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技之乡的三天两夜

2023-12-27 20:01涂思敏
方圆 2023年21期
关键词:吴桥杂技检察官

河北省吴桥县,地方虽不大,但从这里却走出了中国杂技人才的半壁江山,孕育出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走在路上,人和商铺没见多少,倒是地方杂技团的招募广告和宣传语有不少,就连酒店的墙壁和房间都充满了杂技元素。

我们这次来吴桥,主要是跟随吴桥县检察院的检察官探访这里的非遗传承人,和那些见证着吴桥杂技发展变迁的“老人”。

调到吴桥县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以来,检察官李晓就发现,虽身负盛名,但吴桥杂技的发展却遇到了诸多困境。如何对具有极强地方特色和独特性的吴桥杂技进行司法保护,可循的先例极少,在公益诉讼这条路上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采访前,我曾经抱有无数的疑问,比如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杂技这门靠着“吃苦”与“练功”立命的技艺,其存续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杂技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传承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跟随着检察官,我们一路探访了吴桥杂技学校、吴桥杂技大世界和吴桥杂技村,聆听了杂技三代传人的故事,也看到了下至10岁孩子上到80岁老人的练功场景。杂技在吴桥,是一直保持着鲜活生命力的存在,是仍在焕发新生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三天两夜的采访中,尽管我只是窥见了吴桥杂技的一个剖面,可我的很多疑问却得到了解答。要让一个行当维系生存,规矩是必不可少的,苦功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个局外人,也许我能客观而冷静地去看待杂技。但对吴桥人来说,杂技是他们的生活,是他们曾经的童年与故土,是他们的激情与记忆所在。

《方圆》记者探访的杂技村落仍保留着古老的杂技道具。(摄影:方圆记者 涂思敏)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一个个历经百年锤炼练就的杂技技艺而组成的。也许我要做的并非评判,而是学会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即便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选择杂技是一条充满着艰辛与磨难的道路。但对有的人来说,杂技是一种出路,也是一种能保障生存的本领和手艺,更是一种值得后代不断传承与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或许,检察官们所能做的,便是用公益诉讼赋能非遗保护,帮他们解决杂技道路上的困难。公益诉讼并非只是落于纸面上的文字,也并非开几次研讨会就能解决问题的。在这里,检察官们的工作是近似于田野调查,去山野,去村落,去杂技可能生存在的每个角落。越是落后偏远之地,越需要检察官们的帮助。走访过程中,李晓提出几个问题:吴桥杂技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作为一项传统文化,杂技为什么不能像相声、京剧一样破层出圈,形成自己固定的受众群体呢?答案在“创新”两字上,杂技的发展受限于表演者的文化水平,也受限于它无法及时地反映我们身处的時代。而这意味着,吴桥杂技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检察官们所能做的是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杂技行业的良性发展,比如,在杂技名人故居的维护和修缮、杂技少年们的权益保障、杂技道具与节目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有人说,杂技是活生生的历史文化记忆。而在与检察官共处的这三天里,我却想,或许他们的努力同样也是构建这种记忆最重要的一环。

猜你喜欢
吴桥杂技检察官
吴桥杂技团青岛巡演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观大型杂技历史剧《江湖》有感
首届中国吴桥江湖文化节领衔景区“五一”演出
老鼠演杂技
文化惠民的“吴桥经验”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上海检察机关第一届“十佳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