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郭万敏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 523088)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VR 技术下的虚实结合和交互式展示方式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且随着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VR 在景区中的运用将更加广阔。在红色景区,VR 技术介入景区的推荐中,能够给游客提供更加趣味化、交互式的全新体验。目前,已有相当的红色景区依托VR 技术,通过建设虚拟景区平台与实地景区相联动的红色景区旅游推荐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不过,从现实来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之策正是本文的目的。
VR 技术是由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仿真技术,其利用计算机建构起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即模拟环境①,并通过传感设备让用户对拟真视景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参与其中的事件;同时为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使用户能“沉浸”于模拟环境中[1-2],具有沉浸、交互、想象三个特征。[3]VR 系统主要由“专业图形处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库”组成,可分为“桌面虚拟现实系统”“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虚拟现实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四大类[4]。
目前,VR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2016 年被业界称为“虚拟现实元年”[5]。
红色景区是稀缺的,同时又是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具有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价值。在红色景区的旅游开发中,既要保护景区的完整性,又要积极开发以实现其价值,而VR 技术的介入可解决这一问题。VR 技术赋能的虚拟红色景区的三维动态视景,不仅“真实”,而且通过网络技术将红色艺术创作、红色文物展示和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能令人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畅游各红色景点。譬如井冈山景区的虚拟平台便是运用VR 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景区环境,再配合解说音频后,客户可在线完成由“线上导游”讲解的井冈山游览;四渡赤水旅游景区的景点空间跨度较大,景区引用VR 技术,将各景点进行串联,甚至提前按照当年红色四渡赤水的路线帮游客做好旅游路线,让游客重温一次当年毛泽东同志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过人智慧;还有一些景区在VR 平台虚拟环境中植入了景区四季变化的沉浸式体验;在一些红色博物馆则运用三维全景技术将文物、展品的信息全方位供游客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红色景区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加强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运用好能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6]因此,需充分利用VR技术,不断挖掘红色景区资源,充分发挥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价值,促进国家认同、实现文化传承和助力红色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一,促进国家认同。厚重的红色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和伟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时路”,是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诠释着党培育国家认同的合理逻辑。[7]根据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红色记忆可借助象征符号离开它的承载主体存续[8],红色景区作为红色记忆的场域更能通过VR 技术在网络空间实现红色基因传播,唤起人们的红色集体记忆,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构、强化和刻写红色集体记忆、情感、价值和意义,从中获取国家认同意义阈值,令人们在红色记忆复归中确认自我的国家身份[9]。
第二,实现文化传承。受多元文化思潮影响,红色景区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传承代际递减加速,且面临被阻断和歪曲的风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0]。通过VR 技术推荐红色景区,令红色景区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可在用户“网上游”中完成对红色文化发展史缩写的经历和提炼,在他们心理上完成红色记共识建构,使其理解红色革命精神,掌握红色文化的内核与精髓,使红色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形成文化认同,实现文化传承[11]。
