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博宁
正在加工高精度航天产品的阎敏 张博宁 摄
55 岁的阎敏,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江北公司车工特级技师。他择一业终一生,长期承担着重大型号核心产品的关键件、精密件加工任务,被誉为航天型号产品咽喉“主刀师”。36 年来,一把车刀刻画无悔人生,是他对信念、对事业、对职业操守锲而不舍的坚守。
阎敏1987 年技校毕业后表示:“我一定要去型号车间的关键岗位。”
阎敏明白,“车工是一个易学难精的工种”,尤其是型号生产的关键岗位,不仅对技能要求更高,还需要具备极高的职业素养与极强的质量意识。
于是,1989 年,他考上湖北航天工业学校电大机械工程类大专班深造,拟定了三年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修炼规划,并将善于总结、思考、积累列入个人习惯培养的范畴。
阎敏还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每天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会去给高水平的师傅打下手,乖乖地站在机床旁,见到加工难度大的工序与零件,就一直盯着,边看边问,并在当天把加工环节和方法记录下来。这一记就是36 年,一共记了厚厚15 本“工作日记”。
“苦行僧”似的修炼,让阎敏技术水平得以迅猛提升。两年后,细长轴、深孔和各种细纹,尤其是快速加工蜗杆,成了他的绝活。1990 年9 月,阎敏终于如愿被调入型号车间。1992 年,他又被定为专攻型号产品咽喉部位某组件的人选。长期承担某关键件首件加工重任,并破解了系列技术加工难题,享有型号产品咽喉“主刀师”称号。
汗水换来了成绩,也加深了阎敏对工作的热爱。工作对于他从不是负担,而是有滋有味、创造性的享受。他常说,他喜欢琢磨加工前后的细节,有时甚至达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1998 年12 月,一个下雪的夜晚,他骑车走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因大脑不停地在琢磨着修理零部件的事,他竟连人带车撞到了停在路旁的一辆卡车上。好在摩托车有护栏,仅仅是摔烂了衣服,擦伤了手臂和膝盖。事后,他的爱人每提及此事,眼睛总是湿湿的,“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中午、晚上加班,可他身子又单薄,让我好心痛!”
成功是锲而不舍地坚持取得的。阎敏凭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到达了他人生职业生涯的顶峰。2012 年,他在国家第十一届高技能人才表彰会上,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桂冠,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国家级技能大师阎敏工作室”。
这是实打实的荣誉,是阎敏为公司解决加工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可直接计算经济效益上亿元的成果换来的。
翻开阎敏的简历,里面最多的是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湖北省数控车工状元。面对荣誉,他并没有“做名人难”的滋味。他的追求,他的快乐,就是把自己手上的零件加工到个人的期望值,即无论精度要求多高,他都会想尽办法,把零件的公差值控制在中差范围内;交给下道工序的零件,他总要擦净零件上的所有油污,去干净零件上的所有毛刺,即便是他被公司授予“质量免检岗”,也从没给自己享受过这种特权,反而对自己标准、要求更严格了。
在“国家级技能大师阎敏工作室”内传道授业 张博宁 摄
在工作创新上,近几年来,阎敏提出的橡胶板减震方案、提高某零件向心力思路,薄壁件、高强度、高硬度零件加工方法的改进等等,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其中,有8 项纳入工艺文件,有4项被公司作为先进操作技术方法广泛推广,成为了公司了不起的工艺创新与优化的范例。
阎敏心无旁骛,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就是他的一切。2007 年,阎敏获得湖北省“车工技能状元”时,连他所在的车间同事都兴奋得差点要在厂门前放鞭炮,可他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低调,就连整天在他身边的徒弟也是在他领奖的当天,发现师傅工装里面露出的西服时,才如梦初醒:师傅又要去领奖了。
阎敏不是那种用荣誉桂冠搭盖歇脚凉亭的人。2008 年,他选择了退出充满鲜花、掌声的技能比武场;两年后,他又辞掉大车班副班长职务。从前台走到后台,他以“大师”的职责,默默地为公司“传道授业”:组建“ 阎敏党小组”攻关团队、做好“国家级技能大师阎敏工作室”掌门人。
过去,公司仅车工一枝独秀,如今,在阎敏的带动下,车、钳、焊、铣等多工种齐头并进,近5 年来,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公司有30 余人次捧杯得奖,跻身全国技能竞赛前三名的达4人,获省级技能竞赛前三名的达21 人次。
数十年如一日,在攀登的道路上,阎敏从未停滞过。他珍爱岗位,忠诚于航天事业。这种执着,不由让笔者想起苏轼的一句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