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霞 张治国 陈成忠
[摘 要]地理研学旅行有效融合了地理知识学习和旅游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然而,从目前地方中学研学旅行实践的实施情况来看,地理研学旅行面临着课程和师资缺乏的双重困难,并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文章以枣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实习点之一——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研学资源概况研学旅行实践方案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成果、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大学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实践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地理野外实习;研学旅行;国家地质公园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139-04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的关注度推向新高,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呈突飞猛进势头。研学旅行被称为行走中的课堂,而地理学本身具有的实践性特征,使其与研学旅行之间联系紧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通过走出传统课堂的研学活动,实地观察自然界的地理现象,并认真思考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形成理论认知联系实践的完整的地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目前,高中研学旅行普遍面临着师资短缺和课程缺乏的问题。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定位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等方面,高校野外实习与高中研学旅行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利用当地高校的野外实习经验助力高中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建设是一条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2]。研学旅行以户外实践为主,危险系数比较高,同时参与人数较多,所以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则,并出于对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的考虑,应尽量选择市区和学校周边的地方开展研学旅行[3]。多年以来,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一直是枣庄学院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点,其距离市区近,基础设施完备,也是当地高中理想的研学旅行实践点。本文将从研学资源概况介绍,研学旅行实践方案设计,研学旅行活动成果、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论述高中研学旅行借助地方高师院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经验的设计实施思路。
一、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研学资源概况
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在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地理野外实习约有10多年时间,逐渐积累了成熟的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经验。抱犊崮是一座拥有特殊崮形地貌景观的山脉,里面海相石灰岩沉积地层发育,岩溶地貌与崮形地貌典型,植被丰富,其中,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汇集区在山东省省内比较少见[4]。抱犊崮还有一座始于隋唐、依山而建的道观——巢云观,所以,抱犊崮亦是一座拥有宗教文化的道教名山。抱犊崮山区也被称为“鲁南小延安”,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反“围剿”的根据地,驻扎过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鲁南区党委等领导机关,红色革命文化底蕴深厚,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5]。
熊耳山与抱犊崮之间距离约8公里,地理位置都在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因其主峰形状如熊耳而得名。熊耳山也是崮形山体,其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双龙大裂谷”地貌景观(国家级崩塌开裂地震遗址)、“龙抓崖”崩塌地质灾害遗迹、“黄龙洞”“卧虎洞”岩溶景观等[6]。熊耳山景区入口处修建了地震科普馆,是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馆。2002年,熊耳山与其东南方的抱犊崮被命名为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另外,熊耳山山脚下的毛宅村充分利用国家地质公园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水果、餐饮和旅游纪念品产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可以成为“乡村振兴主题”重要的研学实践点。
总之,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特殊的植被类型、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资源,使之成为理想的高中地理研学实践点。
二、研学旅行实践方案设计
(一)研学点选取
根据枣庄学院以往在抱犊崮进行野外地理实习的教学经验,选取抱犊崮研学路线1: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抱犊崮不整合标识处、巢云观、天然杂木林汇集区和抱犊崮崮顶五个研学点,熊耳山研学路线2:地震科普馆、龙抓崖和双龙大裂谷、臥虎洞和毛宅村四个研学点。其中,龙抓崖和双龙大裂谷因研学主题一致,故把其归于同一个研学点。
(二)研学旅行方案
1.行前准备
(1)行前动员会
与高校野外实习前的实习动员会类似,高中研学旅行前也应该召开行前动员会。研学旅行动员会主要围绕个人安全须知(研学导师也是安全指导人员,可以通过PPT举例示范在野外如何避险,并密切关注研学点天气状况)、组织纪律、研学点概况、研学主要内容(研学点地质地貌和植被土壤等相关理论知识)、野外调查方法(样品采集、手机GPS定位、地质罗盘使用、野外记录本使用、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照片拍摄等)、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等。另外,研学导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立小组长,小组内出现任何情况,小组长要及时向研学导师汇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监督。
(2)工具与材料准备
