振旺酒到底有没有问题,黄振旺拍着胸脯保证,他的酒绝对经得起调查。

黄振旺的话让卡蓬信心倍增,他直接告诉比尔那些酒来自黄振旺。听到黄振旺的名字,比尔有些震惊,因为他曾在宴会上看到过黄振旺精彩的表演,他开始怀疑是自己搞错了。

虽然嘴上信心满满,但比尔的起诉还是让黄振旺慌乱了,他决定孤注一掷,举办一场彭寿酒庄藏品的拍卖会,最后大捞一笔。藏品预展时,得到消息的比尔亲自前往。在一瓶标签写着1929年年份的葡萄酒前,比尔停住了脚步,他清楚地记得这款酒产于1934年。

正式拍卖时,比尔拍下了这瓶葡萄酒。打开瓶盖,他细细地品了一口,发现这酒的味道跟他酒窖里的真酒一模一样。比尔百思不得其解,又找了几位资深品酒师品尝,结果品酒师们都说这是真酒。

不甘心的比尔只好找到劳伦·彭寿酒庄。说明来意后,酒庄的负责人请了全世界顶级的品酒师,还组织了一个鉴定专家团队对比尔拍到的那瓶葡萄酒进行鉴定。当葡萄酒从品酒师的口腔滑落,他们一致认为酒确实产自该酒庄。就在比尔和几个顶级品酒师面面相觑时,专家鉴定团队带来了好消息:酒瓶包装所用的胶水有问题,1934年时这种胶水还没面世,酒肯定是伪造的。

为了找到黄振旺造假的更多证据,比尔联系了好朋友、好莱坞导演杰夫·利维,他知道杰夫也买了很多黄振旺的酒。但比尔错信杰夫了,正因为他买的酒多,所以如果黄振旺出了意外,他的钱就打了水漂。比尔刚刚离开,杰夫就给黄振旺打去电话,提醒他事态严重。

沆瀣一气,出狱备受追捧

美国警方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些秘密:黄振旺并非出身印尼著名的葡萄酒产业家族,他的名字也是假的,鲁迪·卡尼万其实是印尼著名羽毛球运动员。黄振旺还有两个经历传奇的舅舅,大舅艾迪·谭西尔从印尼发展银行骗得近亿美元,被捕后越狱逃走了,二舅亨德拉·维哈加曾开了一家名叫圣淘沙希望的银行,后来卷款一亿一千万美元逃到了澳洲。

警方又调查了黄振旺的银行账户,发现他诈骗的近1.5亿美元已经挥霍一空,还身背1100万美元的银行负债。

警长查威达斯基约谈了卡蓬。卡蓬承认,他早就知道黄振旺没有钱,因为黄振旺总是拖欠拍卖行的佣金,导致他只得抵押了黄振旺收藏的一些名画。并且,一次醉酒后,卡蓬亲眼看到黄振旺一边大哭一边说自己已经破产,他相信那句醉酒话是黄振旺嘴中难得的真话。

从警察局出来后,卡蓬又觉得自己的话说多了,他的手中还有很多黄振旺的酒,如果黄振旺倒台,他的拍卖行也就前途黯淡。于是,他赶紧联系了黄振旺,让他出去躲一阵子。

然而,黄振旺还来不及销毁证据逃走,警察就逮捕了他。在黄振旺的家中,警方发现好几个房间里堆满了名贵葡萄酒的空瓶子,还有一些印制好的标签以及葡萄酒木塞。警方还在一本笔记本上发现了黄振旺记录的造假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将真酒拿其他酒稀释,一瓶变成几瓶,再贴上标签;第二种是买同一个酒庄不同等级的酒,瓶子是一样的,价格差别却很大,只要弄掉标签之后换上新的,很少有人会发现,毕竟喝过昂贵葡萄酒的人不多;第三种是调配普通的葡萄酒,将口感调成和名酒一样,这个方法过程最复杂却可以骗过专业的葡萄酒收藏家。

铁证如山,黄振旺的罪行无可辩驳。只是警方没想到,他被抓的消息传出后,一众富豪们无论如何都不肯相信黄振旺卖的是假酒,就连彭寿酒庄的负责人也不相信,他认为黄振旺也是受害者,劝黄振旺供认出骗子。

彭寿酒庄负责人的话给了黄振旺希望,他辩称自己不过是中间人,还向警方提供了两个“上线”的电话。结果,警方调查后发现一个是航空公司的电话,而另一个子虚乌有。

就在黄振旺几乎绝望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忠实藏友、葡萄酒大亨达芙妮召集了多位富豪,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为黄振旺辩护。他们还一致表示,都喝过黄振旺的酒,非常好喝,难以割舍,他们愿意集体出庭作证,证明黄振旺拍卖的是真酒。这些富豪甚至不惜动用人脉和关系,给警方施压,呼吁尽快放人。

其实达芙妮等人的行为也不难理解,他们手中都有大量的黄振旺的假酒,一旦黄振旺被判有罪,他们将损失惨重。更为重要的是,买酒的人中有不少是著名收藏家,一旦被证实被骗,他们的颜面和声誉都会损失重大。

但法律是公正的,2013年12月,黄振旺被判十年监禁。次年,导演丘吉伯格将他的诈骗经历拍成了纪录片,取名《酸葡萄》。

时间一晃9年过去了,一直生活在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惩教机构的黄振旺被移交给了美国移民部门。随后,他被送上飞机,驱逐回了印尼。然而,魔幻的事情还在继续。回到印尼的黄振旺竟然接到多位富豪的工作邀约!据他的律师介绍,黄振旺已经接触了很多酒庄,因为他这一手超乎寻常的品酒、造酒绝技,会让买家慕名而来,“人们很想知道陈年佳酿的味道,而黄振旺已经知道了,他可以按订单生产”。

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