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迎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广东 广州 513000)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业蓬勃发展,在将博物馆带回家、让文物“活”起来等理念的指导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受到了大众的高度青睐与喜爱。大量博物馆文创,如广东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盲盒”、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积木模型”、南汉二陵博物馆“‘百变鸮小’手机支架”、江门市博物馆“‘一起致富’实体大富翁桌游”等,在文创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市场潜力和规模已然显现,未来还将有更为巨大的消费市场空间,需要围绕配套政策、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文创产品设计与优化、博物馆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持续加强个性化品牌的建设与塑造,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氛围,打造专业化、精细化的产业分工模式,优化对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尤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创设计模式,充分凸显博物馆文创的价值与功能特性,进而更好地支持产业建设与发展。
①增加创收。博物馆的运营、管理、服务及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博物馆资金来源较为有限,主要包括政府资助、社会赞助、博物馆营业收入、博物馆投资收入等。其中政府资助与社会赞助的资金有限,无法完全支撑博物馆的运营发展需要,故而博物馆营业收入及投资收入是不容忽视的资金支撑。而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创,能有效增加博物馆的创收,为博物馆提供更多的营业收入与投资收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对博物馆运营、发展的限制和影响。博物馆文创产品既能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不断扩大传播范围,又能依靠互联网渠道有效扩大传播范围,进而获得大量受众支持,增加创收,从根本上为博物馆的长期、良好运营及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①。
②强化文化传播能力。文化传播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是博物馆在社会体系中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与销售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博物馆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与拓展,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层级提升,拓展服务范围。博物馆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文物藏品展览、学术讲座等形式,一方面无法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丰富化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难以对文物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和传播。而开发和销售文创产品能有效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形式,通过文创产品这类新颖的形式承载文化传播功能。文创产品往往兼具功能性与人文性,其既可以满足受众在饮食、收藏、日常使用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又能满足受众对博物馆文物文化的人文向往,故而能受到大众广泛青睐。文创产品在受众群体中的大范围传播有利于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层级,凸显博物馆特色以及强化品牌建设,促进博物馆科研能力以及知识传播能力发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②。
③满足公众需求。博物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众,其在极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以收藏以及保存珍贵文物为核心目的,重点为对应领域的专家、学者等提供服务,并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放在满足公众需求上。随着博物馆数量的增加以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现象逐步得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运营、管理的基本理念③。同时,在时代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公众对博物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希望获得精神层面的优质服务,对博物馆文化服务提出了高要求。博物馆积极推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与销售工作的开展,以物质服务的形式将精神文化服务融于其中,既能向大众提供具有普遍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又能根据受众需要调整文创产品的类型、形式等,更具针对性地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强化博物馆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
④带动产业发展。文创产业作为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度融合性的产业类型,其在近年来得以蓬勃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文创产业发展,如《“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文创产业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其中上游主要为内容创意开发产业,往往是基于中国固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挖掘创意概念;中游主要为设计制造产业,其中既包含编辑出版印刷、影视制作、工艺品设计、戏剧曲艺编导等传统设计制作产业,又包括动漫制作、网络制作、广告设计制作、主题公园设计制作等现代设计制作产业,从而生产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创意产品;下游则是营销推广管理产业,主要负责渠道开发与整合、拓展衍生产品、市场营销与推广等,落实创意推广。博物馆本身作为包含丰富内容的机构,其在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利用丰富的文物设计多样化的优秀文创产品,进而从上游带动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④。
