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2023-12-29 05:56李波王楠楠沈玲杨明张学博
大学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实现路径新时代

李波 王楠楠 沈玲 杨明 张学博

[摘 要]随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量”到“质”的提升是新时代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文章针对当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析,提出了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培养;实现路径;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7-0001-0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它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反映了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和能力[1]。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招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培养方式模糊、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结合多路径实现高水平发展,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教育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一)培育管理体系相对欠缺

课程知识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一些院校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并未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容易限制学生科学研究的开展。此外,教学培养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按照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学,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缺乏严格合理的管理分级制度,导致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下降。

(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部分导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或对教育管理的认知有限,无法有效指导研究生,进而影响学生科研进展。在当下教学和科研两手抓的情况下,部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受到影响,一些导师对学生实行“放养式”管理,导致学生對科研方向感到模糊,导师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进展。在实际指导中,部分导师未能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培养制定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导致学生差异化较为严重,从而影响研究生的高质量发展。

(三)日常管理、考核重视程度较低

研究生在保证自身专业知识过硬的同时,也应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实力。但由于部分高校追求生源数量,对研究生入学考核的要求比较宽松,导致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且对于日常教学考核制度的要求较低,导致少数研究生后期知识学习态度较为松散。少数高校为了保证内部毕业率,对学生的论文管理和评价“轻拿轻放”,论文写作过程不严格把关,疏于指导,对于研究生成果评价缺乏客观立场,无法准确评估研究生自身水平素质。

(四)学生投入不足,创新意识薄弱

研究生的生源情况相对复杂,每个人结合自己的规划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自主性的,对于专业知识的解读需要全面渗透,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生日常学习投入不足,就容易导致对于知识体系掌握不牢固。对学生而言,自主学习不能局限于学习本身,而是要会学、会思考,通过文献阅读得到创新的方法,寻找适合自己方向的解决办法,目前部分研究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知识认识形成一种固化意识,缺乏自己的想法见解,因此思维创新不足,研究生本身能力也就受到限制。

二、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一)加强研究生分类培养管理

1. 构建分类培养支撑体系

明确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确立实现目标的衔接和建设条件,顺应国家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教育体系的内容,突出人才培养的特点,审查遴选方案,明确分类的遴选目标。分层次制定研究生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方向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学特点做出分析。

2. 按照不同方向进行不同模式培养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按培养方向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类[2]。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学术创新,需要侧重于知识的更新、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建立好硕博联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前沿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以掌握专业理论为基础,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识—实践”的迁移转化[3]。为保障所培养的专业型研究生富有创新潜力,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构建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研究生的创新积淀[4]。然后,培养单位应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制定规范的培养标准,制定符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要求的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和评价要求,指定具体的导师负责培养工作,规范培养的组织、监督、实施和管理,向研究生院汇报登记,并依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更改培养方案,严格规定培养环节的要求。

当下,研究生已不再是只针对单一学科招生,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高校应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加全面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5],针对新知识形势下跨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需要带动多学科交叉培养。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跨学科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整合跨学科知识体系,促进研究领域新的理论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跨学科人才促进委员会,制订详细的跨学科教育计划,做好教材、课程和教学体系的管理。其次,创建具有跨学科专长的教学团队,让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参与学科讲座和专题研讨,向学生介绍不同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展增设不同的课程,建立结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小组,消除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根据跨学科的需要创建实用的课程,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跨学科选修课,提高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融合度,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专业知识和人才能力培养体系[6]。此外,在校企一体化双元制教育的基础上,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构建多学科、多角度的师生关系模式,并通过不同学科思想的交叉融合,完成对研究生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解构和重构,进一步提升尖端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引导作用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责任制,导师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合理的生师比是实现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前提。高校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教学团队,以解决导师数量和研究生项目规模之间不匹配的问题。首先,学校需完善教师的招聘和发展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到高校,以增加教师的数量,从而确保高校的人才发展。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来支持优秀教师的研究和教学,增强教师的学术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高级职称教师的数量,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组建学术教学团队。当前,大量新思想和新思潮都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文化冲突尖锐,学生的跨学科领域多,研究方法多,单一的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科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创建学术教学团队,可以为每个学生分配更多的导师,形成“1+1>2”的效果。同时,这有助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科间的发展,拓展研究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最后,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和完善的导师考核机制,是提升导师指导水平的前提[6]。注重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全面评估导师的科研领导水平,确保导师的教学质量。导师应将教学和督导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探索实践,通过实验研究等加深对研究领域的理解和课题的认识,并及时检验学生成果,提出客观的见解和引导思路,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发展能力。

