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庆 罗丙中 龚宪成 张美茹 宋 琪
基于SWOT分析的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陈永庆 罗丙中 龚宪成 张美茹 宋 琪
[东北电力大学]
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建立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因素及建设途径矩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属性、制度文化属性、精神文化属性和环境文化属性,提出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持续性路径。
SWOT分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开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类安全风险和问题隐患增加。校园火灾事故、校园交通事故、实验室安全事故、建筑施工事故、网络安全事故、极端恶劣天气带来的伤害事故等各类事故频发[1],给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及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和冲击,高校校园安全形势日益复杂严峻。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校安全发展的最深层次动力。[2]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有助于高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中更加积极主动[3],能够为师生安全健康、校园安全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受到了来自内外环境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分析高校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优化路径尤为重要。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安全文化的紧要性、信念性、熏陶性等特质,又具有高校文化的教育特征[4],是高校在安全管理、服务、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文化。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通过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无形的力量产生有形的影响,倡导将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及安全事故应对处置技能融入师生员工综合素质中[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展开了研究。一方面是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结构层次开展的研究,例如冉景太从建模视角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特性,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4个结构层次[6];李志华和刘金玲的研究认为研究认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次;郑恒山、平易和韩枭戈的研究认为,培育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需从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行为层等共同培育。另一方面,学者们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培育进行了研究。曹蕊和单超(2021)从人员培训、制度建设和宣传媒介等方面提出了强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7];陶菁和陶富强以福州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开展了研究[8]。然而,较少有学者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展开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用SWOT分析方法对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综合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属性、制度文化属性、精神文化属性和环境文化属性,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持续化路径提出合理建议。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对事物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良好工具,被不少学者所运用,例如熊剑琴等基于PEST-SWOT方法,对智慧校园应急治理协同策略进行了研究[9]。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影响新时期校园安全文化的内部环境的优势(S)与劣势(W)因素、外部环境的机会(O)与威胁(T)因素进行分析。“S”“W”“O”“T”分别为英文单词“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首字母的组合(具体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倡和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统筹高校校园发展和安全提供了宏观理论与实践指导。在此指导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又明确将“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写入法条,真正从法律层面对安全生产及教育行业工作者进行了强有力的约束[10];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高校校园安全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一些全国性的时间节点,例如“5.12”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每年6月安全生产月及“6.16”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11.9”消防安全宣传日、“12.2”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以及安全生产专项行动及其他重要时间、敏感节点的隐患排查整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大大提高了高校对于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创造了外部机会,有助于构筑校园安全文化。
2.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带动高校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管防四位一体的智慧校园安防网络,为校园安全带来更加便捷的管理模式,提供更加优质、更有效率的安全保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促成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属地管理部门、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间的广泛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实时互动交流、学习,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为线上线下培育校园安全文化创造了机会。
3.新媒体的发展和助推。得益于新兴媒体的发展传播,高校不再单纯依靠条幅、电子显示屏、报刊、宣传讲座等传统媒介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发展助推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在线知识答题、在线直播、在线交流分享等使得安全宣传变得更简单、方便和高效,实现“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效果。新兴自媒体行业的发展对高校校园安全起到了广泛的监督作用,校园安全事故能够瞬间成为流量热门,“热搜”效应时刻警醒着高校将校园安全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汲取经验教训,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4.与属地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更加频繁。随着高校安全事业的发展,高校与属地消防救援部门、公安、交通、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有利于校园外部文化环境建设。
5.各高校的相互交流学习。通过高校交叉互检、相互调研、行业协会、学会开展的各类活动等线上线下方式,使得高校间有机会进行交流,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改善自身不足。
1.各类风险隐患急剧增加。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网络安全以及消防、治安、交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组织犯罪等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使得高校校园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多变,风险隐患急剧增加。
2.多元文化交叉融合。高校作为参与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重要舞台,会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亚文化盛行对国内主流文化的冲击[11],恐怖主义、颜色革命等国际局势对师生的安全观、价值观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外国留学生、留学归国师生的思想变化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因素,都成为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威胁因素。
3.网络安全风险加大。教职人员、学生网络不当言论、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发展引发的各类舆情,给高校带来了信任危机;网络风暴、网络泛娱主义、网络民粹主义等内容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渲染不安全气氛,给高校校园意识形态、宣传阵地、文化阵地安全带来威胁。
4.校园周边综合治理不彻底。例如,高校校区多,交通压力大,校园周边社区居民或校外无关人员的干扰,校区结合部摊贩、车辆增多,以及精神疾病等管制人员带来的潜在风险等因素,使得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日益复杂,不利于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
5.极端恶劣天气频发。近年来,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现象影响,地震、泥石流、高温、强雨雪、大风、冰雹、沙尘暴、雷电、寒潮等极端恶劣天气事件频发,极端天气的预警防范工作成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重点,这是不能忽略的。
