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体系,是以知识系统、科学分工、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学科设置、专业划分和课程体系的集合。随着知识创新和发展,学科体系日趋专业化、精细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知识生产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广泛发生在各个学科领域。如果说“分化”是小科学时期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交叉”则是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演进,基础科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学科交叉融合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特别是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由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带来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三者的融合更加深入,学科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有研究表明,交叉学科不仅能够涵盖原有学科尚未涉及的知识领域,弥补原有知识体系的缺口,还能够成为连接学科知识的纽带,推进科学的整体融合与革命性变化。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到了“并跑”“领跑”阶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科技前沿,逐渐缺乏可以借鉴吸收的相关经验与成果,如果要再往前突破,就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而学科交叉融合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这既是现实,也是趋势,对我国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站在世界科技革命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交叉学科发展的价值,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全面探讨如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本期特别策划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人聚焦这一主题,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