2. 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增加教育投入

强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学支撑,提升培养能力[7]。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在内的四大类课程知识体系,打造精品课程,设置核心课程,实现分层分类培养、促进跨学科互动的目标;根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开发研究生英语课程,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培养单位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研究生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案例教学,开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强教材建设,根据生源特征结合自身学科的发展优势进行课程教材的安排,对于专业型研究生,可在教材中引用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意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坚实的人才发展基础。

研究生科研平台的构建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科研项目的一部分支撑来自稳定充足的教育经费,为了满足学习要求,学校应完善校园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并及时购入科研设备、实验仪器满足学生基本实验需要;另外,学校可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便于互相提供设备仪器支持。

3.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良好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自身学术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学科竞赛、研究生科研创新比赛、研究生学术交流等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可以培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和导师之间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成果,及时提出、发现和解决问题,汲取好的经验方法。通过邀请领域专家和校内外专业人员开展讲座指导,强化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让师生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研究动向,扩展知识面。促进高校研究生的跨学科交流,以进行学科之间的思维碰撞,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提升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提升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

1. 加大宣传,提高生源质量

招生是培养的先声,优秀的生源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为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要尽量招收有创新基础和创新潜能的生源[4],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吸引研究生重要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各种招生举措,如夏令营和宣传活动、审查招生计划、改革招生制度等,使招生工作更加引人注目;以现代化手段,依靠网络媒体突出宣传学校特色学科和重点专业、学术水平、师资力量、优惠政策、毕业方向、就业前景等优势方面,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增加奖学金数量,通过各种渠道向困难学生提供各种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等等。

建立一个良好的跨学科招生宣传和评估系统,用以吸引潜在的跨学科学生,从而吸引更多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优化学生选拔环节,严格把关笔试和面试。笔试内容不仅要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当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综合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复试重要性,通过科学的复试选择高质量学生。在复试时,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的潜力和思维创新性等情况。此外,应增加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导师通过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查,选拔出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优秀生源[8]。

2. 严格过程管理,完善评价考核制度体系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应该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严格把控整个过程,学校、学院、导师三个培养层面应该相互协调和合作,以促进整个质量管理进程,并最终建立一个连贯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教学中以学分制为核心,确保研究生学习质量和效果,严格要求研究生理论结合实践获得相应学分,并以课堂平时分结合考试作为理论教学衡量指标,以实践活动参与次数和表现作为实践教学衡量指标,提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标准。

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代表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学术成果形式多样,包括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专利、科研获奖和其他反映研究生学习生涯水平的创新或应用型成果形式,由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科学评价。同时,更要注重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实行分流管理,促使导师发挥督促指导作用,特别要关注论文选题与开题、中期考核、专业实践、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制定学业预警机制,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毕业的核心要求包括学位论文和实践两部分[9]。学位论文直接体现了学位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学位论文平台的盲审结果是学位论文质量判定的重要依据,与学位申请和评定直接挂钩[10]。在强化研究生主体、高校培养条件、制度及执行力对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提升的内涵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招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抽检、学术奖励、学术交流等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质量衡量指标,完善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提升的内涵保障激励制度。对论文的评测可建立定期对研究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跟踪评价的机制,采用内审专家、外审专家、督导专家、学位评定组专家、学生导师、用人单位等多方面评定的形式;也可采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毕业生访谈、校友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攻读研究生期间的学位论文满意度和達成度进行不定期评价;也可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关注专业机构评价结果、用人单位评价、高校科研院所评价、企业兼职人员评价的结果,对毕业生学位论文质量是否达到要求进行定期评价。

