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立 君
(大连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辽宁 大连 116622)
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消解生命困惑,树立生命价值意义的教育。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以高校为主,高校生命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意义观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高校生命教育也需要随着时代变化进行调整,以最大化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要进行改革创新,新时代呼唤高校开展高质量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提出,他在1968年针对青少年自杀、自残等种种不良行为,提出要关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开展生命教育,并在美国阿南达地区倡导生命教育理念,践行生命教育思想[1];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国家成立了隶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的工作目标是重点关注青少年和儿童药物滥用、暴力、自残等问题,防止他们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目前已为上百万名未成年人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2];英国的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末,发展较为迅速,通过生命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以此来提升国民内在幸福体验;新西兰的生命教育体现在传授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社交技巧,培养良好的人格品格;俄罗斯的生命教育体现在安全教育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处置应急危险的能力;日本的生命教育更为丰富,通过个体、自然和社会三个层面来解释生命,倡导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并且开展“余裕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国生命教育的开端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命化教育”,国家通过开会、培训、办学等多种形式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探索;1996年,国家把每年3月的最后一天设立为安全教育日;2004年,辽宁省率先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活动;2008年,云南省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了以“生命、生活、生存”为主题的“三生教育”;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出台,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这是国家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命教育[3];同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生命教育研究机构;2011年,国家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生命教育高峰论坛;2012年,国家推出了“生命教育导师”这一职业培训课程。我国生命教育的研究主体主要是高校,目前已培养了一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形成了诸多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在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对各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起到了借鉴和促进作用。当前,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有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教材以自编为主,如武汉大学编写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朱永新等人编写的《新生命教育》系列教材。近些年,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生命教育新的授课途径,如进行现场教育、视频教育、开展网络慕课等,吴根福“生命的教育”的慕课广受高校师生的好评。
生命是人类追求真理永恒的话题,对生命的探索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推进。生物学认为,生命是具有遗传信息载体功能的核酸和具有信息执行功能的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使得生命具有不断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能够自我进化、繁衍后代。现代医学认为,生命是能够正常新陈代谢、繁衍生长的生命体,是有机体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终结的时间周期。哲学对生命内涵的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侧重于社会层面。这种观点认为生命不仅要具有自然属性,更要具有社会属性,并且社会属性才是生命属性的第一位。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另一方面侧重于意识层面。认为人的自我意识使人超越了动物的自然本性,使人的生命从本能存在转变为自为存在。人的生命存在于他的思想之中,特别是存在于他认识或理解自身的方法之中[5]。可见,生命内涵既表现在生物层面,具有生理上的生命存在;又表现在社会层面,具有社会实践属性;同时更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我意识,可通过自我认知和反思不断地超越自我。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没有统一的表述,学术界比较权威的专家给出如下观点:冯建军[6]认为,生命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的教育;肖行[7]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意义的教育,通过它唤醒人的生存意志、生命意志,启迪生命的精神境界;生力元[8]认为,生命教育是从自然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从社会文化体系激励服务人生,从精神心灵启迪珍爱生命的教育;刘伟杰等[9]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理为前提,重视生命过程完整性和人文性培养的教育;李慧杰[10]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激发生命的潜能与活力,促进生命质量提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涉及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既关乎个体基本物质生产方面,也关乎个体经历发展方面,更关乎个体生命价值方面。生命教育是促使个体体验生命的美感的教育,是获得全面发展、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新时代对以往生命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教育。综合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把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定位成关乎生命的基础性教育、指向生命问题的治疗性教育、指向生命整体的发展性教育。新时代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学习实践活动,使高校学生更加熟知生命的特性,了解生命的本原和保持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学会尊重生命。以此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激发终极信仰,滋养关爱情怀,使大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①教育理念方向性、实践性的回归。使教育的初衷重新回到“以学生为中心”,使生命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②教育模式系统性和渗透性的回归。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坚持系统性授课与渗透性感染相结合,最大化地促进生命教育的现实转化实效。③教育内容知识性、精神性的回归。开设具有知识性和精神性的课程,不仅让学生理解生命,更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灵魂性与价值性。④教育方式多重性与互动性回归。注重生命教育平台载体作用,注重师生间、朋辈间的互动式教育。
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最终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获益上。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观是世界观的一种,一般指人对自身生命的态度,广义的生命观除了指对自身生命态度外,还指对待他人生命及对待自然界一切生命、一切生物的态度。高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就是要树立正确地对待生命、对待万物、对待自然的态度,树立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人与万物和谐共存观念。要认清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的生命,珍惜一切有生命体的生命。要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人生历程的意义,珍惜光阴,不负时光,实现有价值的人生。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的正常和谐发展。有着良性的动机、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等。健全的人格是健康机体必备的基础素质,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能够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使其认清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对人的重要性,如何长期培养健全人格等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③有利于构建大学生良好的心灵秩序。心灵秩序是一种秩序井然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灵秩序是指内心长期处于有序、平稳、充足、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秩序是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灵秩序是当前社会的一剂心药,有利于人的心灵的成长。开展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心灵秩序,实现内心成长。能够稳控大学生的情绪,缓解压力,提升学习工作效率,增强积极心理,同时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生命的内在理解,实现有质量、有意义的生命价值。