1.高校安全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在校级层面,高校安全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强化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了高校安全监管机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2.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较为丰富。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有助于师生安全行为的养成。
3.校园安全设施不断完善。高校通过完善门禁系统、消防控制系统、消防联动系统等硬件、软件安全基础设施,校园安全条件不断完善。
4.“三全育人”理念助推。近年来,高校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纳入到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中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重要方面。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扎根发芽成长,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
5.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高校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稳固思想阵地,强化师生国家安全意识,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生根。
1.安全体系不健全。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高校内部各二级单位的安全组织机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安全考核问责的建设协调尚未健全,使学校层面的安全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2.制度约束力不够。虽然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但是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削弱,奖惩考核机制不完善。
3.安全投入比例不高。相比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高校在安全投入方面的比例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专项经费,特别是学校各二级单位,在安全工作的投入上就更加匮乏。
4.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滞后。例如在安全检查过程中,不知道查什么,隐患整改不彻底,“查不出来,改不到位”“为了应付检查而检查”问题普遍存在,隐患自查流于形式,留痕而不留心;各二级单位忙于业务工作多,很少有时间来落实安全责任制,尚未形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5.安全学科和课程普及率不高。多数高校没有设置安全学科和课程,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拥有安全学科硕士点的单位仅有64家,无法满足社会对安全学科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2]此外安全理论知识学习与安全技能实践脱节,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要求。
6.专职安全队伍建设不规范。高校普遍没有配备足够的人员负责安全工作,例如建立师生义务安全组织;二是兼职人员在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
7.安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不占优。有关校园安全的科研立项少,对安全工作队伍中教师的职称评聘也较少予以倾斜,安全工作人员驱动力不足。
表1 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SWOT分析矩阵
通过对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SWOT分析,总结了影响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外部因素,并探索出了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四种路径,分别为SO路径、WO路径、ST路径、WT路径。四种路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一,SO路径:该路径强调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属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抓住外部机会和内部优势,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物质文化属性方面,通过加强高校安全基础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即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助推安全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属性方面,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法律法规为指导,不断完善高校安全组织机构,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和“三全育人”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建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强化属地共建、校际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交流。
其二,WO路径:该路径强调从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属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鼓励高校抓住外部环境的机会,依托政策优势,扭转劣势。在制度文化属性方面,健全高校安全体系,特别是高校二级单位的安全责任制落实,强化制度约束力和执行力,做好日常管理和持续改进;依托上级部门支持,建强安全工作专职队伍,加大安全工作资金投入比例。在物质文化属性方面,鼓励开设安全学科和课程,培养安全学科人才,并在安全学科及安全工作人员的科研立项、职称评聘上予以政策倾斜。
其三,ST路径:该路径强调从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属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旨在推动高校利用自身优势,消除外部威胁所带来的影响。在精神文化属性方面,建立大安全观念,将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等纳入到安全教育培训体系;以网络思政建设、易班教育、一站式服务平台等为载体,重点突出安全宣传警示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在环境文化属性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建立安全宣传展厅和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健全“全员、全方位、全岗位”的安全演练体系;强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整治,特别强化校园周边交通及精神疾病、社区矫正等特殊人员的管控,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其四,WT路径:该路径强调从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能够警示高校在安全工作中积极转变观念,克服自身不足,将威胁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在制度文化属性方面,严格落实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学校安全监管机构、职能部门、各二级单位各司其职,明晰职责,努力成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环境文化属性方面,推进高校内部责任主体中的保卫、学工、研工、团委、宣传、后勤、信息办等部门和各学院的服务协同,以及外部责任主体中的公安、消防救援、医疗、卫生等属地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保障协同,形成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局面。
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目前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建立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因素及建设途径矩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物质文化属性、制度文化属性、精神文化属性和环境文化属性,提出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可持续性路径。总之,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科学的安全价值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1]阳富强,林子燚. ANP-SWOT模型在大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20(03):147-152.
[2]李志华,刘金玲. 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
[3]陆文宣. 地方特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分析[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8):263-266.
[4] 郑恒山,平易,韩枭戈. 刍议大学安全文化及其育人功能[J]. 高校后勤研究,2020(11):58-60+63.
[5]徐美勇,夏海兰,何雨. 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9):19-22.
[6]冉景太.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研究[J]. 预测与分析,2020(07):63-68.
[7]曹蕊,单超.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21(05):43-44+48.
[8]陶菁,陶富强. 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20(03):30-35.
[9]熊剑琴等. 基于PEST-SWOT 分析的智慧校园应急治理协同策略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22(08):34-3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M]. 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
[11]冯开甫,李小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表现形态[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15-19.
[12]阳富强,李鑫,余龙星. 安全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培养的SWOT分析及对策[J]. 化工高等教育,2023,40(2):15-20+81.
基金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度“高校保卫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推进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BWYB004)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