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研究

2023-12-29 00:00:00郭长伟
理论观察 2023年10期

摘 要:当下,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越发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信息以及参与社会讨论的主要场域。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群体熟知各种网络话语,擅长运用网络话语在虚拟社交现实中交流、互动和发表观点。尤其随着大学生话语权利意识的觉醒,他们更加喜欢运用网络话语与他人沟通交流,释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情感。网络为大学生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网络话语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络话语娱乐化、圈层化,以及来源渠道复杂、价值选择多元等特点,网络话语也面临失真、误导和恶意攻击的风险,这势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多挑战,并对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及当前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表达正确、负责任的网络话语,端正学生对网络言论的负责态度,并规范网络行为,增强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需突出教师作用,通过加强教师引导,强化网络话语行为的引领和示范;优化教育内容,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教育监管,建立评估指标与反馈机制。

关键词: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0 — 0030 — 05

在数字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之一。特别是在高校学生中,网络越发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信息以及参与社会讨论的重要媒介。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学生们在虚拟社交现实中频繁交流,涌现出大量的网络话语。尽管这些网络话语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甚至低俗、不雅、不规范,但它们常因其新奇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以及使用独特的词汇,吸引广大青年的关注。而且,由于容易形成混杂的网络舆论,这些话语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网络舆论存在诸多乱象,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舆论环境[2]。因此,培养正确的网络话语责任感变得至关重要,以净化当前网络生态。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变革,通常以课堂为主要教学场景。然而,信息迅速传播和虚假信息的泛滥使得网络话语面临着失真、误导,甚至恶意攻击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数字时代培养学生正确、负责任的网络话语,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内涵与理论:话语和网络话语的界定与阐释

“话语”这个概念最早由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福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福柯认为,话语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静态的结构,更是一种实践。话语代表了社会团体根据某些规则将意义传播到社会,通过这种方式确立其社会地位,并在其他团体中产生认知的过程[3]。话语是公众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或者是显示社会整体感知和集体意识的体现,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看法[4]。福柯的理论强调话语作为一种实践在社会中的作用,揭示了话语作为社会构建和塑造现实重要角色的复杂性和权力的嵌入性。话语被视为社会中权力运行的工具,一种塑造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的力量。它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代表了权力关系、文化认知以及社会规范的一种表达,例如在教育领域,教材、课堂讨论等都是话语的具体表现,它们不仅传递知识,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学生的认知模式。这种理论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的新视角。

网络话语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产生的集体行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分散的个体因对同一事件的关注而聚集在一起。在这个聚集的人群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是直接的、循环的,个体不仅不断传播信息,还持续地接受来自他人的反馈。随着这个过程的延续,个体会不自觉地模仿、采纳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从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5]。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人,而是群体的一部分,个体的行动融合为整体的行动,个体的声音融汇为整体的声音。因此,网络话语是指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围绕某个关注点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集体意见。

网络话语的源头同样来自社会现实,与实际生活中的言辞一样,网络话语也能够体现出福柯所述的权力关系。通过网络话语,群体能够在虚拟世界中表达观点、影响舆论,从而塑造和影响社会话语格局。网络话语的特点在于其迅速传播和广泛传播的能力,这使得其具有引导社会注意力和塑造公共意识的独特能力,从而在数字时代的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话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表达和传播方式,进一步放大了话语的影响力和社会作用。网络话语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渠道自由表达观点。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为个体参与提供了广泛机会,也使社会话语更为多样化。然而,网络话语也面临着虚假信息、仇恨言论、信息泛滥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损害社会信任和稳定。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网络话语,它如何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观念。

因此,我们将网络话语定义为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形式,包括了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在线论坛、评论等渠道,传播的各种言论、观点和信息。网络话语的特点在于它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和即时性,可以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中迅速传播。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网络话语背后仍然存在着权力的运作和塑造,网络平台、算法、社交媒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话语的流通和传播,从而塑造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福柯的话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的深刻内涵。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数字时代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的现状、路径与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时代的教育挑战。

