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讲与练

2023-12-27 02:35邱建农
中学生报 2023年50期
关键词:选项词语错误

邱建农

考点阐释

信息类文本阅读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般由3~4则非连续性、相对独立的材料片段构成,几则材料之间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主题,但不同材料各有侧重角度,从不同角度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几则材料之间虽然内容相对独立、侧重角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形成互补关系。根据材料的文本内容和性质,非连续性文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论述类材料的组合文本,另一类是包括消息、通讯、时评、报告、综述、译文、图表等实用类材料的组合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行文脉络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形式以客观题为主,辅以主观题。

备考锦囊

整体概括,区域找点

处理试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边读边理解,读完每一段落之后要有意识地归纳段意。在通读文本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关系密切,这样为答题寻找目标提供了方便。

学会标记和批注

经常看到考生试卷空白一片,既不画词语句子,也没有歸纳段意,缺少标记,批注重点不清,导致反复翻看,耽误时间与精力。

培养习惯。首先在每一段中找出关键句,在下面画符号,接着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的词下面画波浪线,最后将关联词语用括号圈起来。

什么是关键词?

第一种,表示时间或阶段性的词语:如“过去”“现在”“已经”“正在”“将会”“各种”等词语。

第二种,表示推论内容的前提和条件、目的和手段、原因和结论的词语,如“将会”“有望”“可望”“也许会”“因此”“所以”“为了”“满足”等词语。

第三种,表示现实性和可能性、偶然性和必然性、已然与未然的词语或语句。诸如“不久的将来”“无独有偶”“始终”,等等。

之后做好批注,把每一个语段的关键内容标注在文段旁边的空白处甚至可以标注一下几个文段之间的关系。此外我们还需要“立足三个步骤”“明确选项八大设误方式”。

立足三个步骤

“三个步骤”指的是什么呢?

步骤一:细读勾画,把握主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一般比较大,所以要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构脉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揭示文章主旨、暗含作者见解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减少答题时将选项与原文信息比照的工作量,又可以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方便的线索。

步骤二: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时,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明确了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对于其他选项一定要找准其所对应的文本信息,认真比照。

步骤三:选出答案,复核锁定。学生在选出答案后,须再进行复核,要进一步确认排除干扰项的依据所在,以确保所选答案正确无误。

总之,一找(找选项的区域)、二比(用选项同原文比不同点)、三排(排除错误选项)就可以轻松答题了。

明确选项八大设误方式

错误一:曲解文意。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语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歪曲作者观点。

错误二:混淆是非。命题者在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错误三: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所致。

错误四:弄错对象,偷换概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调换、改变或混淆。

错误五:未然已然,或然必然,混淆时态。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把“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所以阅读文本时或选项中有“目前”“打算”“预计”“已经”“将来”“着”“了”“过”“有望”等表示时态的副词时,要高度关注。如果文本或选项中出现了“可能”“也许”“或许”“大概”“一定”“未必”“必定”“必然”等表示推测判断词语时,要提防时态失当的错误。

错误六:指鹿为马,张冠李戴。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或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错误七: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表示程度的词语或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表现为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错误八:不合逻辑,关系混乱。混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语“只要……就……”表示,两者语意不同,一旦混用就会出现错误。混淆因果关系:一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关系倒置,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混淆条件结果: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却错误地说成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结果颠倒,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当试题选项表述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

定位对比,巧解信息理解分析题

第一步:对比句中词语。重点是范围词、程度词、指代词、时态词、否定词、重要的动词和形容词,以及表示揣测的词语。

第二步:对比句间关系。在对比词语不能判断的情况下可以看一看前后句子,即对比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单个分句中各种句子成分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也包括复合句中各個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第三步:对比依据和结论。句子之间无法看,依据结论审一番。原文中无表述,看选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原文中有表述,看选项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宋朱熹《四书集》中,将“兴观群怨”注为“兴,感发意志;观,考见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可以看出,“兴观群怨”乃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揭示——兴为情感作用,观为认识作用,群为凝聚作用,怨为批判作用。

从这四个作用或者功能的表述来看,“兴观群怨”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贡献在于,就中华美学精神而言,在孔子的时代,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社会功能的认识是全面的而非片面的。

《诗经》中的作品只是当时的诗歌写作范式,但这种范式都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如“诗可以怨”,诗三百篇自然可以证明这一功能的存在,著名诗篇如《硕鼠》,全诗将统治者视为老鼠,贪得无厌而寡恩,进而表现下层民众对其愤恨之情。可是这毕竟是一种有限性叙述,角度不够广阔,只有在后来叙事文学发达起来以后,“诗可以怨”的功能才充分展现出来。“诗可以观”亦是如此,只有在后来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文学的百科全书功能才得以展示。正因为诗三百篇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兴观群怨”的美学贡献才显得异常突出,因为这一理论突破了创作实践的限制,以微观见宏观,以单一形式功能窥见未来整体的功能,体现了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味。

当然,由于孔子在“兴观群怨”之后又写了一句话——“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就冲淡了“兴观群怨”的全面性,变成了对诗歌的单一性功利化要求,把诗歌理解为解决人伦纲常的工具。

但是,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回到“兴观群怨”原初论述本身,会发现其间经历了一次解构与颠覆,就是说,“兴观群怨”论其实内含反工具论的指向,因为,“兴观群怨”论的全面的审美功能不是一种外在拼凑,而是由内在的结构决定的,就是说,从内在结构说,“兴观群怨”论本来就没有把工具论置于首位,审美情感才是“兴观群怨”论的首要结构因素。可以说,将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对象的首要结构,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第二大贡献。

