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迪尔历史奖由麦吉尔校友、慈善家、著名金融投资家彼得·坎迪尔(F.Peter Cundill)于2008年创立,委托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进行管理,旨在发现和鼓励具有学术性、原创性、文字表现力和人文影响力的历史类著作,是非虚构文学的重要奖项之一,其奖金数额在世界上所有非虚构类历史奖项中位列第一,高达75000美元,同时设立两名优秀奖,奖金为10000美元。与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图书奖不同,坎迪尔历史奖的参选范围和条件更加开放,参评作品为已出版的英文著作或译作,面向所有国籍的作家以及所有涉及历史的主题,评委会成员由高校历史学教授、学者、知名媒体主编和专栏作家组成。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重点在于根据真实史料再现还原历史的同时,也超越了时代、国度、民族等意识形态进入对人性、人道与人类的思考。坎迪尔历史奖的创办初衷和评选标准就是鼓励历史写作能够用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以便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当下的问题,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
●坎迪尔历史奖获奖作品概览
坎迪尔历史奖的申请时间是每年2—4月,面向上一年6月至该年6月已经用英文出版的所有国籍的历史类非虚构著作或译作,必须由出版商经过官网邮箱发送电子版书籍进行参选,为保证公平性,评委会每年都由不同的历史界权威人士担任,入围和获奖作品在该年11月公布,评选过程严格遵循“3C”原则:学术性(Craft),大众性(Communication),社会影响力(Consequence)。
●坎迪尔历史奖获奖作品的主题解析
坎迪尔历史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虚构历史作品的知名度,从历年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该奖项对宗教、帝国、种族、革命和人道主义等主题的关注与思考,以全球文化视野的角度审视历史,重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关注遗留至今的种族和弱势群体问题,为当今世界未来发展提供全新和独特的思维视角。
目前获奖作品研究的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15—20世纪,基本真实还原了从早期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传播宗教文化,到资本主义发展、工业革命兴起、列强扩张导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争取自由的历史。研究的地理范畴主要是以欧美所处位置为中心,关联到各殖民地所在的美洲、非洲以及后来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和无产阶级运动所涉及的亚洲。
这些来自世界不同国籍的历史学者与不同主题的历史非虚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单个国家的区域局限性,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除了能够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审视本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寻找现实困境新出口的必要性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关注殖民主义过程中导致战争、贸易、文化冲突。坎迪尔历史奖获奖的15部作品中,就作品主题来看,有3部作品与宗教历史相关,2部涉及帝国的兴衰,5部涉及各国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这些作品就其本质而言关注的都是资本主义兴起之后的殖民扩张进程中导致的显性殖民主义暴力掠夺、奴隶贩卖贸易和宗教文化渗透等历史问题。
获奖的首部作品《一切都能被宽恕:伊比利亚大西洋世界的宗教宽容与救赎》(All Can Be Saved: Religious Tolerance and Salvation in the Iberian Atlantic World)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大西洋殖民地的宗教文化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宗教裁判所的历史资料描述了殖民过程中宗主国的传教活动与当地土著人产生的冲突与融合。《走进荷兰:英国如何掠夺荷兰的荣耀》(Going Dutch: How England Plundered Holland's Glory)讲述了17—18世纪为了垄断世界贸易争夺海上霸权的英国与荷兰两个帝国之间贸易、文化的发展,这两个帝国惊心动魄的贸易战和海战历史对于当今全球格局下的经济和政治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在所有获奖作品中,《第五太阳:阿兹特人的新历史》(Fifth Sun: A history of the Aztecs)、《血流成河:野生海岸的叛变和自由纪事》(Blood on the River: A Chronicle of Mutiny and Freedom on the Wild Coast)、《她所携带的一切:阿什莉的麻袋之旅,一个黑人家庭的纪念品》(All That She Carried: The Journey of Ashley's Sack, a Black Family Keepsake)等作品都聚焦种族、殖民、奴隶制和非裔移民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真实还原了殖民与奴隶制的血腥与残酷,同时又对遗留的种族问题与少数族裔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探讨。
种族问题以及多数与其相关的族裔问题在当今世界依然有待解决,这些问题都存在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坎迪尔历史奖相关获奖作品的出版能够让大众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遗留问题,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现代文明与自由的完善,更好地处理当下少数族裔生存困境的问题。
聚焦西方中心视角下的世界。从获奖作者国籍可以看出,虽然该奖项的定位是国际型奖项,但是仍旧以欧美作家为主,尤其是美籍作者数量占8位,而亚洲国家作者数量为零,导致就目前的获奖作品而言,研究对象仍旧局限在以西方为中心视角的世界,以欧美中心视野为出发点,研究其与东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往来。
以我国为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历史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一直受到各学界的密切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坎迪尔历史奖的15部获奖作品中,有两部作品是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分别是2012年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裴士锋(Stephen R. Platt)的《天国之秋:中国、西方与太平天国运动史诗》(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以及2019年伦敦大学教授蓝诗玲(Julia Lovell)的《毛主义:一部全球史》(Maoism: A Global History)。