二、困厄与挑战: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的现状

当前,网络已经从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演变成了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网络话语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交流意见的重要媒介。这种转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带来了深刻挑战,并由此对高校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重要影响。

(一)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的困难和挑战

在数字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学生对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需求。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表达观点,以及参与社会讨论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滋生了大量虚假信息、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等不负责任的话语现象。网络匿名性和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学生在网络空间更容易放弃应有的责任感,从而导致网络话语失控和网络暴力现象不断升级。

首先,信息泛滥与虚假信息传播已成为培育网络话语责任感的一大困扰。数字时代,信息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但这个信息的海洋中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谣言和歪曲的观点。学生在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因为他们缺乏辨别真实与虚假和负责任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也导致了网络话语的不负责任和失真现象的逐渐加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难以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而虚假信息的炫目和传播速度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其次,网络匿名性对于培养网络话语责任感构成了一大障碍。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匿名方式表达观点。然而,这种匿名性往往使得一些学生更加倾向过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们感觉言论后果不会被追究。更有甚者,学生可能过分追求短期效果和网络点击率而导致网络话语资源因“信息过载”引发“信息成瘾”[6],加上网络的匿名性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信息制造越来越平民化[7]。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和隐私保护有关,人们更容易在虚拟身份的遮蔽下表现得更为激进,因为他们不受现实世界中社会规范的约束。

最后,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辞的存在也对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塑造带来了极大挑战。在数字时代的网络空间,一些人利用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辞来攻击和辱骂他人。这种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直接伤害,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旁观者,使他们误认为攻击性和不负责任的言论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源自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质,使得一些人觉得可以逃避言论带来的真实后果。更为严重的是,网络去中心化、资本化和自由化的特点,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8]。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话语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强调信息辨别能力的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加强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高校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并树立负责任传播信息的习惯,以有效地应对数字时代网络话语责任感所带来的挑战。

(二)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挑战产生的影响

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网络话语中的言行可能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甚至可能对其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广泛覆盖和信息传播速度的飞快,个体的言论很可能在社会中快速传播开来。这使得网络上的不慎言论有可能瞬间影响到个体的声誉和形象,甚至可能威胁到其职业发展。这种影响在数字时代愈发显著,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更加强调网络话语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言行意识,以免引发不良的后果。与此同时,数字时代的学生若习惯于短时间内阅读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其深入思考和系统学习的能力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信息在数字时代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往往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深度思考状态,这可能降低他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和深入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保持对知识的追求和思考的深度。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者而言,网络话语的多样性也使得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具挑战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不同的社交圈子和信息来源影响着学生的观点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言论和观念。这使得高校在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更具策略性。如何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观点,需要更加细致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开展多样性的讨论,引导学生分辨信息的真实性等。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使他们在网络空间中更具分辨能力和思考深度。

在此背景下,众多研究者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挑战的本质,也为高校提供了指导,以便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教育挑战。如裴幸子(2023)主要从学生视角对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话语行为和态度,包括学生对网络话语的接受程度、话语转型和演变、网络话语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9]。陈希等(2022)、李爽等(2021)则聚焦于网络话语的内容和传播,包括网络话语的主题和内容、话语传播的途径和影响、网络话语的价值导向等展开研究[10][11]。陈坤等(2022)的研究则主要采用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研究方法来探讨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培养,包括网络话语暴力的道德批判与规制、学生网络话语的责任感培养路径等[12]。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当然,现有研究很少从教育者尤其是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展开研究,尤其是没有深入探讨高校教育者在数字时代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话语的责任感。鉴于此,从教育者的视角深入分析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关系,以及网络话语责任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得尤为必要。

三、破局与超越: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数字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前文所述,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增加了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复杂性。为此,必须尽快从现实层面对如何有效开展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责任感培育进行系统性探索。