事实上,“兴观群怨”论的原初文本就是把“诗可以兴”作为四个“可以”之首的,阐释者不应妄自倒置。在写诗与读诗的过程中,兴起的主体是人,而人在精神生活中的兴起当然是精神本身,而不是生理活动。就是说,“兴”更是一种情感的兴起、兴会、兴发,而不只是一种创作手法。由此,后来者言诗,对“兴”的理解和重视远超过六义中的“赋比兴”之含义。

由是观之,“兴观群怨”论把“兴”列为首位,并非随意为之。“兴”为后面的“观、群、怨”之前提条件,当人们面对诗的时候,诗之发生就在于作者以情入诗,读者因诗生情,这就是“诗可以兴”之真实含义。一个读者在欣赏诗歌甚至一切艺术作品时,只有当他感觉到并沉浸入种种人生体验,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时,才会发生“观、群、怨”的功能。倘若不能发生情感体验,不能“兴”,就会弃之不顾,后面的“观、群、怨”功能便无从谈起。这就是审美对象的结构功能,“兴”的首要排序是不可更改的,无论出于多大的功利要求也不能改变,因为改变了就不是诗,不是诗就无所谓“兴观群怨”了。

(摘编自黄力之《兴、观、群、怨:中华美学精神管窥》,有删改)

材料二: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论语》中有“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司马迁《报任安书》历数自古的大著作,指出有的是坐了牢写的,有的是贬了官写的,有的是落了难写的,有的是身体残废后写的——一句话,都是遭贫困、疾病以及刑罚折磨的倒霉人的产物。他把《周易》打头,《诗三百篇》收梢,总结说:“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补充一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那就是撇开了“乐”,只强调《诗》的“怨”或“哀”了。陈子龙曾说:“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时衰而思古之圣王。”颂扬过去正表示对现在不满,因此,《诗三百篇》里有些表面上的赞歌只是骨子里的怨诗了。

司马迁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世”,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休。而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能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滋生,这个对创作的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

(摘编自钱锺书《诗可以怨》,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的“兴观群怨”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的片面性,变得全面而有体系。

B.《诗》有局限性,它的创作实践不足以支撑“兴观群怨”的理论,它的单一形式也无法窥见诗歌整体功能。

C.“兴观群怨”的内在结构是反工具论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冲淡了其反工具论,使诗歌变得功利化。

D.司马迁认为人有“郁结”而作诗,撇开了“乐”,陈子龙认为“乐”是表面的,实质是“怨”,两人观点不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可以兴”既表现在读者对诗歌的审美倾向上,又表现在作者的创作中。

B.孔子将“兴观群怨”的“兴”放在首位,突出情感在诗歌审美中的重要作用。

C.“兴”在“诗可以兴”和“赋比兴”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D.苦痛是产生好的诗歌的动机,诗歌又有发泄苦痛情绪、排遣内心苦痛的效。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可以兴”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B.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C.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宋]严羽《沧浪诗话》)

D.凡作诗,悲欢皆由乎兴,非兴则造语弗工。([明]谢棒《四溟诗话》)

4.对于“诗可以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5.《尚书》中说“诗言志”,这里的“志”指思想、抱负、志向。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与“诗可以兴”的一致性。(6分)

参考答案与思路解析

1.【参考答案】B

【思路解析】A项,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在孔子的时代,中国人对文学艺术社会功能的认识是全面的,并非是由“片面”变得全面而有体系。

C项,原文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就冲淡了“兴观群怨”的全面性,变成了对诗歌的单一性功利要求,把诗歌理解为解决人伦纲常的工具,并不是冲淡了其内在结构的反工具论。

D项,司马迁的观点撇开了“乐”,强调《诗》的“怨”,陈子龙的观点解释了《诗》的“怨”,两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2.【參考答案】C

【思路解析】虽然材料中没直接阐明“诗可以兴”和比兴中的“兴”有没有联系,但从文中对“诗可以兴”的阐述中可以知道,“可以兴”强调了“诗”能激发人的情感体验,而“赋比兴”作为《诗经》的表现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所以说他们之间没有联系是错误的。另外,文中指出“兴……不只是一种创作并法”也表明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3.【参考答案】B

【思路解析】“诗可以兴”强调了“诗”能激发人的情感体验。

A项,“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指作品之华美来自人的内在情性。

B项,严羽在说过“诗者吟咏情性”后,马上接着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这里“吟咏情性”无疑是“兴趣”的基本含义。

D项,把“兴”看成艺术创造的真正动因,承认审美情感是审美对象的第一结构。

以上三项都符合“诗可以兴”的观点。B项则强调了读书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4.【参考答案】同:都认为“诗可以怨”是文学的重要功能。

异:材料一认为《诗经》存在“诗可以怨”的作品,但有局限性,待后来叙事文学发展起来以后,才得以充分展示;材料二认为不只《诗经》,其他作品也大量存在“诗可以怨”。

(评分建议:相同点2分,不同点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①“诗言志”强调了“诗”抒发个人的思想、抱负和志向的功能,有明显的工具论倾向;②但“言志”主体依然是人,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属于人的精神生活;③而“诗可以兴”正是强调了“诗”能激发人的情感体验这一功能,因此,“诗言志”和“诗可以兴”是一致的。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猜你喜欢
选项词语错误
容易混淆的词语
在错误中成长
找词语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不犯同样错误
一枚词语一门静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