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国旗升起,《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响起,无论何时何地,亿万中华儿女无不随着激情的旋律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回首九十多年前的“九一八”事变,辽宁大地上无数有才华、有血性、有骨气的革命者和文艺工作者,以大量义勇军誓词、军歌歌词等为素材,凝心聚力铸就了国之颂歌,充分体现了辽宁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历史地位,国歌精神也成为激励辽宁人民始终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辽宁作为中国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东北地区的核心,也是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这样的历史环境与地域特性,使辽宁在战争时期成为各国侵略者虎视眈眈、统治占据的对象,经历了多次战争,积累了强大的红色基因,为国歌素材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1894 年的甲午战争到1904 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帝国主义多次以武力侵占东北,直到1931 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致使东北全境沦陷,开始了长达14 年被奴役、被殖民统治的艰难岁月,东北3000 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而辽宁民众为了保卫家乡、保卫国土,最先奋起斗争,从辽西一带开始,凡日军铁蹄所到之处,就有民众抗日的武装出现。这些队伍经过编制整顿后,统一由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领导,其中仅辽宁的抗日义勇军就划分了五大军区,覆盖了辽西、辽东、辽南等大面积区域,义勇军人数也快速发展到30 余万人,占东北义勇军的三分之二。他们不顾个人牺牲,在国家荣辱面前涌现出高涨澎湃的红色激情。此间,大量义勇军誓词、军歌歌词等成为鼓舞义勇军将士铁骨铮铮、勇于抗战的红色信念,使得由辽宁各地组建的民众自卫军创造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十二个之最,包括参与阶层最广泛、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发展最快、斗争最普遍、作战最勇敢等。辽宁自卫军不怕牺牲,团结杀敌的英雄事迹比比皆是,“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的具象已然形成,充分体现了辽宁人民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辽宁的红色基因也日益强大。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由84 个字的歌词,37 小节的节拍构成,词曲作者田汉、聂耳作为当时的进步人士,他们从辽宁义勇军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这首歌曲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歌曲中所蕴含的革命抗战精神,也已成为我国民族精神与人民意志的象征,是激励国民奋勇前进的动力与号角,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积蓄了丰富的历史内涵。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甘忍受与屈服的东北民众愤然反抗,他们的战争生活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提供了最真实、最直接、最丰富的现实素材。如辽西地区的“东北国民救国军”,在队伍里这样唱:“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破)碎,家园(被)毁,爹娘当炮灰,留着(我们)头颅有何用?”在辽南地区的抗日武装“讨日扶民救国军”,他们向全国发表《宣言》,称“决不甘当亡国奴,为自卫而死,为国家而死,为民族生存而死,死有余荣”。辽东地区的抗日武装队伍“血盟救国军”为《义勇军进行曲》提供了原创素材,“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奋起杀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这些誓词内容不断在民间广泛传播,瞬时激起了全国民众高涨的抗日情绪。
作家田汉以义勇军为创作素材,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誓词和军歌创作了以古北口保卫战为背景的《凤凰涅槃》故事内容,而后被改写成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创作了《军歌》(即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青年音乐家聂耳又主动为此歌谱曲,并对歌词进行了修改,使歌曲唱起来更加坚定、更加铿锵有力,使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1935 年5 月,《义勇军进行曲》被百代公司灌录成唱片,从此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乃至全世界。
1.历史与地域内涵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以及国歌地位的确立,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而辽宁作为国歌素材的发源地,具有高度的历史地位与地域内涵。因为辽宁人民的反侵抗战是东北14 年抗战史的重要发端,它能够成为国家解放和民族复兴漫长历史进程之中的一个精神号角,源于辽宁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对国歌素材与缘起的挖掘,也是对辽宁义勇军抗战历史的再现与肯定。
2.思想与情感内涵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的多项成功之一,在它的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来自于几十万广大民众在危机四伏的岁月中,压抑已久的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词曲作者心系祖国,与人民同生死的情感迸发,它给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抗战最强音。
3.精神与文化内涵
国歌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灵魂,《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抗战英雄们用生命凝结成一种团结、行动与献身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儿女不忘耻辱、不忘反抗,在任何艰难的历史境况下,都能直面困难与挑战,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义无反顾,昂首向前。
国歌的原创素材来自于辽宁,这里是民族精神扎根最深的地方,辽宁人民始终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热情与豪迈,从国歌诞生之日起,独立自主,奋发图强,支撑辽宁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的各行各业以昂扬的姿态做好了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的准备,它们以国歌精神作为红色信念,创新了“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十六字新时代辽宁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辽宁力量。可以说,国歌素材的形成历程是辽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辽宁人民要沿着它不断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深入探索抗战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为辽宁复兴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使抗战文化成为辽宁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助推器,成为助力辽宁繁荣兴盛的精神脊梁。
“辽宁”—取义天辽地宁,然而历史发展的必然却选择在这片热土上成就硝烟弥漫的伟大革命,在血雨腥风中激发抗战英雄义勇军队伍的组织,在不悲不抗中促成《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素材的诞生,使辽宁始终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紧相连,并赋予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辗转今日,辽宁不仅要将雄厚的抗战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更要以抗战特色打造亮丽名片,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赋能,再展“共和国长子”之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