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焕平 王进 李志超 李宁
[摘 要]服务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之一。地方高校持续发力、赋能乡村振兴,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专业化服务主体数量少、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校地”协同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据此,地方高校应加强教育改革,通过明确办学定位,将乡村振兴目标与教学改革有机融合,通过健全制度保障等措施完善地方高校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服务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高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009-04
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制”特点,导致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1]。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和规划。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才为先的意识,以乡村人才的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和创新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陕西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内陆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地区之一。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策略,寻求助力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的连接点、共振区,是完善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有力举措。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我们从榆林市榆阳区、延安市安塞区和渭南市大荔县等三个县区共抽取了125名县乡干部、乡镇企业家和农业带头人作为调研对象,就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资源、人才和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资源问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引导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协同效应[4]。持续优化资源禀赋与配置,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受访者就乡村振兴政策、资金、人才、市场、技术等五个资源要素的观点进行调查,发现有3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最紧缺的是人才,有32%的受访者认为最緊缺的是资金(见表1)。可见,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才振兴”问题。
(二)关于乡村振兴人才问题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定要重视人的作用,同时,也要解决好人的问题[5]。要让人才有目标、有土壤、有机制、有培训,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有效性作用。我们从“人才来源”的角度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乡村人才仍然以地方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为主,其次为政府组成部门中的技术管理人员,而返乡大学生并非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见表2)。由此可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还未能起到关键性主导作用。
(三)关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2年5月,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和高职院校)。高校在教育功能定位和资源储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支撑、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特长,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6]。尽管服务乡村振兴的途径很多,但从需求侧的角度分析,提供农业人才培训服务、加大培养服务“三农”专业人才力度和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持应该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见表3)。
二、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2年4月,由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推动学校融入乡村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培养,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乡村振兴产学研中心,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对当前部分陕西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专业化服务主体数量少
当前,陕西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7所(含公办、民办和高职学院),承担着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笔者通过“中国教育在线”查询统计,发现陕西省目前有11所高校开设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占陕西省高校总数的11.3%。同时,笔者通过登录学校官网查询统计,发现陕西省有10所高校成立了乡村发展研究院(中心),占陕西省高校总数的10.3%。2020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的《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出,支持职业院校围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专业群。但笔者通过“中国教育在线”查询统计,发现仅有6所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从大量的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相关的文献分析中发现,多数文章聚焦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研究,而很少文章提及非涉农高校。但我们认为,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涉农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非涉农高校的时代担当。
(二)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
2021年8月,陕西省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提升县城承载功能等措施,力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7]。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也是发展县域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人才则是实施两者协同推进的第一要素。部分农村学生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鲤鱼跃龙门”,即使有着政策“红利”,也不想回乡创业、就业,导致农村人才紧缺。因此,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还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进行及时正确解读,引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校地”协同发展动力不足
“校地”合作是校地共赢发展的新模式,高校和地方协同发展,不仅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地方人才资源,而且使高校能够持续、健康、稳健地发展。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结合实施区域协调發展、乡村振兴等战略,适应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用好各方资源,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8]。2022年以来,陕西省扎实推动“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不断谋深走实。截至2022年11月,已有14所院校(省内13所、省外1所)与41个县(区)达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意向,其中6所高校与8个县(区)达成结对意向并实现签约。虽然陕西在“校地”合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地方结对的高校占省内高校总数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仍需更多高校与地方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资源和信息共享、管理与沟通等方面凝聚共识、达成一致。
三、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教育改革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教育改革应从办学定位、教学改革和制度建设三个维度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办学定位
明确的办学定位为高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课程体系建设、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高校应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具体来讲应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1.宏观层面
陕西是教育大省,高校林立,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好统筹与协调工作,进一步明确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三者之间的分工,探索实施“一体两翼”融合协作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一体”即以地方应用型大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作用;“两翼”即以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为重要补充,在重大攻关项目方面依托研究型大学强大的科研团队实力,而在应用技术方面则依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灵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携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微观层面
学校应该在其办学历史积淀、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形成其独特、鲜明的办学定位,提高育人质量,避免无序竞争和人才培养同质化趋势。比如,延安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确立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以乡村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充分优化学校内部资源,联合经管学院、生科学院、教育学院等在农业经济、乡村治理、农业养殖、农产品开发和农村教育等领域逐步探索“教育+农业”新模式。
(二)乡村振兴目标与教学改革相融合
地方高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特点,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乡村振兴目标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见图1)。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构建供需匹配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了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侧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侧两者之间信息畅通、协调统一,地方高校应以乡村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乡村发展研究院为依托,联合各二级学院组建若干专业集群。突破专业(学科)壁垒,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探索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模块方向课+技能实践课”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课融入乡村振兴政策学习;专业理论课融入农业元素专业课程,比如,会计学专业可开设农业会计基础与实务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可开设农村电商论、农村电商新媒体运营等课程;模块方向课以乡村治理、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文化与旅游、乡村建设与规划、农村电商、农村教育等为对象设置课程;技能实践课则与乡镇教育实践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乡镇企业等配合完成,通过以上模式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2.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地”“校企”精准匹配
“政产学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即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功能与资源上的优势,进行协同与集成。具体来讲,第一,政府部门负责搭建平台、完善政策,提供有利于凝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契机。第二,加强“校地”合作,积极选派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参与地方政府在党建、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建设帮扶工作,根据特定专业,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把实验室、示范基地等建在乡镇的“田间地头”,加快先进种植、养殖、繁育等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第三,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可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为乡镇企业开展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乡村人力资本回报低、人力资本配置难度大的特点,高校可派学生赴乡镇企业、党政机关实践实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为学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
(三)健全制度保障措施
近年来,国家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2022年5月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9]。2022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从深化认识、巩固提升、加强衔接、教育帮扶和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构建了“25995”(2个深入认识、5项巩固提升、9项有效衔接、9项教育帮扶和5个要素保障)工作体系机制,从思想、行政、教育、科技、人才队伍、职教、种业、耕读等方面全方位推进陕西乡村教育振兴工作。但是,为了支持和鼓励地方高校持续发力、赋能乡村振兴,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多、更具体的激励政策作保障。
1.健全教师社会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聘期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指挥棒”,也是教师职称晋升考评的重要依据。随着国家对“破五唯”做出重要部署,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也更加科学化和精细化。将教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纳入其考核范围,强化教师的社会服务职责和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已迫在眉睫。比如,鼓励教师参与科普宣传、参政议政、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活动,增强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进一步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激发教师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进一步完善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鼓励教师个人或团队申报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项目,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课题研究。鼓励教師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研发,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新引擎。进一步推进对从事农业技术转移教师的职称评审和专业职务聘任工作,建立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按照其贡献度进行分配的机制,保障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合法、合理收益。
四、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上还处于转型跨越的初期阶段,农村现代化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理性对话和协商共治,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 参 考 文 献 ]
[1]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权威解读《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J].乡村振兴,2022(6):18-19.
[2] 张东刚.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N].光明日报,2022-10-31(6).
[3] 解涛,杜建国,许玲燕.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11):2034-2043.
[4] 王东宾.持续优化资源禀赋与配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N]. 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7-01(3).
[5] 张俊,陈佩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内生主体力量培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8(4):151-156.
[6] 李才.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1):91-97.
[7] 王登海.细化“一县一策”政策举措 陕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EB/OL].(2022-09-03)[2022-12-05].http://www.cb.com.cn/index/show/bzyc/cv/cv135166101640.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2022-05-13)[2023-02-25].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5/13/content_5690111.htm.
[9]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EB/OL].(2022-05-23)[2022-12-05].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23/content_5691881.htm.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