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自秦朝以后历代大统一以及半统一王朝中唯一没有长城的朝代;但幸运的是,宋朝在“没有长城”这个大背景下被迫创新,这又让宋朝成了一个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军事发明不断涌现的伟大朝代。
将情报转化为旗语催生密码
说到宋朝的军事发明,我们就不得不提当时在军事情报领域的发明。
让我们回到1221年。金国10万大军渡过淮河,从南宋沿淮防守线的中部防区打开一个缺口,攻进湖北,包围罗州城(在今湖北蕲春以北、蕲河以南)。围城金军超过10万人,而罗州城的守军只有3000人,包括从前线败退下来的700多名正规军,以及罗州官员匆忙组织起来的2000多名民兵,还有自愿报名参战的220名州学秀才。
罗州城很小,城墙周长只有9里,城上垛口是1300个,每个垛口都有可能成为金兵攻城的突破口。假如让守军每两人把守一个垛口,那么军力分散,更容易被攻破,所以必须集中防守最重要的垛口。其他垛口怎么办呢?让百姓志愿者看守,发给他们不同颜色的旗帜,当敌兵攻来时,用旗语通知守军赶来集结。比如说,小队金兵攻来,就打出绿旗;大队金兵攻来,就打出黄旗;金兵用云梯爬城,就将黄旗晃3下,间隔片刻再晃3下;金兵从城墙根儿挖地道,就将黑旗晃4下,间隔片刻再晃4下。
将情报转化为旗语,简单快捷,这就是南宋人在1221年罗州守城战期间紧急发明的一套密码。真实效果如何呢?罗州城最后被攻破,金兵残忍屠城,守军全部殉国,守城官员大半殉国,城中百姓被屠杀殆尽。但是考虑到敌众我寡,城小粮缺,3000守军对抗10万金兵,竟能坚守26天,偶尔还派出敢死队夜袭金军大营,烧毁金兵部分粮草,这个战绩堪称伟大。
必须说明的是,当金兵对罗州城久攻不下时,曾经派出间谍,假扮难民潜入城中。其中40多名间谍被守军发现,经审问得知,他们是进城搜集情报来的,一旦发现防守缺口,就登上城墙发出情报。这情报怎么发呢?就是把草鞋脱下来,挂到枪头上,再把长枪高高举起。
1221年罗州城守卫战的全部经过被载入《辛巳哭蕲录》一书,作者叫赵与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代孙,也是元朝书画家赵孟頫的伯父。赵与褣担任蕲州司理参军兼蕲州通判,相当于城中官員的二把手。他在守城战中出力不小,城破后全家15口被杀,他重伤不死,从尸体堆里侥幸逃生。与他并肩作战的一位同僚名叫秦钜,是秦桧的曾孙,然而与乃祖投敌卖国不同,秦钜在城破之时自焚而死,壮烈殉国。
更加精密,南宋加密技术有22个分支
撇开1221年罗州城守卫战,再看宋朝其他文献,您将看到宋朝人更多的聪明才智。以北宋时期编写的军事宝典《武经总要》为例,宋军夜间扎营,将长枪插入泥土,用绳索连成简易的篱笆墙,将营房包围起来。当发现敌情时,不许喧哗,不许慌乱,只许敲击距离最近的那根枪杆,以此警告战友。战友听到敲击声,也敲击身边的枪杆,就这样将情报悄悄传递给全营将士。
早在两千多年前,波斯帝国攻打希腊城邦,负责防守的斯巴达士兵为了传递军事情报,发明了一种简易加密技术:将一条裁开的羊皮缠到一根长度和直径都非常标准的木棍上,缠成螺旋状,再将情报写到羊皮上,然后解下羊皮,让信使携带羊皮出发。假如这条羊皮被波斯人截获,他们看到的将是一堆由残缺字母组成的“乱码”;而如果是希腊指挥官收到羊皮,就可以拿出另一根长度和直径都非常标准的木棍,将羊皮一圈一圈缠到木棍上,然后就能读到完整的文字和信息。
南宋时期,有人发明了另一套加密技术,比用羊皮缠木棍更加精密,也更加周全。这套加密技术包括“名递之法”“数递之法”“色递之法”“衣递之法”等分支,共有22个分支,每个分支都可以单独使用。
“名递之法”是用诗句传递情报,一首五言诗就能传递很多信息。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果前方守军需要100支突火枪,就让传讯兵带上“床一百”三个字出发;如果前方守军需要200石粮食,就让传讯兵带上“前二百”三个字出发;如果敌兵要渡河,而渡河兵力尚不明确,传讯兵只需传送一个“明”字;如果敌兵已撤退,传讯兵只需传送一个“月”字……传讯兵自己并不了解这些信息的含义,肯定也不怕被截获,因为敌军看到这些字根本搞不明白,但宋军主将却可以读懂,因为他们有密码本。
相应地,“数递之法”是用不同的数目字表示不同的含义,“色递之法”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含义,它们也都需要一套密码本,前方主将与后方主将各持一本密码。而“衣递之法”相对简单,就是用衣服传递信息,一件头巾表示小队敌兵来袭,一件襕衫表示大队敌兵聚集……
这套加密技术的发明者是一位武状元,名叫华岳,著有《翠微先生北征录》,那是今人研究南宋军事体系时绕不开的一部兵法典籍。
(摘自《北京青年报》李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