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杰浩
(浙江中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杭州 310000)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主体,而随着新时期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企业在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中,需要将财务管理放在首位,合理地进行资金投入,从而获得最大利润,并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因此,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情况是判断企业财务管理是否合理的核心依据。但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诸多缺陷,难以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参考。因此,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方案,解决目前存在的各项问题,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时期提升国有企业发展质量必须考虑的关键。
产业结构多元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趋势,但是在国内外竞争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系面临着较大波动,疲软期的出现导致国有企业的革新动力和发展速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生产制造以及服务型企业中,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提升内在发展动力,而资金成本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其中,财务管控工作被誉为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性”工作,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创新、产出投入、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把控,都离不开财务管控工作,因此,财务绩效管理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1]。除此之外,知识、社会资源、人才均属于无形的资产,是新形势下财务管控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压力逐步加大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工作面临较多的挑战和难题,如何提升财务绩效管控的科学性,增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性、规范性,将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当前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而每一次变革和创新都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发展。其中,财务绩效管控体系的调整往往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针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颁布了一系列成熟的文件和方法,但在当前以技术和创新为支撑的新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在传统生产模式的限制下面临较多问题,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尤其是难以对国民经济起到正向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原有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行细化,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打造一套全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并为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2]。另一方面,目前国有企业在运营中往往基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制定企业的发展决策,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尤其是借助投入产出比例、资金投入风险程度、市场开发潜力、对社会贡献度等指标,能够量化企业的综合价值,这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还能够从宏观层面让政府、社会认识到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对其创新能力以及绩效产生新的认知;不仅有利于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参考企业的绩效管控指标,也有利于更多处于转型期的国有企业的参考借鉴。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受到国家以及监管企业的管控。同时,多方主体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分析当中,能够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另外,结合目前国有企业的类型来看,以营利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为主。营利性企业主要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能够将利润最大化;公益性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其核心目标在于调节市场整体发展规律,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能够为自身的存续提供动力。这种差异导致国有企业在构建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主要围绕不同的经营方向、经营过程以及经营目标进行指标体系的调整。
通过对市场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经历了以下3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彼时的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在政策和法律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方法,评价的重点是将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产值转化为经济效益。此时的评价工作,主要选择产销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等指标进行评估。第二个阶段是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阶段。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财务效益以及经营质量,但是指标数量不多,非财务性指标较少,很难体现国有企业发展期间的综合效益,而评价工作也围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等现有的规章制度展开。第三个阶段是2006 年至今,即产业多元化阶段。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的评价,主要注重把控企业与资本运营乃至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财务和绩效管理初步融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均成为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依据。此时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依靠《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等明文法律规定落实[3]。
总体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综合性绩效评价为主,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其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数量较多,部分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较为复杂,很难清楚明确地梳理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以及判断指标体系的综合价值,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运转质量,也会导致市场经济效益波动较大。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的依据是经营绩效评价方法,该种方法过于注重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进行评价,通常按照国有企业当前的资本以及盈利水平进行评价,既缺乏对管理绩效的定性评价,也忽视了对非财务指标的选择,尤其忽视了企业盈利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部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在财务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存在重点偏离现象,同时,在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及创新方面缺少针对性评价指标,难以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极易造成盲目投资、盲目研发,从而导致资金损失。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本身存在较强的复杂性,而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较为复杂,运营时间较短的国有企业缺少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创新对策,而寿命较长的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忽视了评价机制的建设,这导致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存在较多问题。其中,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缺少专业的绩效评价部门。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通常由财务人员负责,但财务人员与运营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顺畅。每个季度初期发布的一些评价内容和指标,部分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其理解不准确、不一致,导致双方的出发点不同,从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缺少对企业自身运营特点的分析。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参考的是市场上应用较为广泛的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未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运营需求以及特点进行细节调整,导致部分盲区问题无法被关注,而最终的评估结果很难真实反映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存在系统性细节缺失问题[4]。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意在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估,为其设定不同的评估方向,而最终的目的在于结合评价结果,为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但部分国有企业在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后期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每一次评价结果得出之后便将其束之高阁,未能结合评价结果修改前期的运营策略和方案,无法将结果反馈至对应的工作人员,大量的“无用功”降低了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渐削弱了国有企业的生命力。
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层次划分,本文提出了以目标层、三级指标层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其中,目标层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以及运营发展过程中设定的战略方向和细化目标;三级指标体系主要服务于目标层,并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完善评价指标的内容,具体包含定量指标以及定性指标,能够囊括企业财务管理、生产运维、效益分析等各个层面的发展需求。具体指标包括:
第一,经济效益指标的细化。经济效益是原有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经济效益的高低将决定企业本阶段的发展水平,因此,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关注企业生产运营期间的实际问题。第二,创新发展指标的细化。创新发展主要是指在国有企业常规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性的项目或内容,这与企业的创新发展实力以及市场活跃度有直接的关联,而创新发展指标也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效益。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有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因此,在财务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单独针对创新发展能力进行指标体系建设,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强的促进作用。第三,社会效益指标的细化。社会效益代表国有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的综合服务价值,而这些服务价值象征着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地位和整体竞争能力。针对该领域进行指标细化,将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衡量企业的未来发展实力以及存续能力。
本文提出的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企业自身生产运营、可持续发展动力、社会综合价值这3个方面,代表了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完成的目标,从这3 个角度出发进行绩效评价,能够为企业的综合效益管理、社会效益管理提供明确参考。
科学有效的财务绩效评价,必然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尤其是可以直接定位企业战略管理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面的漏洞,这就需要保证所有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绩效评价保障制度,是提升企业绩效评价合理性的根本保证。
第一,确保所有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这要求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在内控方案的基础上实现对接,打破各领域之间的屏障,在信息共享和实时集成的基础上,保证企业财务部门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掌握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内部控制等各领域的细节;企业的其他部门应接受与财务部门相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培训,使其了解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各项内容,从而为财务部门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第二,强化人才保障。优质的国有企业发展,必然有一支优质的人才队伍,因此,人才保障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从人员绩效管控的角度出发,可以让薪资待遇和绩效评价挂钩,但是要增加人员科研以及创新方面的额外奖励,保持人员和团队的心理平衡,从而增强企业的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所有人员、团队可以为企业发展而努力;另一方面,结合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将科研成果、运营成果、服务成果转化成企业的利润,然后将收益分享给相应的工作人员,以此来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人员、团队的忠诚度,只有具备优质的人员体系,才可以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解决各项问题[5]。第三,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反馈机制。企业要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在每一次绩效评价中,股东、领导人、决策者进行绩效评估结果审核之后,实现结果全面公开,然后将其中的问题梳理出来,重新下放到各部门和各人员身上,据此进行优化和调整。这种方式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确保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实能够指导企业的发展,而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下一次指标体系调整的依据。
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对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所有的评估目标顺利完成、所有的考核项目无错漏。这种监督主要采取定期和动态调整的方式来完成,进一步发挥监督工作的反馈价值,能够让企业领导层认识到企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以让基层员工了解当前和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企业要建立专门的财务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在此基础上打造专有部门,目的在于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完成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制定、执行、反馈、分析,而专人专管的模式可以增强指标体系建立和执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能够杜绝不良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预估制度,结合企业目前的发展状态,按照既有的管理经验进行最终结果的预测,然后按照前期制定的指标进行评估,如若评价结果达到预期,可以证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有效性,从成功中总结原因和经验,更利于绩效评价工作的运行。
综上所述,针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价值展开分析,细化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不仅可以评价企业的发展效能,也可以及时预防财务风险,同时,督促企业改革创新,实现取长补短,提高企业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