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海,于海波,冀月,张虎
(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莱阳市羊郡畜牧兽医站,山东 烟台 265200;3.曲阜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曲阜 273100;4.济宁鸿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泗水 273200)
鸡腺肌胃炎是当前养鸡生产中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鸡腺肌胃炎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发病日龄呈趋小态势,多因继发感染而致,导致鸡群食欲下降、生长速度缓慢、粪便中携带未消化的饲料等,不仅降低鸡群的饲料转化率,还会引起较高的死淘率,给养殖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养殖户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鸡腺肌胃炎,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防治腺肌胃炎的发生与传染。为此,本文结合临床症状,对鸡腺肌胃炎发病原因和防控要点进行介绍,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腺胃肿大、肌胃糜烂是鸡腺肌胃炎的主要特征。该病可在不同品种的家禽上传播,雏鸡、青年鸡更为易感。本病总体发病率在10%左右,死亡率可高达30%[1];鸡群日龄越小,发病后的症状越严重,发病率也越高。鸡群患病后病程在10~15 d 左右,发病后的5~8 d 会出现死亡高峰。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发病率最高,呈现慢性发病特点。
父母代种鸡患有网状组织内皮增生症,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进而继发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引起腺肌胃炎[2]。
种蛋在孵化过程中受到外界应激,孵出的雏鸡出现腺胃出血、水肿的概率较高,鸡群比较容易患病。
2.2.1 空舍管理 新上雏鸡时料罐或料线未完全干燥、内部潮湿,引起饲料发霉或霉菌超标。料罐或料线清理不干净,存在饲料残留,残存饲料霉变污染新上饲料导致发病。
2.2.2 饮水管理 鸡群在饮水中添加药物,水线难以彻底清洗,导致水管道内部形成供细菌繁殖的生物膜,致使鸡群发病。
2.2.3 饲养管理 料槽较深或每次加料量过多,雏鸡采食不能完全净槽,舍内高温高湿环境容易引发料槽内沉积饲料霉变,进而引发鸡群发病。
2.2.4 通风管理 舍内高温高湿造成鸡群出现腺肌胃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鸡群采食量受到影响,腺胃乳头上面附着粘稠液体,肌胃内容物呈黄绿色,病情严重时出现肌胃溃疡病变[3]。由于在高温条件下,鸡只体内蓄积大量热量,各个组织和内脏发热,促使鸡群饮水量增加、大量液体停留在胃肠内,最终导致鸡群发生腹泻,进而诱发各种胃肠疾病;同时舍内温度不均匀造成鸡群出现腺肌胃炎。舍内前后温差大或昼夜温差大,造成鸡群出现腺肌胃炎,过大的温差会导致鸡群采食量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进一步导致免疫力下降造成鸡群发病。同时,温差大还会造成鸡群活动量减少、精神萎靡、代谢失常等,进一步造成腺胃肌胃糜烂、粘连等症状。
2.3.1 细菌、真菌因素 一些细菌性疾病感染,如沙门氏菌或魏氏梭菌是导致坏死性肠炎主要病原菌,鸡体感染这些病菌后会在腺胃角质层形成小凸起,进而形成溃疡,造成角质层增厚、容易分离。抗生素滥用也会使鸡的嗉囊、腺胃等存在酵母白色念珠菌定植,从而引起疾病发生。
2.3.2 病毒因素 腺病毒、细小病毒、法氏囊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等具有垂直传播能力的病毒[4],具有消化道黏膜亲嗜作用。雏鸡一旦感染这些病毒,就会在消化道黏膜定植,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受损而发生坏死,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量减少,机体防御能力严重下降,一些细菌就会趁虚而入,引起一系列的病变。
2.3.3 霉菌及其毒素因素 目前,业内对鸡腺肌胃炎普遍认为是由霉菌及其毒素引起。饲料中的T2 毒素、呕吐毒素、黄曲霉毒素等,除了能引起中毒反应以外,还能对黏膜造成损害,在饲料的物理摩擦下导致溃烂,引起炎症性糜烂[5]。霉菌毒素在对腺肌胃产生破坏的同时,还会对机体的其他脏器产生毒害作用而发生病理变化,尤其对肝脏产生的危害最大,致使肝脏质地变脆、变性或颜色发黄等病变[6]。
2.4.1 饲料因素 饲料原料粉碎很细,在鸡嗉囊内容易消化,雏鸡嗉囊和肌胃不容易受到快速软化饲料的刺激而蠕动,造成嗉囊和胃中积料,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主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积聚会对腺胃、肌胃造成伤害[7];同时由于雏鸡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抵抗力差,从而导致饲料在鸡嗉囊异常发酵,进一步刺激嗉囊发生炎症、糜烂,进而造成鸡的腺肌胃炎。
2.4.2 营养因素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数量较少,会影响机体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腺肌胃黏膜就会变得脆弱,容易诱发肌胃黏膜受损或发生糜烂[6]。饲料中添加的硫酸铜过量,会刺激鸡只胃肠黏膜,引起腺胃黏膜出血和肌胃溃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超过20%时,虽然能够促使鸡群加快生长速度,但是会加大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压力,增加鸡群感染腺肌胃炎的风险。饲料中添加的植物油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氧化而酸败,进一步形成醛和酮类物质,对消化道产生刺激而诱发腺肌胃炎。