①延长推广传播作用时间。推广传播历来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博物馆不仅要对文物进行收藏和保存,更要从文化角度落实相应的推广、传播,让优秀的文物能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促进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之前博物馆进行文化推广与传播往往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主要通过展览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推广传播时间较短,受众离开展厅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淡化相关记忆,同时口口相传的人际关系式宣传也很难取得良好成效。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数字技术虽然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公众能随时随地获取博物馆的文化推广传播服务,但缺乏实物支撑的宣传推广也不能充分凸显文物的特点、价值与作用等。博物馆积极设计与开发文创产品,则能有效延长推广传播时间。一方面,受众在博物馆参观展览后,可购买文创产品进行保存与收藏,并能在文创产品实物的作用下持续回忆相应的文物,深化对文物的了解与研究;另一方面,受众购买文创产品后,通过人际关系进行介绍、推荐时,能结合文创产品本身加以详细说明,不再完全依靠口头语言进行表达,有利于增强传播效果,进而有利于延长推广传播的作用时间。
②凸显宣传教育主动性。长期以来,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被动性,即受众往往只能根据博物馆的安排被动地了解相关文物的信息,他们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不足。新时期背景下,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需要强调以人为本理念,高度关注受众的实际体验,尽量强化受众的参与度,让受众能更积极主动地获取文物信息、探索文物价值、感受人文情感等。博物馆设计、开发与销售文创产品,实际上正是凸显宣传教育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文创产品是基于博物馆文物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其往往蕴藏着丰富多样且具有包容性的信息,允许受众对其进行全面、深度的探索,可以从中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文物信息,进而强化受众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体验;另一方面,文创产品具有极强的延伸性,其以博物馆文物为核心进行延伸与拓展,允许受众从其他角度切入去了解、感受、体验文物的深刻内涵,更能带给受众具有参与感的文化体验,激发受众的探索兴趣,形成更具主动性的博物馆宣传推广形式⑤。
③提高文化传播审美水平。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公众的审美水平逐步提升,相应的审美需求也要得到满足。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基于博物馆文物进行设计与开发的,往往在审美方面有着较高水平。一方面,不少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对优秀文物进行复刻仿制而来的,而文物本身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人文内涵、艺术价值等,相应的美学价值极高,由其脱胎而来的文创产品自然也有高水平的审美价值,能充分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基于博物馆文物设计的,从文物的特点出发拓展延伸,融入其他元素,应用现代工艺,往往能为文创产品注入更丰富的审美内涵,也能很好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⑥。这意味着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健康、蓬勃发展能有效提高相应的文化传播审美水平,既能强化文化传播在群众中的记忆性,又能满足新时期受众更丰富、更高要求的审美需要,有利于公众审美水平提升以及公共文化事业良好发展。
④强化可持续发展。博物馆需要在新时期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尤其是进入数字化、智慧化时代,博物馆需要积极跟进并进行创新、转型与优化,不断从各个方面改善自身的运营、管理和服务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有限,其中营业收入和投资收入往往是支持博物馆运营、服务和发展的主要资金。积极落实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营销工作,实际上能够促进博物馆营业收入与投资收入的有机融合,通过符合大众审美需要、满足大众“将文物带回家”需求、凸显博物馆特色以及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文创产品,有效促进博物馆创收,进而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奠定最根本的基础⑦。另外博物馆在发展文创事业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深化对馆内文物的了解、研究和探索,有效改善受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优化受众获得的博物馆文化服务体验,更好地支持博物馆个性化品牌建设,进而从多个方面更好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⑤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博物馆实际上一直在探寻跨界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与可能性。博物馆文创实际上正是跨界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发展博物馆文创事业,不仅需要博物馆与文创产业的其他企业、组织、机构等展开合作,而且需要博物馆与其他领域、行业的企业、组织、机构等进行合作。博物馆大力发展文创事业,积极探寻来自其他领域和行业的机会,不仅能获得更为丰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渠道资源,进而更好地开展文化宣传、推广、服务等工作,还能尝试从其他角度对文物进行重新审视、解读、剖解与构建,从而带给受众新颖的文化服务体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文创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博物馆将在跨界融合发展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其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凸显与发挥。
