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轨道的进化到火车诞生

2023-12-29 00:00:00刘文学蒲爱杰
今日文摘 2023年4期

无论哪个领域,若要抽丝剥茧地理出其完整脉络,都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你无法从历史中剥离出完全独立的个体,它们相互依附,与生俱来,浑然天成。正如对人类历史而言,火车的发明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而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动车组等演变相互延续,不管人们愿意与否,都被裹挟着飞奔前进,不停歇地跟上一个又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回过头看,铁路的发展至今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解读历史,而非左右历史,顺着它走过的路程一路追寻过去,才能捋清铁路发展的脉络。如今,高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工具,想要追溯高铁的发展,就必须回到另一个更久远的年代,去看看另外的东西。因为在那里,才能找到高铁发展最初的痕迹。

两条木轨三万英镑

很多人以为,在石轨之后,轨式道路的历史发展方向便是铁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这中间的一段历史中,木质轨路出现了。木头本身所具备的可塑性,成为石质轨路向铁质轨道过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因为铁可以轻易地和木头结合在一起,却不能轻易地和石头结合在一起。

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曲折与争议。17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布蒙特在当时的纽卡斯尔煤矿上,将两条木头固定在枕木之上,创造性地建设了一条木头轨道,以供运输煤炭的马车行走。这条极具历史意义的道路,前后共花费他3万英镑。但由于商业运作不成功,后来这条木质轨道被人们舍弃,布蒙特也因此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创新的成果有时候会迟到,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布蒙特关于木质轨道的创新,成功启发了英国其他的煤矿主。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英国各地的煤矿上,逐渐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木质轨道,它们就像蛛网一般密布在英国东北部的矿山间,用来在矿井与附近的河道之间迅速转移煤炭。虽然这些木质轨道旁随处可见从车上掉下来的煤块,但木质轨道仍然成为英国煤矿聚拢钱财的交通利器。

在被淘汰之前,这种木质轨道历经多次改进,比如因木头极易损坏,当时为了不触动枕木更换木轨条,就尽量在原有的木轨上再顺放两根木轨条,随坏随换,简单易操作。再后来,为了减少木轨的更换次数,人们在木轨表面包裹一层铁皮,以提高其使用寿命。木与铁的结合碰撞出完美的火花,铁轨的发展也擦出星星之火,只待燎原。

有必要提一句的是,被誉为“火车之父”的乔治·斯蒂芬森,就是出生在英国那个遍地是木轨的时代,轨式道路从小对他的耳濡目染,也是他此后成为“火车之父”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执着的人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说过:“若想培养一个作家,那就给他一个苦难的童年。”的确,人们对那些出身低微、家境贫穷,一路拼搏走向成功的人更为认可,因为这符合人类对固有的“多劳多得”概念的潜在认同。

按照这个理论,乔治·斯蒂芬森便是那种被人们推崇的成功人士了。

首先,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1781年,斯蒂芬森出生在英国诺森伯兰的一个小家庭里,家庭所有的收入都来源于做煤矿工人的父亲。在那个英国遍地是矿的年代,矿工的地位和收入都很低。贫穷似乎从未远离这个小家庭,斯蒂芬森从未接受过教育,在18岁之前,他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

其次,他是一个励志青年。从14岁开始,他就用自己的双手为那个穷困的家庭排忧解难——去矿上当一个蒸汽机车司炉的助手。斯蒂芬森与蒸汽机的情缘便也源于此时。或许是蒸汽机本身吸引了他,或许是经济压力让这个孩子不得不继续向前,他开始研究蒸汽机的构造并学习修理。这带给了他另一个难题,所有零件上的英文标识,他全都不认识,更看不懂那些相关的书籍。于是,他便开始进夜校识字,并自学各种机械类书籍。后来的结果是,他成为矿上第一个工匠出身的工程师。

成为工程师之后,年轻的斯蒂芬森并不满足。通过长期对蒸汽机的研究,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对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进行再次改良,将其用于交通运输,制造出一辆可用来运输煤的蒸汽机车。

斯蒂芬森立刻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1814年,他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诞生,取名“皮靴号”,意为像他脚上的皮靴一样结实耐用,无处不达。但这辆满载着他希冀的机车并没有他想得那么出色。“皮靴号”拉着30吨煤只跑出了6.4km/h的速度,这与当时的马拉车相比,毫无竞争力。

虽然“皮靴号”并没有完成它的使命,但斯蒂芬森并未泄气,转身就投入下一辆机车的研发。1823年,他与别人合作在纽卡斯尔成立铁路机车制造公司。虽然史料中并没有记载这一时期斯蒂芬森所制造的机车状况,但从成立公司的举动来看,那个时候他的第二辆机车研制应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果然,在公司成立两年后,他的另一辆机车“运动号”横空出世。

“运动号”机车虽然在技术上与“皮靴号”机车并无二致,但性能上已经有了数倍的提高。在主持建造完斯托克顿道—达林顿铁路之后,斯蒂芬森亲自驾驶着“运动号”,拉着450名客人,跑出了令人振奋的24km/h的速度。由于行驶过程中需要燃烧燃料,因此列车一路上带着火苗冒着浓烟。在进入中国后,人们称这种车为“火车”,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运动号”机车的诞生,意味着历经两位探索家的不断实践之后,蒸汽机车终于跨入了商业运营的行列,一个伟大的时代由此拉开序幕。

“运动号”的成功,也让斯蒂芬森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很可能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改变,于是,他继续对蒸汽机车作提速研究。这一次,他的儿子罗伯特也加入了他的队伍。

1829年10月6日,斯蒂芬森和罗伯特共同研制的机车“火箭号”,在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上一路狂飙,最高跑出了38.4km/h的速度,再次刷新人们对火车这个新物种的认知。

1830年9月,乔治父子研制出“诺森伯兰人号”继续打破纪录,创下57.6km/h的最高速度。而这个纪录的由来相当具有戏剧性,只因为当时在试车的过程中,机车意外轧断了铁路忠实拥护者——英国议员威廉·哈斯基逊的腿,斯蒂芬森为了救人,驾驶机车奔向医院,这才有了那个创时代的机车纪录。但威廉·哈斯基逊最后也没有保住性命,当天夜里便撒手人寰,成为铁路史上第一个因事故而丧命的乘客。

此时,已经接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尾声,蒸汽机改变了那个时代。虽然不是蒸汽列车的第一发明者,但斯蒂芬森在人类历史上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人们因此称他为“火车之父”。人们对斯蒂芬森的热烈评价也从侧面证明了,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继蒸汽机之后,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发明。

(黄雅志荐自《现代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