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诊断骨髓涂片阴性婴幼儿黑热病3 例报告

2023-12-29 04:31范晓蕾陈晓昕王怀立
临床儿科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原虫血细胞涂片

谢 垒 王 瑶 马 威 范晓蕾 孙 娟 陈晓昕 王怀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病区(河南郑州 450052)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和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1]。临床特征有持续性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体重下降等[2]。由于黑热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与血液系统疾病相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指导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突显出重要作用[3]。本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mNGS 确诊的3例骨髓涂片阴性黑热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mNGS 在婴儿黑热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例1,女,1岁,居住于河南安阳林州市,因发热5 天、发现骨髓象异常1 天于2021 年4 月18 日收入院。入院前5天患儿发热,最高体温达40℃,当地医院查血白细胞计数(WBC) 4.67×109/L,血红蛋白(HB) 94 g/L,血小板(PLT)131×109/L,C反应蛋白(CRP)41.63 mg/L,予头孢类抗生素(具体不详)治疗4 d,仍反复高热。复查血WBC 4.57×109/L,HB 81g/L,PLT 46×109/L,CRP 177.57 mg/L,降钙素原(PCT)1.05 ng/mL,骨髓涂片见原始+早幼粒细胞占11%。入院体检:轻度贫血貌,全身可见散在出血点,双侧淋巴结肿大,较大者约9 mm×6 mm,边界清,肝脾肋下未触及。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待排。辅助检查:血WBC 3.23×109/L,HB 78 g/L,PLT 41×109/L;CRP 116 mg/L,PCT 1.87 ng/m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90 U/L,纤维蛋白原1.32 g/L,铁蛋白3 803.3 ng/mL,三酰甘油2.27 mmol/L;血培养阴性,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DNA检测、血培养、骨髓涂片及培养均阴性。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予头孢曲松80 mg/kg,qd×4 d,美罗培南17 mg/kg,q6h×1 d,丙种球蛋白2 g/kg及对症支持治疗5 d,患儿仍反复发热。追问病史,当地近期无类似患者。

例2,男,1 岁10 月龄,居住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因发热12天、抽搐9天、血象异常6天于2021年12月21日收入院。入院前12天患儿发热,体温39℃,伴咳嗽、流涕,入院前9天体温升至40℃,抽搐1次,为全身强直大发作,持续2分钟缓解;入院前6天发热时再次抽搐1 次,表现同前。当地医院查血WBC 5.94×109/L,HB 100 g/L,PLT 109×109/L,CRP 72.14 mg/L,血沉 74 mm/h;外周血涂片示粒系减低;胸片示支气管肺炎。予阿糖腺苷、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入院体检: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较大约1 cm×0.5 cm,质韧,活动度可,无压痛;肝脏肋下5 cm,质软,脾肋下7 cm,质韧。初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待排。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3.80×109/L,HB 85.8 g/L,PLT 110×109/L;CRP 59.9 mg/L,PCT 0.373 ng/mL,血沉 58 mm/h,纤维蛋白原 3.24 g/L,三酰甘油1.22 mmol/L;血培养、骨髓涂片及培养阴性。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予拉氧头孢40 mg/kg,q12h,喷昔洛韦5 mg/kg,q12h抗感染治疗2 d,患儿仍反复发热。追问病史称当地近期有确诊黑热病患者。

例3,女,2 岁11 月龄,居住于山西省运城市,因间断发热40 天、血象异常10 天、加重3 天于2021年12 月31 日收入院。入院前40 天患儿发热,体温40℃,干咳,当地治疗后第5 天体温正常。入院前25天再次发热,体温40℃,当地治疗至第4天体温正常。入院前10 天再次发热,体温39℃。查血常规WBC 3.69×109/L,HB 91 g/L,PLT 112×109/L,CRP 66.10 mg/L,肺炎支原体IgM 阳性。当地医院予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喜炎平、人免疫球蛋白(7.5g)、地塞米松(3 mg×2 d)、甲基泼尼松龙(40 mg×1 d,20 mg×1 d)等治疗1周,效果欠佳。入院体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部充血,心肺无异常,腹膨隆、软,肝肋下未及,脾肋缘下6 cm,质韧。初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待排,流行性感冒。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42×109/L,HB 76 g/L,PLT 59×109/L,NE 0.44×109/L;CRP 37.8 mg/L,PCT 16.3 ng/mL,血沉 77 mm/h,纤维蛋白原 3.93 g/L,铁蛋白 2 885.5 ng/mL;乙型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可见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及血小板;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阴性;腹部超声示脾大。予帕拉米韦10 mg/kg,qd×5 d,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80 mg/kg,q8h×6 d,丙种球蛋白7.5 g×2 d,地塞米松2.5 g×2 d,患儿仍反复高热。追问病史当地无类似患者。

为明确病因,经家属及本院医学科研和临床伦理委员会(批号:2022-KY-0950-002)同意后,3例患儿均行外周血病原学mNGS 检测。结果显示,例1检测到利什曼原虫属,序列数2 380,婴儿利什曼原虫种,序列数97;例2检测到利什曼原虫属,序列数21 529,婴儿利什曼原虫种,序列数7 752,杜氏利什曼原虫种,序列数9 040;例3检测到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数2 962,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数343。3例均未检出其他病原体。