3.1.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沉郁,缩头垂脖,羽毛粗乱,食欲减退,有的鸡腹泻、拉饲料便。发病中期,病鸡会表现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采食量及饮水量降低,机体消瘦,排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发病后期,病鸡缩颈、闭眼、嗜睡,生长停滞、大小不一、均匀度差。蛋鸡无产蛋高峰。
3.1.2 剖检症状 病鸡全身消瘦,羽毛凌乱,胸肌苍白、松软。发病早期腺胃乳头胖大、黏膜肿大,出血,粘液分泌减少;中期腺胃肿大如乒乓球状,切开见腺胃壁增厚、水肿;后期腺胃乳头水肿、糜烂,肌胃增厚、变硬,边缘苍白,容易剥离,腺胃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现象。
3.2.1 消化不良 鸡群表现为食欲较差,采食量下降。
3.2.2 生长受阻 雏鸡卵黄吸收不良,生长发育缓慢,鸡群大小不一,均匀度差。
3.2.3 生产性能下降 鸡蛋品质下降,软壳蛋、脆壳蛋、血斑蛋比例增加,鸡群总体产蛋率降低。
3.2.4 免疫抑制 该病会导致鸡群免疫抑制,造成免疫效果差,抗体水平不达标。
鸡腺肌胃炎属于综合性疾病,目前还没有特效药进行治疗,养鸡生产中要密切关注鸡群情况,加强饲养管理,同时根据上述常见发病原因,做好日常防控工作,确保鸡群健康。
严格把关雏鸡的来源,从无病原传染的孵化场引进鸡苗[8-9]。严格落实隔离消毒措施,引入雏鸡后按照规定时间隔离饲养,同时要加强隔离期间消毒管理工作,从源头确保鸡群的健康。
4.2.1 重视饲养管理 采用优质的饲料,不使用霉变饲料[10]。采取少喂勤添的饲喂方式,且每次喂料前必须清扫干净上次剩料,减少育雏时高温高湿造成的饲料霉变概率。要确保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均衡,尤其蛋白质、油脂和纤维含量应适宜,避免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脂肪酸败引起的腺肌胃炎问题,同时饲料中适当添加脱霉剂,降低饲料霉变的可能性。
定期清理水线,每周使用酸制剂对饮水系统进行浸泡,能够有效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尤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或维生素后,需要立即冲洗和消毒整个水线,避免药物残渣堵塞水线或成为病菌的培养基。在夏季需要增加冲洗和消毒水线的次数,减少病菌繁殖风险,降低鸡群感染腺肌胃炎的概率。
4.2.2 关注免疫管理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饲养水平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加强免疫管理工作,免疫接种前投喂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免疫力制剂,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增强对外界应激的抵抗力,避免鸡群感染传染性疾病。
4.2.3 做好环境管理 进鸡之前做好通风设备的调试工作,如小窗大小、导流板角度等,避免养殖过程中因通风造成的冷应激[11]。进鸡后保证圈舍合理的温湿度,减少饲料霉变的概率。
饲养过程中要确保合理的密度,分群时应注意适当提高温度来减少应激。鸡群粪便要做到日清,减少因粪便发酵引起的鸡群发病。
4.2.4 加强消毒卫生管理 由于养殖场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如饲料残渣、体表脱落物等,这些有机物中藏匿大量病原微生物,如果没有及时清扫、消毒,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就会越积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疫病发生。因此,养殖场要每天进行清扫,每周要进行1~2次以上的消毒,建议交替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和含碘类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良好。
生物安全措施主要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一套综合管理措施,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且必须要全面落实的传染病控制策略。面对当前新发疾病不断出现、原有疾病不断发展变异的严峻形势,建立合理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成为养殖场防控疾病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养殖场户可以根据防疫要求的不同要求将养殖场划分为三级防疫区:一级防疫区——圈舍内部,与鸡直接接触;二级防疫区——生产区,圈舍外部,与鸡间接接触且距离较近;三级防疫区——生活区,与鸡距离较远,接触较少。同时将传播途径具体划分为鸡与鸡、人与鸡、物品与鸡、空气与鸡、动物与鸡五个途径。不同养殖场立足自己实际,结合生产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几率,从而保证场内鸡群的健康。
家禽腺肌胃炎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择中草药、抗病毒药、抗生素、保护胃黏膜药等类型药物搭配应用,以取得抗菌消炎、改善采食、恢复受损的消化道黏膜等效果,但必须保证足够的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