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理国情教育为特色的地理类课程思政设计探索与实践

2023-12-29 06:22王成武汪宙峰谢亮唐章英王泽根姜照勇
大学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导论思政科学

王成武 汪宙峰 谢亮 唐章英 王泽根 姜照勇

[摘 要]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課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蕴含着特色鲜明的思政元素。结合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提出了课程思政设计的总体定位、三维度思政设计思路,将地理国情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特色和主线。经过初步探索与实践发现,融入课程思政后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专业整体的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地理国情教育;课程思政;地理信息科学导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090-04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学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形成了包括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价值、地位、实践路径等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和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具体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缩影[2]。当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引领大一新生踏入地理信息科学大门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目前出版的各类教材看,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大致包含了地理信息科学的内涵与科学体系,地理认知与抽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地图表达,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管理技术,空间位置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产业与应用服务等知识与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中,有的具有显性的思政元素,有的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政元素。因此,如何立足课程内容,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运用教学资源与素材,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和定位

(一)明确“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所有课程思政共同的前提和要求。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也是如此。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课程思政的定位是全面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紧扣时代发展特点,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高度统一起来,将政治养分有机地融入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理科学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树立三维度思政课程建设思路,解决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2]。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本质上依然是专业课程,生搬硬套思政课程的建设方法容易为了思政而思政,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将课程思政理念、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有机融合,使思政课程设计满足“思政立意有高度、专业内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这三个维度的要求。

维度一:思政立意有高度。

在提炼思政元素时,要注重全面深入地挖掘思政元素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如在“地图的形成”这个知识点中,涉及中国历史上3张影响最大的地图。教师的讲解不能仅阐述中国地图形成的悠久历史,还要深挖这些地图中蕴含的中华文化,要结合《九鼎之图》《秦地图》和《十道图》,通过把“大中国”概念的诞生、“大中国”版图的形成等知识将中国的地图文化阐述透彻。也就是说,要赋予思政元素较高的立意,通过对专业知识中隐性思政要素的解读,使学生真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维度二:专业内容有深度。

所谓专业内容有深度是指在思政内容和专业的融合设计中,不能减少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专业知识承载了思政要素,思政蕴意依附于专业知识,两者的地位和作用同等重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两者的时间分配要合理。如在设计“什么是地理问题”这个思政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列举几个典型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归纳并解释“地理问题是与地球表层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与影响的问题”,然后将地理问题、地理现象落脚到生态文明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政上。这样的思政设计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专业知识在思政蕴意中得到升华,使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意义、价值,从而体现思政立意有高度、专业内容有深度的要求。

维度三:教学方法有温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提高“课程思政内涵与课堂教学水平的契合程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管理”[4] 。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有温度、有亲和力、有思考张力的课堂氛围[5]。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往往关注专业知识本身,而忽视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强化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与学生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营造出有温度、有活力、有共鸣的课堂气氛,使课程思政达到最佳效果。

二、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

(一)“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设计的核心和根本

有学者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出理念践行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全员育人是课程思政的保障,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六个方面下功夫[6]。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和根本已是共识。因此,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课程思政设计的核心,将其贯穿包括思政元素提取、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与考核的全过程。

(二)“长期性、持续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特点和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更新的过程。时代在发展,课程思政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充实与更新。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建设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才会积极地跟进、获取不断发展的地理信息新技术,才能将专业知识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三)课程思政队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

由于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建立结构和人员规模合理的课程团队十分必要。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课程思政团队应是一支拥有地理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测绘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这样的课程建设队伍便于分工合作,全面及时地跟踪、获取行业发展新技术,不断扩展思政要素提取的视野。如“地图制图技术”知识点的课程思政设计不能局限于晋代的裴秀的“制图六体”,还应及时注入当代中国的地图制图新技术、新成就。因此,合理的课程思政团队、定期的课程研讨是课程思政持续建设的重要保障。

