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非让
它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其他家庭的喜怒哀乐,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不再逃避,勇敢追爱。
很多年前,我是《婚姻与家庭》的小读者,常常跑到父母房间偷看母亲订阅的杂志,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大人看的,藏得很严实。那时我才10岁,很多专业的文章看不太懂,最爱看情感故事,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实在太吸引人。不过,说实话,以当时的孩童视角,看到有些人的婚姻好像抽奖,只能碰运气,我还是挺难过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畅读《婚姻与家庭》的美好时光里度过。直到后来工作结婚,才不再阅读纸质书籍和杂志。
再次跟《婚姻与家庭》邂逅是在2017年。那时,我感觉自己的婚姻快走到头了。之前,我一直以为,婚姻就是一个人的付出与奉献。结婚19年,我一直以孩子、丈夫和公婆为中心忙前忙后。可在我生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对我细心呵护。在他们看来,我不需要别人照顾。哪怕我因为阑尾炎穿孔命悬一线,好不容易被抢救回来,先生还在埋怨:“你怎么能在过节的时候犯病?”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大家对我更是百般不耐烦。
我感觉特别茫然,除了怨天怨地,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这时,我忽然想起曾在《婚姻与家庭》上看到的一个故事:女人为家庭奉献了全部,人到中年,丈夫却有了新欢。离婚时,孩子们也不认可母亲的付出,务实地跟了经济条件更好的父亲。结果,女人带着一身病痛,被踢出了自己苦心经营10多年的家。当时我还想,自己可不能活成她那样,结婚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如今,我却不知不觉活成了她,竟也和她一样束手无策。
我索性写了一篇怨气冲天的文章,洋洋洒洒七八千字。写到丈夫时,桩桩件件都是他的“罪状”;写到自己时,字字句句都是我为家庭的单方付出。写完后,我自己都看哭了。想着这段憋屈的婚姻简直毁了自己的人生,这个婚离定了。
机缘巧合,有人建议我给《婚姻与家庭》投稿。当时我正在气头上,还真拿去投了稿,而且觉得杂志就是吐苦水的地方:“我要发出来让大家评评理,到底是谁对不起这段婚姻!”编辑收到稿子后,直言“文章写得非常真实”,但过于情绪化,还需要多加打磨。
在编辑的带领下,我开始重新拆解这篇文章,其实也是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婚姻的不幸不是一个人的罪过,很可能是两个人的合谋。丈夫固然有他的问题,但我自己也不是无辜者。恰恰是我的过度付出削弱了他的存在感,导致他在婚姻中缺席。梳理后,我转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也懂了《婚姻与家庭》提醒每个步入围城的人学会经营婚姻的良苦用心。
之后,我陆续发了好几篇文章,每次創作,都好似给自己的婚姻做一次复盘;每写一篇,都有不同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开始试着改变。我以前把自己镶嵌在丈夫的原生家庭里,代替他做了很多事,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让自己熬得分外辛苦,也把他推得更远。后来,我开始学着示弱,适当退出。渐渐地,丈夫学会为我做好吃的饭菜;在节日时,也记得给我送礼物;我身体不适时,主动照顾我……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当我不再自己硬扛,丈夫也回到了他应有的位置上。我的婚姻也从无望走向了幸福。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靠运气被动等待只会与幸福擦肩而过,唯有主动出击,用心经营,才会离幸福更近。如果说婚姻是一场修炼,那么,《婚姻与家庭》杂志就是一本修炼指南。未来,我将继续和它一起成长,拥抱幸福,拥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