鉴于3 例外周血mNGS 均检测到利什曼原虫, 3 例均确诊为婴儿黑热病。后续对3 例患儿进行rK39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例1和例3阳性,例2阴性。

3例患儿确诊后均停用原抗感染治疗,给予葡萄糖酸锑钠半支,qd肌注。例1在用药后3天体温降至正常,例2 在用药后2 天体温降至正常,例3 在用药后4天体温降至正常。例1用药疗程为10天,第7天查骨髓涂片未见异常细胞及寄生虫,血NGS 阴性,rK 39 抗体弱阳性;例2 用药疗程为14 天,第7 天外周血mNGS 检出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数241,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数84,院外继续用药7天,再次复查外周血mNGS 阴性;例3 用药疗程为12 天,复查外周血mNGS 阴性,rK 39 抗体阴性。3 例随访至今,均体温正常,血象正常,颈部淋巴结无肿大,肝脏肋下未触及,例1 和例2 脾脏回缩至肋下未触及,例3脾脏肋下约1 cm。

2 讨论

黑热病是一种易被忽视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传播媒介为白蛉。利什曼原虫可通过血液进入白蛉体内,从无鞭毛体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叮咬人体时,鞭毛体可进入人体,破坏中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引起疾病发生[4]。黑热病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3 个地区发病率最高,陕西省、山西省等为流行地区[4],近几年河南省也有散在病例报道[5-6]。本组例1和例2患儿来自河南省林州市,其中例2居住地有确诊患者,例3来自山西省,两地均有散发患者。因此,对可能来自于流行地区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抗感染治疗效果差的患儿需高度警惕此病。

文献报道黑热病好发年龄以<3岁婴幼儿居多,考虑可能与其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相关,本组病例发病年龄与之相符[7]。临床表现以发热、肝脾肿大、外周血细胞减少多见,也可有乏力、纳差、精神萎靡等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魏荣荣等[8]在对山西省阳泉市17 例黑热病的报道中发现,有52.94%(9/17)患者误诊为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本组3例患儿均有发热、全血细胞减少,例2和例3有肝脾肿大,例1 和例2 早期初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例3 初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黑热病患儿骨髓涂片中可见大量吞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吞噬型组织细胞,其吞噬细胞有单纯吞噬利杜体、吞噬利杜体和血细胞及单纯吞噬血细胞三种情况,尤其是第三种情况,是黑热病容易误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3例患儿在入院第一时间行骨穿涂片检查,均未发现吞噬利杜体现象,未见幼稚细胞和异常细胞,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患儿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为7~40 d,在确诊前也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抗感染等治疗无效。因此,对于长期不规则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肝脾肿大、贫血及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应警惕黑热病。

目前黑热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脾脏、骨髓和淋巴结穿刺液镜检是确诊的金标准[4]。脾脏穿刺液镜检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90%,诊断价值最高,其次是骨髓(灵敏度53%~86%)和淋巴结穿刺液镜检(灵敏度53%~65%)[4]。骨髓穿刺检查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但也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实验技术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未能识别出病原体;另一方面骨髓液采集位于黑热病间歇期,尽管发热期和间歇期均有利杜小体存在,但间歇期原虫数量较少且不典型,因此未能检出[9]。本组3例患儿骨髓穿刺结果均阴性,这也为前期的诊疗增加了难度。rk 39 免疫层析试纸条法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10]。rk39即为利什曼原虫类kinesin基因中编码39 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重组抗原,ELISA 或免疫层析法都是重要且可靠的检测方法[4]。本组患儿中2例rk 39 阳性,提示灵敏性高于病原学检查,与文献报道一致[11]。但在检测治疗后疾病是否复发以及区别现症者与无症状感染者[4]方面存在缺陷。

mNGS 不依赖于传统的微生物培养,直接对临床样本中的核酸进行高通量测序,能够快速、客观地检测样本中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研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12]。近年来,mNGS 已广泛应用于血液感染、呼吸道感染、骨关节感染、脑炎等方面,样本类型多样,如脑脊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尿液、血液和组织等[13]。同时,mNGS 在确定罕见病因中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如致病性钩端螺旋体[14]、日本脑炎病毒[15]、沙眼衣原体[16]等。本组3例患儿mNGS 均提示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确诊为婴儿黑热病,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依据,使患儿得到精准治疗。

对于黑热病的治疗,锑剂为首选用药。但由于锑剂产生的耐药较为常见,目前国际上推荐两性霉素B 作为黑热病治疗的一线用药[4]。本组患儿均给予锑剂治疗,未出现耐药及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在判断患儿治疗终点时,应注意达到病原学治愈。因为患者在临床治愈的情况下,往往不能同时达到病原学治愈,容易引起黑热病复发。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分别在第7 天予mNGS 复查,根据mNGS 结果,指导后续治疗。3 例患儿均在mNGS 阴性后停药治疗,目前随访预后良好,无复发。提示mNGS 不仅在疾病诊断中具有指导价值,对指导治疗也有较强的意义。

综上所述,婴儿黑热病极易误诊或漏诊,尤其对于骨髓涂片阴性的患儿。mNGS 作为一种快速、精准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为疑难危重的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支持,有助于提供精准治疗。

猜你喜欢
原虫血细胞涂片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几种动物来源的蜱携带的细菌和原虫的检测
肉牛常见原虫病的症状及防治分析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低温高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查分枝杆菌与直接涂片法查分枝杆菌的比较研究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水禽常见原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