(四)地理国情教育是课程思政设计的主线、内容和特色

将地理国情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和特色符合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特点。“地理环境认知”的知识点本身就和地理国情教育一脉相承,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又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要学习的3S技术。近些年,我国以3S技术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这些技术凝结了一代代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及为国家民族复兴的奉献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地理国情的内涵,挖掘地理国情教育的思政元素,既将地理国情作为课程思政的主线(不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又将其作为思政建设的内容和素材,体现课程特色和专业特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挖掘、整合、吸收各类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养分,有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与效率。这样的课程内容才更有高度和深度,也更符合新时代大思政育人体系发展的需要[7]。

(五)教学形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内容需要采用形式新颖、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生硬,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思政才易被学生接受,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的很多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思政元素特点显著,如生态文明建设、数据获取新技术等,这些内容有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性、传播性、自学性很强。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组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

(一)将地理国情教育作为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课程思政的特色和主线

国情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政特色,地理国情本身就是国情的重要内容之一。显然,地理国情教育也具有丰富的思政蕴意。地理国情指包括国土疆域面积、地理区域划分、地形地貌特征、道路交通网络、江河湖海分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城市布局和城镇化扩张、生产力空间布局、灾害分布等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在宏观层面的综合表达,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8]。地理国情涉及的各个要素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中“地理信息”“地理数据”描述的重要对象。“地理国情”“地理国情监测”等概念是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的重要知识,课程中许多衍生概念都与其相关。因此,将地理国情教育作为构建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课程思政的特色和主线有着充分的逻辑依据。

(二)以地理国情教育为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索

根据上述课程思政设计的思路,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参考已发行的相关教材内容框架(闾国年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崔铁军编著的《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提出以下三方面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思路。

1.基于地图知识的地理国情教育思政设计

在閭国年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第一章,有关于裴秀“制图六体”的描述,第三章地理抽象与地理表达中有“地图的出现、地图的价值”等描述。此类与地图有关的内容可以形成以“地图故事与地图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内容。在内容设计上,可以按照地图形成的历史,融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地图设计者的介绍,重点讲述中国不同时期的地图成就。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混合教学的模式,即引导学生线上学习教师提供的各类地图视频资源、线下参与课堂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

2.基于地理信息应用的地理国情教育思政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技术,在行业应用中有国家定期的“土地调查”,如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城市挂线普查等实际工程需求。地理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及林业、电力、石油石化等领域。地理信息应用是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的重要组成内容,如闾国年等编著的《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第八章“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崔铁军编著的《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第十一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第十二章“地理信息服务”,都有地理信息应用的内容。因此,可以在讲授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时,融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等新时代国家战略,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熟悉了国家当前的发展形势,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基于地理数据获取处理的地理国情教育思政设计

地理数据的获取、采集、处理等知识是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的重要内容。在地理信息产业中,很多地理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如各种大比例的地图数据。因此,地理数据的使用需要具备较高的保密意识。围绕地理数据的相关知识点,可以挖掘以国土安全为主题的思政元素。因此,围绕地理数据的知识点可以挖掘出丰富的思政元素。此外,课程内容还涉及国内外不同时期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科学家的学术成就,可以引导学生弘扬科学家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如布鲁诺对日心说的坚定,霍乱地图背后斯诺对科学答案不顾生死、孜孜以求的调查精神,中国飞速发展的遥感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北斗导航技术中蕴含的“航天精神”等。

四、实践成效与总结反思

西南石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从2019年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促进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认知,而且强化了教师课程思政设计的意识。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对许多知识点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如在“地理科学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思政设计中融入了典型的人物故事;在“地里数据”的教学设计中引入了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将专业知识与时政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弘扬了科学家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第二,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认同,学生对GIS学科竞赛的兴趣进一步提升。

课程思政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在地理信息科学导论课程思政的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案例库建设较少、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课程思政考核评价难以统一标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铁铮,金鸣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10-12.

[2] 丁西泠.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取向[J].高教学刊,2020(2):159-161.

[3] 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51-53.

[4] 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5] 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6] 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內容设计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8-20.

[7] 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

[8] 李德仁,眭海刚,单杰.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5):505-512.

[责任编辑:黄紧德]

猜你喜欢
导论思政科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点击科学
思政课“需求侧”
科学大爆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使公民有道德:导论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