高校是开展新时代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 其开展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利于高校的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是增强生命活力、生命能量的工作,也是新时代高校的安全工作。 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通过强有力、强有效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生命价值感,增强其心理健康指数。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生命观淡薄、价值观扭曲等问题, 生命教育通过积极正面的引导, 能够起到阻断、抑制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作用,有利于高校的安全建设。 ②有利于高校的德育建设。 高校德育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培养身心健康、思想稳定、政治成熟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在本质上能够指向德育建设的目标,与德育建设殊途同归。 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通过教育育人,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思想进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因此, 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属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高校德育建设的发展。③有利于高校“大学精神”的塑造。“大学精神”是包含着校园文明、文化、传统精神在内的软文化、软建设,是高校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别树一帜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大学精神”本质中包含着大学要有高度的涵养性和承载性,大学要有社会人文关怀,要有文明有礼、和谐相融的校风, 要有孜孜以求、求实创新的学风等, 大学精神更是由有责任、有担当、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子精神组成。 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通过教育学生, 深化其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 能够促进校风、学风、学子精神的转变, 加深高校“大学精神”承载性, 促进“大学精神”的塑造。
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意义重大。①从小的方面来看,有利于家庭的幸福美满。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是由现实社会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到了必须开展的紧要关头。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其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乃至自残、自杀等问题的发生。每个学生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期盼和坚守,学生的幸福健康关系着背后家庭的幸福安康。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能够提高社会家庭的幸福指数,让孩子背后的家人、家庭更加幸福美满。②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毕业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他们心理健康的程度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心理问题导致社会问题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立足在大学阶段,培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意志品质,增强内在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③从长远角度来看,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的教育一般只注重技术性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和工具价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责任感、价值观的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担当意识及爱国奉献的精神是高校首要任务。新时代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感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教育,是从长远角度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教育。
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行政主体和教育队伍非常关键,要把增强高校重视意识、加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①要增强高校的重视意识。高校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具体实施者的重视程度,高校越重视,具体实施者也会更加重视,生命教育开展的效果就会更好。因此,要增强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其认清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大学生品德修养、价值情操的素质教育,是关系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全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摒弃以往过度重视知识和技能而轻视生命教育的错误育人理念,把观念转变到“人”的整体全面的培育上,转变到重视生命教育上。这种重视是观念上的真正转变,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举措中,真正实现“以人的全面教育发展为中心”。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要有过硬的教育者队伍。生命教育对教育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培养周期也较长。因此,高校要在培养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上,下实功,使实劲。设定专职的生命教育教师岗位,做到专职专岗。专职的岗位能够让生命教育教师专心开展教育,是生命教育质量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吸引高水平生命教育教师加入。要多渠道选拔和培养人才,可采取吸纳相近学科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后转入专岗,或通过人才引进方式引进专业的生命教育人才。简而言之,高校应尽其所能选拔引进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提升开展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水平。
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课程改革是中心和重心。①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是要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通过开设一定课时的必修课,让生命教育辐射全员,不留死角。通过开展选修课,让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进一步接受教育。必修课是首要,选修课是补充。另一个是要坚持专题授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生命教育要以显性的专题授课为主,通过专题授课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要发挥好其他学科隐性渗透作用,如思想政治教育、生物、哲学、文学、历史、美学等学科,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通过显隐结合,最大程度发挥生命教育的实效。②在课程内容上,要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生命教育往往强调对“生”的关注,淡化对“死”的探讨。生死问题是每一个完整生命个体所必须直面的问题。从哲学层面讲,人只有理解了“死”,才能学会“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死亡,更有利于大学生理解认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有利于其珍惜和热爱生命。因此,新时代生命教育要填补“死亡教育”的空缺,从死亡教育入手,让大学生通过“死亡教育”课程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理解人生的历程与责任,通过对“死”的体悟,从而更好地“生”。③在课程形式上,要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师授课,部分课程也可以采取新媒体平台的形式。这样的好处在于方便学生自由灵活的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尤其对于一些必要的生命教育课,可以设置学习课时,通过网络学习达到一定时长就能获得学分。也可采用网络开展一些讲座沙龙活动,或聘请高水平的教授学者进行网络授课等,由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能够以小的代价获得大的增益,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增质提效的作用。
开展新时代高校生命教育, 除了专题授课外, 其他平台载体对生命教育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要用好校园文化平台载体。 校园文化属于软实力, 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力作用于大学生, 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把校园文化作为生命教育平台载体, 就是发挥校园文化力辐射面广、无声影响的作用, 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珍爱。 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要利用好各种设施,建设好各种设施, 营造有利的生命教育育人环境。 同时,要制定人性化管理规章制度, 对有困难的师生及时给予帮助,营造关爱师生、尊重师生的暖心氛围。还要充分发挥校内宣传板、学校公众号、校内广播站等媒体作用, 通过这些载体在校内营造和谐共融、团结友爱的文化氛围。 ②要用好主题实践活动平台载体。 主题实践活动是转化、深化生命教育质量效益的重要方式, 是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地场景中产生真实的生命情感, 感受生命的可贵与可敬。如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体育运动、心理健康等特色生命教育文化活动。通过多种主题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充满生命教育的精神文化中受到启发, 提升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和热爱。 ③要用好心理中心平台载体。 心理中心是负责高校心理教育与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机构。 目前,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都设立了专职的心理机构。心理中心对生命教育专题课程发挥着重要补充和辅助作用, 是生命教育的末端防火墙, 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平台载体。 心理中心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 起到末端兜底作用, 阻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 心理中心这个平台载体要重点建设好, 心理中心生命守护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好。
当前大学生担负着时代使命,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重大,生命教育改革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合理设置生命教育课程,用好多元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育人环境,是需要长期思考和不断改进的课题。积极探索高校生命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上将正确的生命理念传达给大学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充分挖掘生命的潜能,完善自然、社会和生命的统一,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