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晏 :“他”的释义

2023-12-29 00:00:00小秦
睿士 2023年12期

人生的很多个短跑

彭于晏曾说,在成为一名演员之前,他是一个对大方向并没有那么明确的人。以后会做什么,那种遥不可及的事情,是否真的能够提前预料?也许每一个人都一样,发现自己可以做什么之前,生活总是被一些眼前可见的目标所挤满:一场临近的考试,某个下午的篮球赛,跆拳道和空手道的结业测验,抑或钢琴老师布置的汇演曲目,要在三周内把它弹好……

好比小时候喜欢看的热血漫画,后来想想主人公也不都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变成某个故事的主角,而是一小段一小段地冒险,然后到了某一个时刻突然意识到人生故事即将展开。彭于晏说,尽管小时候他也喜欢幻想自己是虚拟世界里的谁谁谁,屠龙的英雄,还是疾行的侠客,但直到成为演员的前几年,他都没能完全确定,人生往后要以“进入其他世界”为前提展开。

“入行最初,当然因为可能题材实在是很合适,找我的都是校园片或者爱情片。”

与其说二字出头那些年的作品是表演,倒不如说也是一部分自我的平行,是作为生活的补足。青春期延续的时间较旁人长了一点,那是一段快乐的时间,但快乐同时也会令人受限,你会有一些犹豫,甚至对自我的定型,会觉得彭于晏可以出演这个角色吗?

“其实很多演员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比较像是被推着走,演员本身也是一个被动的职业。“

直到之后《翻滚吧!阿信》的导演找来,为这个被动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缺口,也为彭于晏打开许多新的思路。当时只觉得当然要试试,结果为电影准备到一半时,似乎很多东西也突然清晰起来,原来表演是这样一件事,原来其他人的生活是这样一件事。

“我开始有了自己也可以试试的想法后,选择也渐渐多了起来,也不会有太多犹豫不决,一部又一部,没有《翻滚吧!阿信》,也不会有《激战》,也就不会有《破风》《湄公河行动》《紧急救援》,到现在好像尝试已经不是一个会难住我的问题,我反倒喜欢不确定,不会轻易限定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演员。”

而同时这个意识的转变也让他意识到,往后的人生,要走在哪一条路上,如果说成为演员前的那些经历,是一场还未了解自己所做的季前赛,那么成为演员到现在的这些年,彭于晏愈发确定自己已经在真正的人生跑道上,要做什么?

要做一名演员。但不要预设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演员,而是把每一部作品都当做一场短跑比赛,表演是一门充满遗憾的不确定的技艺,它其实不全是一门和外在、他人竞技的东西,它一方面很像小时候与朋友、和姐姐在学校和家里玩的角色扮演游戏,依赖想象力,但另一方面,它又需要你随时去理解一个可能不曾属于过你的世界,更像是演员本身和自己以及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

这些世界里有太多未知和有趣的东西,这些有趣的部分则会让表演永远充满未知。彭于晏说当下他是一名四十岁的演员,但年龄只是一个标记,提醒他经历过什么,还未经历过什么。仍有许多没有尝试过的类型,他依然愿意随时为人生往后的很多个新的短跑作最好的准备。

我对生活始终充满好奇

如果说表演带给彭于晏的,仅仅只存在于银幕里一次次对虚构角色的塑造。那不是真的答案。这些年,彭于晏也会发现,表演其实早已嵌入他生活的许多细节里。

很长一段时间,外界喜欢称赞他为电影所做的一些突破性尝试,体操、搏击、极限救援。但这些突破并非只是表演的关键。

“不见得说掌握了这个角色的技能,就一定能把角色演好,但如果连基础的‘形’都没有做好的话,那一定演不好,因为观众不会信。”

而这个所谓的“形”,彭于晏觉得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好比说你要扮演单车手,那你一定会把大腿练得粗壮,但如果你要演一名综合格斗选手,你的肌肉线条和骑车运动员,肯定不同。这当中的差异观众不一定都会看得出来,但是至少,演员本人要在创作过程中先说服自己,这个说服的过程,其实也会为真正的表演加分,你会对自己要讲的故事更有信心。

“大家会认为这是作品需要,但对我而言,随着付出时间,专注在一件完全不懂的事情上后,‘需要’已经变成‘爱好 ’。”

与其说是在电影作品里突破自己诠释角色,也可以说借由完成角色,收获了更多的生活。许多戏中的学习和经历,后来都成为彭于晏个人生活的爱好,延续至今,并且也进一步打开了彭于晏对生活的好奇。

他会主动去探索一些感兴趣的好奇的东西,并不追求要研究到精湛的地步,但探索的过程本身便充满愉悦。那分身处新事物里的热情,能为人带来许多快乐。彭于晏透露,这些年,他私下偶尔会练练毛笔字,也许这又是一个令外界觉得有些反差的爱好。写字的时候会觉得世界非常安静,你非常集中,这其实是一种休息。不久前,他去了一个陶艺工坊,跟着师傅学做陶艺,把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络后,有影迷以为他在拍电影。这次的拍摄地在瑞士,故地重游,彭于晏也和我们分享了一点他的瑞士记忆。