研学导师需准备研学旅行所需工具与资料。在工具准备方面,每个学生需要带上有拍照功能的手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地质锤、一个小铁铲、样品袋(岩石样品使用的专用布质地质袋、植物样品使用的纸质大信封、土壤样品使用的塑料自封袋)、野外记录簿与笔(野外素描用的铅笔、记录野外地理现象的圆珠笔、用于样品袋上标记样品编号的记号笔)和调查问卷等。在材料准备方面,研学导师需准备抱犊崮山区行政区划图、研学点计划路线图、地质地貌图、崮形地貌形成示意图、实验用品(稀盐酸、小刀)等,将电子版发给学生。另外,要求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并和学生家长签订研学旅行安全告知书。
2.研学活动
(1)研学路线1:抱犊崮研学实践路线
研学点1: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
研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对当地村民进行调研访谈前,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个人的访谈方案;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能够与其他组员积极配合,主动与当地居民进行友好交流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③挖掘抱犊崮山区的红色文化价值,记录抱犊崮光荣的革命历史,深刻认识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事迹,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遗址的崇敬之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研学任务:①参观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根据园区文字资料简要记录八路军115师抗击日军的历史,并思考当初八路军选择抱犊崮作为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原因;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访当地村民,通过村民口述了解抱犊崮山区的民俗和抗日的历史;③综合网上获得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调查记录,深入了解抱犊崮山区的红色文化特点与发展历程。
研学建议:抱犊崮山区作为枣庄著名红色旅游景点,贴近当地学生生活,容易调动学生情绪,产生情感共鸣,是很好的思政教育素材。抱犊崮山区有着丰富的红色研学资源,可以对学生实地开展思政教育,弘扬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对学生“四个自信”的树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研学点2:抱犊崮不整合标识处
研学目标:①学生通过野外真实情境,获得问题探究的体验与经历,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研学任务:①认识岩性、地层接触关系,观察不整合面上下的岩石岩性的变化;学会辨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学会用标志物做参考标尺拍摄野外剖面照片;学会使用地质锤采集岩石样品,在样品袋表面上做好样品编号标记和在野外记录本上记录该样品的GPS点。②学会使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③观察剖面的差异风化作用现象,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④研学导师引导学生使用稀盐酸和小刀进行石灰岩岩性判别实验,将稀盐酸滴到石灰岩上观察起泡现象,用小刀划刻石灰岩观察划刻痕迹。⑤综合网上查询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情况,概括当时的地质背景和地质演化历史。
研学建议:研学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地石灰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思考,探究当地水泥厂的分布特点,思考枣庄当地是否存在石灰岩资源不合理开发的情况,并深入分析对石灰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学生分组讨论未来如何合理利用石灰岩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以此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加深学生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的理解。
研学点3:巢云观与巢云洞
研学目标:①感受巢云观的人文风情,体味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热爱家乡的乡土情怀;②小组合作探究抱犊崮的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研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溶洞形成过程示意图的绘制。
研学建议:研学导师可通过简单讲述中国文化发展史,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研学点4:天然杂木林汇集区
研学目标:①在野外真实情境中,研学导师引导学生经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②在野外实践中,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批判、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研学任务:①通过手机“形色APP”识别抱犊崮山区稀有的木本植物,如厚壳树等;②观察植被垂直分带,解释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③观察影响植物生长的气候、地形及土壤条件;④采集植物叶片和土壤标本,并做好标本编号与描述。
研学建议:研学导师可以通过对天然杂木林汇集区稀有程度的讲述,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研学点5:抱犊崮崮顶
研学目标: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抱犊崮崮顶“君山望海”景观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②通过攀登崮顶,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不怕苦、能吃苦的优秀品质;③培养学生的野外安全意识,提高野外生存能力。
研学任务:①学生观察崮顶寒武纪石灰岩节理构造,拍照并在野外记录簿上绘制素描图、配上描述文字;②研学导师引导学生识别典型崮形地貌特征;③简明阐述崮形地貌形成与演化的过程。
研学建议:由于崮顶石灰岩直立节理发育,节理面是容易遭受风化侵蝕的部位,岩石经过多年风化之后最终形成了抱犊崮生动可爱的“君山望海”景观。研学导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国内还有哪些地方存在这样的地貌类型。
(2)研学路线2:熊耳山研学实践路线
研学点6:地震科普馆
研学目标:①学生通过自身沉浸式体验,感受地震活动,深化对地震相关知识的理解;②提升学生的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灾害意识和面临真实地震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进而培育学生的安全意识;③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唐山和汶川大地震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地震前线指导救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研学任务:①通过观看科普馆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资料,学习防震减灾知识,了解地震预警与灾情速报等在抗震减灾方面的重要作用;②通过声光电模拟穿越地震发生危险区,体验地震逃生过程;③设计灾害教育调查问卷,发放给民众,普及灾害知识,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