①合理进行文创产品定位。在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前,应当明确其定位,进而更加合理地开展相关工作,以免出现浪费时间精力乃至做无用功的情况,防止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不符合博物馆本身特性、脱离受众需求等。首先进行功能类别定位。根据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主题、受众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产品定位,以明确的定位指导文创设计工作开展。一般来说,博物馆文创产品主要包括工艺品类、生活用品类、文具用品类等,各大类下还包括各种子类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相应定位。其次进行消费群体定位。文创产品本身兼具人文属性与商品属性,其既是博物馆进行文化服务的渠道,又是博物馆增加创收的路径。故而在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合理进行消费群体定位,利用大数据等准确把握消费群体基本信息,合理分析相应的消费需求、消费水平等,进而针对性地设计相应文创产品,确保文创产品的价位符合大部分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以此来保障文创产品的市场销售效果。再次进行品牌与文化定位。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往往是基于其文化内涵。只有明确博物馆文创设计的品牌与文化定位,突出其相应的特点与优势,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消费者,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的青睐。最后进行情感心理定位。博物馆文创不是单纯的文化载体,其更是联系受众与历史人文的媒介,不少受众都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获得丰富的历史人文体验,进而强化情感共鸣,感受文创产品背后蕴藏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博物馆文创设计,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加强对消费者情感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更为合理地开展文创设计工作⑧。
②明确文创设计基本原则。在凸显价值与功能特性的大背景下,博物馆文创设计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品牌化发展原则。博物馆文创事业的长期发展,必然需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相应的文创设计应当强调以品牌化为导向,注入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与内涵理念,让受众能通过文创产品充分感受独特的品牌,逐步强化博物馆品牌的影响力。其次是突出差异化的创新原则。博物馆文创设计一定要强调创新,不仅在既有文物内容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要强调差异化,以此强化自身对受众的吸引力以及市场竞争力,切实避免同质化的现象。最后是艺术与实用兼顾原则。博物馆文创设计需要从文物角度切入,凸显历史、人文内涵,丰富艺术价值与内涵,同时文创产品作为一种商品也应当具备实用性,从而拓展其在受众群体中的接受范围,也能深化其历史沉淀与生活美学的有机融合,真正设计开发出符合受众需要的优秀文创产品。
③拓展优化文创设计方法。对各种文创设计方法进行综合、灵活运用,是保障博物馆文创设计质量的关键。博物馆要积极拓展和优化文创设计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最合适的方法进行设计,不得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而影响产品的人文表达和历史呈现。常见的博物馆文创设计方法包括基于资源整合的品牌化设计、基于故事演绎的表达性设计、基于灵感的趣味性设计、基于实用的功能性设计、基于沉浸氛围的情境性设计,具体选用何种方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例如,2022年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通过宣传推广共征集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与教师文创作品合计311件,后经过线上线下专家组初审,评选出116件作品入围,最终评选出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7项和优秀奖16项。其中IP形象“貔小貅”灵感来源于增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舞貔貅中貔貅的形象,卡通化的形象获得了大众尤其是小朋友的喜爱。增城毛茶制茶技艺包装设计是基于实用的功能性设计。同时,这进一步加强了馆校合作,拓宽了文创发展道路。
④健全文创设计的发展机制。博物馆文创设计要想保障其价值与功能特性的凸显与发挥,不但要从设计本身着手进行优化,还需要健全相应的发展机制,以此来保障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严格保护,以免博物馆基于馆藏文物等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无法获得足够收益而影响博物馆自身发展,防止侵权对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另外博物馆应当积极寻求跨界合作的机遇,通过跨界合作加强资源整合与利用,尤其要借助其他领域、行业的资源获得更为丰富的设计灵感,以及为文创产品的营销提供支持,进而为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博物馆也应当积极尝试与高校开展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借助高校教师与学生资源更好地推动文创设计与开发,同时博物馆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创意实践平台及机会。
综上所述,文创设计与开发是新时期背景下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点,其具有丰富的价值以及良好的功能特性。博物馆应当对社会发展趋势、时代进步方向以及受众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弄清楚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相应的文创发展道路,借助文创产品推动文化服务工作开展,强化自身品牌影响力,进而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以及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注释
①陈萱.文化认同与符号消费:博物馆文创的符号建构研究[J].东南传播,2022(1):86-88.
②刘容.抱团、跨界与融合:博物馆文创联盟的当下与未来[J].东南文化,2021(6):157-163.
③桑荣生,王海.从博物馆到文化综合体:文旅融合视野下博物馆文创的特征及体系构建分析[J].博物馆管理,2021(4):64-70.
④李谨竹,吕九芳.多维度博物馆文创设计研究: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114-117,120.⑤尚光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博物馆文创开发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50-58.
⑥臧静.浅析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教育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29-131.
⑦徐棣枫,谭缙.传承与创新:博物馆文创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J].东南文化,2020(6):178-184.
⑧郑建鹏.文旅融合下博物馆文创开发的新特征与新思路[J].创意与设计,2020(5):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