“当时我和家人朋友先去了少女峰,去了那边知名的雪场策尔马特,又去了瑞士和意大利交界的切尔维诺山,一路都看到了特别好的风景,那时候我刚学会滑雪,痴迷得很,几乎整整滑了十天,中间没有一天休息。”

这分投入和热情,真的并不仅仅限于角色和表演,真实生活的彭于晏,也是一旦发现兴趣就会竭尽全力地投入。彭于晏不知道这些经历是否会再反哺到角色上,但这也不是目的。而是表演带给他对生活的另一种突破,表演让他意识到了世界的丰富性之余,也自然将这分丰富回馈给了自己。

是表演的突破,也是生活的突破,彭于晏告诉我们,他始终对生活充满好奇。

其实我一直想要了解他人

时间似乎是每个人不变的思考命题。这几年无论是采访,抑或私下,彭于晏时常也会被问及一些和年龄相关的问题,

彭于晏坦言其实身为演员,他从未刻意回避时间,甚至很早就想过如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甚至六十岁,他对表演的理解和追求会是怎样的一种形态。答案并不会很清晰,但至少有一点确定,便是继续保持探索。

对于自己的探索,可能到一个阶段,能够进入和深入的部分就很有限了。彭于晏说,其实当下的阶段,他更加想要了解的是他人。

“当然这个他人也包括我,我也还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可以去探索,但是除我之外,我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去观察和注意其他人,我的家人、朋友和工作时合作的人,我正在和即将接触的角色。”

家人永远是令彭于晏最感到安心的存在,同时也是现阶段他最牵挂的部分。这几年彭于晏一抽空就会和家人待在一起,不像从前在拍戏时,家人来探班,或者工作时抽空的见面。有时是一段时间蛮长的旅行,有时哪怕只是家附近的公园一起散步,一个周末去郊野的露营,这些安排,较之过去多了很多。想要更多地参与到彼此的生活里,自己在成长,家人也不例外,即使是彼此分外熟悉和了解的家人,彭于晏也会想要参与到他们人生的此刻。

而许多朋友,这两年也增加了联络的频率,能够进入内心的朋友,对彭于晏而言,相当于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家人。有时,在一些特殊的时刻,他也会想起个别朋友,想起一些共同经历,会觉得朋友是那种在彼此真正有什么事时定会出现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也会让他感到满足。

在12月29日即将上映的电影《潜行》中,彭于晏继《寒战》《长城》后第三次跟刘德华合作,这也是两人第一次有了真正深入的对手戏。他说:“华仔哥找到我希望我能以自己的样子来演这个新一代的警察,那我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跟前辈学到很多,非常荣幸。”拍摄《潜行》时,彭于晏和同组演员林家栋聊得很多,他们有许多即兴的表演,是在这样的聊天中突然决定的。“临时,大家都觉得另一种方式更好,我们就可以在现场直接推翻掉之前想象的样子。”这种即兴的方式,对于彭于晏而言又是一种新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则需要他观察自己的同时,也要观察对方。戏中,他和林家栋的角色在剧情线上有很多互动,林家栋会创作剧本,也会告诉彭于晏哪些地方能够做调整,彭于晏则回应着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给到林家栋角色的建议。

“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演了两个角色,相信会很好。”

而这几年,对于接到的角色,彭于晏也会比过去更为细腻地去思考这个角色方方面面的问题。

待上映的新片《狗阵》是彭于晏与管虎导演的首次合作,他说这次的角色某种程度上算是社会边缘群体,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难以适应,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准备这个角色的时候,彭于晏时不时会联想到疫情期间,每个人的生活停滞不前,因为大环境的不确定,因而每个人对于未来的设想也是会有变化的,大家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生活目标或许会随之改变。时间在走,但我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很多东西,那你怎么样去抓住你想抓住的,怎么样面对现在眼前的这个世界。

“当时也在想,这其实是我的现在,不仅仅是我,也是很多人会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演这些角色时在思考的事情。这类角色帮我打开另一个看世界的窗口,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擂台的冠军,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上天入地的英雄。”

他人中有我,我中有他人。彭于晏的四十岁,在看见自己之后,想更多地看见他人。

而当我们想让他给过去的自己总结,打分时,他却微笑拒绝。他扬扬眉毛,说自己现在不会对任何事情打分,尤其是个人和生活,打分意味着制造一个标准,一种规则,而这个规则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存在。好像必须要有好的部分,才值得一个高的分数。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好不好看,但其实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彭于晏会觉得,好从来不应该等于企图心,如果一旦与之画上等号,好的部分或许不会来得那么容易。

“好,似乎表示你要时刻在意外界,我觉得现阶段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我是否开心,是否健康。如果我需要在意他人,我在意的是我们能够沟通的部分,我们有什么可以交流,他是否健康,是否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帮助,或者只是一点点关心,我不想评价他人,就像我不想评价自己,人生不是由分数决定。”

人生不是由分数决定,这是彭于晏的答案,又或许,这也是一个这些年许多人想要从彭于晏身上找到那个所谓的男性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