研学建议:灾害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研学导师不能仅限于灾害知识教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并获得减灾防灾的技能。
研学点7:龙抓崖-双龙大裂谷
研学目标: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龙抓崖-双龙大裂谷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勤学善思的优秀品质;②通过穿越双龙大裂谷,培养学生的野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研学任务:①学生观察龙抓崖巨大岩石块体形状,拍照并在野外记录簿上画好素描图;②分析崩塌地质灾害遗迹的形成过程;③分析双龙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原因造成双龙大裂谷产生这样的地貌类型;④分组讨论地震的形成原因,并以2023年初发生的土耳其-叙利亚大地震为例,讨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研学建议:双龙大裂谷是国内少有的、与历史地震记录印证的一条地震成因的天然裂谷,龙抓崖是历史特大地震造成的山体崩裂遗迹,研学导师需要对这些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景观价值和研学价值的内容进行讲解。
研学点8:卧虎洞
研学目标:①通过对溶洞内部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的观察与记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②通过在野外记录本上对溶洞内部钟乳石、石笋、石柱等进行手绘,提高学生的野外素描能力。
研学任务:①对溶洞内部进行细致观察并绘图;②观察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并记录其差异。
研学建议:研学导师在带领学生参观溶洞时,对学生进行“保护溶洞钟乳石”的法治教育。
研学点9:毛宅村
研学目标:①毛宅村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展示了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显著成就,在深化学生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乡土情怀的养成;②通过对毛宅村村民和游客的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研学任务:①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乡村振兴的信息;②从产业、人口、土壤等多个方面全面了解毛宅村,能从毛宅村的产业结构转变归纳出影响毛宅村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③举例说明毛宅村人与环境之间如何协调发展,并阐述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研学建议:开展以乡村振兴为研学主题的实践活动,直接刺激乡村经济增长,为学生投身乡村建设打好心理基础。
三、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果、评价与反思
研学实践成果的表达形式要体现出丰富性,不能局限于研学报告这一单一的形式,还应包括短视頻制作、科普旅游线路设计、口头报告和科研小论文等形式。研学实践成果交流形式也不应局限于研学活动PPT汇报,还可以包括研讨、答辩和海报等交流形式[7]。
根据学生研学报告给定最终成绩的传统考核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情况。对学生研学旅行的合理性考核评价,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学生成绩公正性的重要保证,从而体现出全面性、表现性、开放性和激励性[8]。因此,除包括研学活动PPT汇报和研学报告等研学实践成果的结果性评价外,研学导师还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情况、动手能力如何、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研学导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积极回应等,这需要研学导师制定合理易行的评价量规,用心观察并随时做好评价记录。最后,研学导师要做好每个学生的研学记录袋,包括学生研学过程的个人表现和研学实践成果呈现的资料。
研学导师需要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阶段性教学反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对研学导师而言教学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研学任务的设置;二是创设问题时,可以在难度和广度上拓展与延伸,但不能脱离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三是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不周全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地引导,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研学导师要注重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时措辞要含蓄委婉;五是要注意收集更多的研学课程资料,丰富研学课程资源。
四、结语
研学旅行路线规划设计需要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本文以枣庄学院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专业实习点为例,探索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经验对高中研学旅行设计的启示。地方师范院校应与当地中学在地理研学课程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地理研学旅行的有效路径,以推动当地中学研学旅行快速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先跃,张丽萍.基于湖湘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81-83.
[2] 冯丽霞,周兴华,许婵,等.高校野外实习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的启示:以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高中研学旅行地理类课程开发为例[J].地理教育,2020(7):51-54.
[3] 章全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4):121-125.
[4] 李磊.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5(2):109-112.
[5] 于淑欣,王晓鹏,仇玉珠.枣庄的“红色革命文化记忆”:以“抱犊崮革命根据地”为例[J].大众文艺,2020(14):233-234.
[6] 安仰生,张旭,陈希武,等.山东枣庄熊耳山崮形地貌成因及地质景观保护[J].山东国土资源,2007(Z1):61-63.
[7] 尹厚霖.《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研读与思考[J].地理教学,2020(5):61-63.
[8]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地理教学,2019(8):4-7.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