《天国之秋》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中国19世纪清朝末期耳熟能详的太平天国运动,通过对大量史籍资料的梳理和整合,真实还原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西方列强介入产生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传统思想代表的曾国藩和提出《资政新篇》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不同观念的剧烈碰撞。《毛主义:一部全球史》采用跨国对比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以全球视角为切入点将毛泽东思想与全球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对当时亚非拉国家反殖民独立运动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印度、德国、意大利和秘鲁等国家历史发展的影响。作者独创的词汇“Maoism”(毛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并驾齐驱的意味,说明在西方国家普遍较为认可“毛泽东思想”对于亚洲国家独立解放运动的推动和重要影响。
2022年暨坎迪尔历史奖15周年的8部候选作品中也有两部与中国历史和中国移民研究相关的作品: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的《翻译的危险:清朝与大英帝国两位翻译家的非凡人生》(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细致地呈现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跨文化中介的活跃与缺失对当时清朝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的重要影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艾明如(Mae M.Ngai)的《华人问题:淘金热与全球政治》(The Chinese Question: The Gold Rushes and Global Politics)记录了华人移民的淘金热潮,强调了华人问题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该部作品获得了2022年美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Bancroft Prize)。
这些与中国历史研究相关的获奖作品和入围作品虽然具有非虚构历史写作的客观特性,以详尽的史料为基础进行了相对严谨的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为目前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但是非虚构写作也加入了作家的文学想象力,是以个体的、私人的视角进入的历史观察,因此这些作品的创作依旧存在一些主观思维局限。
暴露后殖民主义伪装下的心悸。多元文化共处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西方国家无法坚持一向所追求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单边统治,于是采用更加柔和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的政策,应对和缓和日益尖锐的种族矛盾、种族歧视造成的各种社会隐藏问题。
《她所携带的一切》这部作品同时斩获了202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22年的坎迪尔历史奖,用细腻但尖锐的文笔叙述了19世纪50年代的南卡罗来纳州一名被奴役的黑人妇女罗斯凭借女性的坚韧与聪慧将温暖的爱世代传递的故事。这位遭受不公命运的非裔母亲将一条装有破烂的裙子、三把山核桃和一缕头发的麻袋给了即将要被拍卖的9岁女儿阿什莉,通过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物品将母女之间感人的血脉亲情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来阿什莉的孙女露丝将这个故事绣在了麻袋上,以世世代代铭记于心的方式传承了这段家史。现今,这个充满爱与回忆的麻袋被收藏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
作者蒂娅·迈尔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非裔女性的苦难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动人的笔触追溯了一件由三代黑人女性传下来的家庭麻袋的经历,为那些被排除在档案之外的人制作了一份非凡的证明,探索了非裔美国人、美洲原住民和女性历史的交集,谴责了奴隶儿童贩卖的暴行,为处于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发声,阐明了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守候黎明:全球化世界中的约瑟夫·康拉德》(The Dawn Watch: Joseph Conrad in a Global World)的作者马娅·亚桑诺夫(Maya Jasanoff)在美国和亚洲、欧洲、中美洲等其他众多国家与地区进行档案研究与资料收集,以康拉德的个人游记和文学创作为中心,以史实为依据还原了康拉德所经历的全球化世界,以纪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康拉德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悲剧性特质、人与社会的关系、欧洲文明的危机以及生命的内涵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用单一历史人物串联起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全球史的思维角度重新审视移民问题,以及恐怖主义、全球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逝者之作:遗骸的文化史》(The Work of the Dead: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rtal Remains)这部作品较为特殊,通过翔实的民间史料还原了从古至今人类处理逝者遗骸的过程,突出了死亡文化对于个人与国家的重要性,从伦理道德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也为当下全球面临疫情带来的悲痛提供了更加深层次的共情与思考。
在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倾向探讨不同文化的属性问题、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但是归根结底仍旧是坚持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这些获奖作品所体现的人文关注也反映出多元文化共存前景下西方欧美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逐渐脱离掌控以及本国内部种族主义社会隐患问题的心悸。
●结语
历史是文化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极为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古至今非常重视历史的记录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知古鉴今”,必须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而西方历史相对简短,对历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以近现代史研究较为突出。全球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契机使西方也受到东方史学价值观的影响,开始重视对本国历史以及全球史的研究和探索,坎迪尔历史奖的设立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创立为优秀的历史非虚构著作提供了平台,以精巧的文学构思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还原客观历史现实,这种兼具文学性和学术性书写的历史研究让读者能够重新审视历史从而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当下困境,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处理当下的现实问题。虽然因为西方主流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霸权的存在使该奖项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客观理性地对该奖项进行学术研究将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全球视野下各国的历史与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