实践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企业实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实施行业标准意识、企业项目培训等实践培训,使研究生实习落到实处;加强监控,规范并确保研究生实践培训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3. 全过程贯穿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作用,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质量培养的着力点。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等学校把育人和育才结合起来,加快建设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教学,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保障质量提升。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突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在实践理论结合中通过新时代、新思想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其次,要强化引流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加强建设思政教育阵地。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导师,落实责任意识,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烘托,引领良好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最后,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负责人和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向学生传递正面信息,及时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和生涯规划,让其对未来充满信心。此外,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素质拓展活动,丰富日常生活。

4. 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专业内涵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创新为主线,结合目标体系的实现构建体现现代工科类专业特点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科研成果导向为动力,从“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构建硕士研究生梯次递进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11-13],为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管理水平高的多层次高端人才提供基础[14-16]。首先,可通过融合多元化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为科学和创新教育提供一个立体的综合框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积极利用每年的高校科技创新月活动,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科技实践;另一方面,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加入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学生可通过参与专业竞赛、研发、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17-19]。其次,产教结合健全工程实践体系。不断深化产学合作,通过整合学校的实习平台、学术研究平台和校企共同培训基地,以 “产学项目为手段,延续双重工作身份”的形式,将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构建工程见习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讨论培训问题,共同面试培养对象,共同签署培训合同,共同制定技能掌握阶段的培训计划[20-22]。公司指导学生实习,提供来自公司的导师,为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和资金提供支持,并在毕业生加入公司后,将其实习和培训阶段重叠起来。通过培养人才,不断加强工程实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创新能力,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研究生的教育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向前发展[23-24]。通过建设完善新的分类培养体系提升不同类型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学科体系建设,再到增加教育投入力度、积极开展交流活动,一步步从学校管理层面推进研究生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宣传、提升生源质量、加强考核评价和思政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培养体系四个方面以提升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韩翠萍,江连洲,程建军,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双语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2):123-124.

[2] 赵锦芳,付展鹏,赵筱,等.地方工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7):45.

[3] 刘宁,沈妍,赵红星,等.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3I·4C”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1):45-50.

[4] 陈新忠,康诚轩.从招考分育到自由分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重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4):61-67.

[5] 黄娅.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风,2022(28):52-54.

[6] 赵晶,徐敏,葛晓宏,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14):101-104.

[7] 赵娜,许海英,刘建生.分类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169-172.

[8] 于航,孙甜甜,曹雨徽.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1-24.

[9] 葛巍,方宏遠,张凌杰,等.工程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3,9(2):21-24.

[10] 孟奇龙,王中任,王可.地方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47):181-184.

[11] 高柏,孙占学,周义朋,等.核地学行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33):173-176.

[12] 周洪宇,常顺利.论全球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1):10-23.

[13] 陈复生,郭兴凤,刘昆仑,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1):58-62.

[14] 王花,王亚君,吴庆明.“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12):11-13.

[15] 翟鑫,严中平,武晓娜.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10):108-116.

[16] 朱兴林,谢海巍,刘泓君,等.地方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2(4):121-127.

[17] 颜廷锴.“双一流”背景下导学关系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2,8(15):34-38.

[18] 李伯华,罗文.“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3):73-75.

[19] 王战军,常琅,张泽慧.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逻辑意蕴和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8-15.

[20] 朱梅,冯建国,杨智良,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J].农业工程,2022,12(1):113-116.

[21] 王福全,陈明华,王冬霞,等.地方工科院校依托实践基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1):83-85.

[22] 李伟,闫广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探析与实践转向:基于分类观的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51-57.

[23] 徐国兴.落实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关键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Z1):3.

[24] 丁红枫,孙连坤.新时代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的措施研究[J].才智,2019(35):210.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实现路径新时代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