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有社交的作用,看电影常是结伴去的,“一个人看电影”反而却要解释一下。社交就免不了说话,但以电影为主体的社交却只能在电影开场之前和结束之后才能说话,这未免有点奇怪。不论是一群朋友还是二人约会,吃饭还是去咖啡馆,若是一言不发,气氛肯定尴尬,但是去看电影的话,不说话不仅再正常不过,而且可以看成是遵守公共场合道德的考验。为什么需要所有观众保持安静的电影院会是社交场合呢?图书馆就没有很强的社交功能。
很多年前社会风气保守,二人约会看电影,是为了在黑暗里拉手亲吻,做光天化日之下不好意思的亲昵行为。现在的时代,电影院已经丧失了这种提供暂时性私密的功能,要私密很多地方都比电影院私密得多。一群要好的朋友去看电影,买零食汽水都兴奋地叽叽喳喳,坐下以后就安静了,直到电影散场后去吃夜宵吃零食,才又说笑起来。由电影造成的这段长长的对话空白,似乎是一种必要的存在。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为什么需要在电影院寻求安静的陪伴?
电影是沉浸式的体验:黑暗中的人,全身心浸在银幕投下的光里,观众不仅是观看者,更是亲历者。观众比电影中的人物还要关切情节的走向和他们的命运。看电影的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副精神参与整个故事,无法容纳身边还有局外人。因此,喜欢看电影的人不仅不会跟同伴说话,甚至陌生人的低语都会让他们生气,因为不得不分心出来对付现实空间黑暗世界里陌生人的声音、抖腿、寻找座位号的手机光亮,还有迫使整排人站起来的犯众怒的膀胱。看着看着看糊涂了无法入戏的观影者才会发问甚至讨论起来,扰得四邻不安。看《盗梦空间》问身处梦的第几层,人死了怎么又活了,都属于当众暴露智商短板的行为。
一起去看电影就好像一起去逛游乐园,享受的是共同的精神体验。同伴在散场后迫不及待开始讨论人物和故事,兴奋程度不亚于自己刚刚演完——这就是一起看电影的效果,电影的社交催化剂功能在电影结束后才显出力量。这和看球不一样。人们结伴看球,在球场上大嚷大叫,极度亢奋,球赛结束以后精神体验高潮也过去了。因此,能让观众安静下来的电影必须有某种魔力,把他们吸进电影世界里去。一旦电影失去了这种魔力,人们就坐不住了。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下载新电影在家里看,不仅是因为电视屏幕在变大变鲜艳,也是因为电影不再有魔力,能把观众完全吸进去。如果开头就料定始终无法全心入戏,家里当然惬意得多。家里可以招待朋友、恋人,摆上一桌子零食饮料,一边看一边点评,大声说笑话,众人哄堂,而无损于情节发展,这说明电影的问题不是新技术和注意力缺乏的观众带来的。一边看电影一边听毒舌评点已经成了一种新型娱乐,好比配了影像的相声。也许这将会是未来电影的一个流派。
(杨春芳荐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