(一)突出教师作用,强化网络话语行为的引领和示范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在网络话语责任感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汇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合力[13]。教师自身应该首先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展现负责任的网络话语态度和行为。为此,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规范的网络话语行为的培训,加强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教育,使教师自觉合法使用网络话语,具备很强的网络话语责任感,自觉做好学生的表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话语,培养学生高度的网络话语责任感。同时,高校还要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话语责任感培养的研究,推动教师在该领域的教育实践和经验分享,以多种方式强化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当然,突出教师作用,主要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师生互动,达到更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在网络主体间性下,大学生主体性逐渐提升,个性获得更为广阔发展空间,然而,因为学生本身存在不足,在其缺乏正确引导时,这一主体性也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在教师科学引导下发挥自身主体性[14]。

(二)优化教育内容,强化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充分融入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内容,并与时俱进,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首先,针对信息泛滥与虚假信息传播的问题,高校思政课程要与时俱进,适时将信息素养培养纳入课程内容中,如开设信息鉴别与辨识课程,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辨别虚假与真实信息。还可以进行跨学科合作,联合信息科学、传媒学等学科,设立专门的媒体素养培训,培养学生信息科学素养,提供技术支持。其次,针对网络匿名性的问题,要强化思政课程的引导,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匿名性的利弊,引发他们对实名制重要性的思考,并从价值观层面强化实名制的意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整体道德教育规划[1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讨匿名与实名在网络社交中的影响,鼓励他们在网络中保持真实身份。尤其是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同样保持良好品德。最后,针对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辞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培训,引入情感管理培训课程,教导学生以理性的方式表达情感,减少情感驱使的恶意言辞。同时,建立舆论监管机制,对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辞进行及时监测、制止和处理。利用真实案例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辞对受害者和社会的伤害,唤起学生的网络话语责任感。

(三)强化教育监管,建立评估指标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建立评估学生网络话语责任感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当融合多维度的元素,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信息真实性、情感表达、互动交流等方面。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基础,要求学生在网络交流中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避免使用低俗、歧视性语言。信息真实性是核心,学生在传递信息时应当注重事实的准确性,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情感表达则关乎情感的恰当表达,避免过于情绪化或冷漠的网络话语。互动交流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够尊重他人意见,保持理性的讨论,避免恶意攻击和人身攻击。其次要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参与这一过程,制定明确的评估周期,通过网络监测工具、师生互动等方式,收集学生网络交流的数据和情况。同时,为了确保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可以引入智能化的系统,分析学生的网络话语行为,提取出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为后续的指导提供数据支持。最终,通过这样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网络话语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持续的指导和培养,他们能够逐渐养成自觉、负责任的网络交流态度,养成良好的网络话语责任感。

四、结论与展望

网络话语责任感是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对言论负责、遵守道德规范,并积极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意识与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适应和引领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网络话语责任感。通过加强教师引导、优化教育内容、强化教育监管等措施,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交流态度和行为,提升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话语责任感。

当然,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培养依然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深化实证研究了解学生网络话语责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其次,跨学科研究融合教育、社会学、心理学等,探讨网络话语责任感对学生素养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此外,研究多元化教育手段,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提升网络话语责任感培养效果[16]。最后,国际比较研究探寻其他国家在网络话语责任感培养方面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教育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话语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付诸行动,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优化培养策略,使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积极传播正能量,共同建设和谐稳定的网络社会。

〔参 考 文 献〕

[1]网络话语的修辞及其意义[N].文艺报,2021-03-31(05).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95.

[4]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J].探索,2003(05):78-80.

[5]Ginneken,Jaap van.Collective behavior andpublic opinion[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3:98.

[6]孙旭红,顾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现实挑战及优化策略——大学生网络圈群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02):35-43.

[7]王海桥,张颖聪.试析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77-79.

[8]朱效梅,谢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03):68-75.

[9]裴幸子.从网文到二次元:网络青年亚文化民族主义话语的转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02):124-133.

[10]陈希,邓淑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及其优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75-76+96.

[11]李爽,王洪斌,王刚.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1(01):57-62.

[12]陈坤,刘雨.基于青年网民话语特点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J].理论探讨,2022(04):

113-119.

[13]李忠新.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8):123-125.

[14]郭长伟.网络主体间性视域下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07):69-73.

[15]张旭.网络话语对大学生的负向传播效应及其纾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8):36-41.

[16]崔聪.人工智能赋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3(03):91-96.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