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我们现在可以多大程度依靠其他人决定。
比方说,买哪件衣服才好看,对方这么做是不是该分手,哪个型号的电脑比较耐用,毕业了是考研、考公、出国还是进大厂——种种问题放到网上,都会有好心人替你解答。
也就是说,现在要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大小难题的看法,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了。很难向对象、爸妈开口的丑事,网上搜不到答案的私事,和不好意思麻烦朋友的小事,现在都能询问陌生人。
比如,豆瓣上一个叫做“请帮我做选择!”的小组,就聚集着40万组员,这些人似乎真情实意地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了网友。
最常见的问题是“工作”,诸如“聘书”选哪个、“公司”选哪家……全都是你我在人生关卡上可能面对的老大难题。读书升学也制造了一大堆问题,这种时候,踩着网友的肩看看,也许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捷径。选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该不该“考研”以及去哪个“城市”,每个真诚发问的莘莘学子,都等待着一位热心肠的网友老师前来指点迷津。
当然,除了这些严肃的人生抉择,一件商品“好看”与否、选什么“颜色”,也是组里最喜闻乐见的问题。在这些帖子下的踊跃发言中,你能一窥当今互联网审美及消费观发展到了哪一步。对有审美障碍的人来说,要把形象提到及格线以上,最快的方式就是请广大网友把关。
但如果人生中每一个决定,都交给陌生人来完成,会变成什么样?
你的生活大概是这样的——人生选择上,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文理分科选什么?理科!大学择校看专业还是学校?除非要做医生、律师,优先985、211!一件东西要不要买?好看,但不值这个价;便宜,但不好看;好用,但你不会用的。所以大概率,不要买!租房选通勤短20分钟的,还是便宜一点的?无脑选近的!
这种生活,我们可以称为“当代互联网对于生活的标准答案”。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则发现,一个人每天单在食物上,就要做出226.7个决定。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代人每天做的决定数量之多,是人类前所未遇的,但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准备。
这种“选择越多越选不出来”的当代疲惫,被称为“决策疲劳”。即使掌握了足够多能搜到的信息、经历过漫长的纠结之后,人们依然无法决策,希望再次获得陌生人的分析、劝说。
实际上,社交平台的选择并不保证管用。尤其对大事而言,很多问答都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当事人给出一段简化的前情提要,网友给出更简短的指令,而这些指令大多非常果决——虽然给出建议的人未必真的有经验,但不妨碍提问者从这些理性回答中获得勇气。
提问的人追求理性建议,建议的人通过理性分析获得快感,双方都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理想化:成为一个现代的、理性的、不被情绪和跟风支配的成年人。
(林琰荐自《青年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