第三,助力红色旅游经济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各红色景区数字化发展步伐也随之加快,涌现出大量的“红色景区云旅游”服务,特别是红色纪念馆、红色遗址较多的革命老区,已将虚拟景区作为吸引游客的一项品牌创新和文旅融合的典范。各大红色景区依托VR 技术,创建起虚拟现实红色景区、红色博物馆、红色体验馆、红色纪念空间及红色游戏等文旅新业态。通过“码上游”等沉浸式交互体验、数智导览新型旅游服务,提升了地方红色文旅产品质量,增强了大众的体验性和趣味性。让游客在红色剧本杀中体验当年革命战斗中的惊心动魄[12],同时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助力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VR 技术在红色景区应用已广泛存在,但终因兴起时间短,资金支持不足及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等问题,还存在推荐主动联动不足、品牌创新不足、VR 平台宣传与景区实地配套不匹配等问题。
第一,VR 技术赋能红色景区推荐主体的联动不足。VR 技术介入红色景区的推荐是一个系统工程,常常是一个红色景区所承载的红色主题常涉及多个主体,甚至是跨省、跨部门的主体,因此需要发挥各大主体所长,持续联动合作发力方能完成红色景区的VR 推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及主体间联动合作意识不强及利益分配等原因,使得现有的红色景区VR 推荐联动合作多被同质化,或者单一化,大范围的跨界、跨区域主体联动合作较少,整体上尚未能形成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合作式推荐格局,这大大削弱了VR 技术对红色景区推荐的效果。
第二,VR技术赋能红色景区的品牌创新不足。当前,红色景区推荐趋势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各景区也试图建立一些VR 红色景区平台以广泛推荐景区和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但是受财力、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及形式主义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景区的VR 红色景区平台粗制滥造现象,或后继的完善与维护跟不上,较少形成品牌化VR 红色景区推荐产品,令网络游客们常是“网上一次游”,较难达成通过VR 平台吸引游客们到实地游览的目的,更别说留住游客。
第三,VR 技术赋能红色景区推荐平台的宣传与景区实地配套不匹配。有些景区的VR 红色景区平台为了能将线上游客转化为线下游客而将景区宣传画面建构得非常“唯美”与“完美”,夸大实地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对红色景区进行虚假宣传,甚至将景区“吹上天”,与实地的配套设施及服务相差甚远,导致游客线上的良好体验与实地旅游的不好体验,体验落差较大,导致即使被VR 平台“骗”到了实地,实地景区也较难留住客人,更难有回头客。
与传统红色景区推荐策略一样,VR 技术赋能红色景区推荐策略的核心问题同样是实现旅游者需求与供给的高适配以“抢得”更多的旅游客户。因此,基于上述VR 技术赋能红色景区推荐所存在的问题,在应对策略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之策。
第一,由旅游主管部门和景区主导实现VR 红色景区推广主体合力“发功”。旅游主管部门作为红色景区的管理者应发挥主导功能,做好顶层设计、整体规划,通过一揽子的政策和接续政策的有力配合衔接形成组合效应,支持各红色景区建设VR 技术赋能的红色景区游览平台,可促进红色景区乃至全国内红色景区资源布局的延伸和渗透,形成区块链,甚至可以打破景区竞争的壁垒,实现VR 平台共享和收益共享;能有效提高红色景区的推广效率,促进景区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实现景区知名度的广覆盖。
第二,加快VR 红色景区平台的提质扩容。在国家政策、政府资金和景区自筹经费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通过立项的方式已建成一批VR 技术介入的红色景区虚拟环境平台,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这些都远不能满足当前游客们“线上游”的需求。故各VR 红色景区推荐主体应协同发力,自建或整合不同渠道的VR红色景区平台资源,重构为可视、可听、可读,高质量、多样态的,具有共享性、便利性及完整性的VR 红色景区平台资源,以满足旅游客户线上游的需求。这里要强调是,当下的VR 红色景区平台资源建设的提质扩容应依托更加广泛的景区推荐主体形成区块链,甚至是全国、全域“一盘棋”格局,同时体现各红色景区特色。
第三,加大VR 红色景区品牌创新力度。当然,真正能实现阅读持续性的是品牌创新。因此,要充分发挥优质红色景区的资源和优势,挖掘整合红色景区资源、丰富VR 平台载体、创新推荐渠道,打造具有吸引力的VR 红色景区品牌,同时在品牌中整合进网上游客认为有趣、有价值的内容,以吸引和留住网上游客,甚至将其引导到红色景区实地旅游,或成为红色景区的忠实“粉丝”。如此,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铺开多元立体的VR 红色景区品牌推广,又在品牌推广中不断完善强化品牌影响力,增强红色景区线上线下的吸引力,实现景区旅游业的持续性,助力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四,VR 平台+实景融合增强红色景区的吸引力。在红色景区的推荐中,借助数据融合技术,根据游客的“网络数据”,通过关联规则算法,抽象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行为特征,聚焦分析其在红色旅游过程中旅游需求及可能会遇到的旅游问题,进行标签化处理,即完成游客的红色旅游的“用户画像”,据此形成“全景”导航服务,为差异化游客群体提供专业和人文性的红色旅游服务,并在VR 平台+实景融合中引导游客从线上走向景区实地。甚至可以在VR 平台里植入红色影视品牌,达到与游客情感的共鸣,吸引游客到实地走走、看看。譬如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等联合摄制的红色电视剧《觉醒年代》在播出后,在网上引起多次热搜。涉及影视内容的红色遗址就应抓住这样的机会,将其植入景区VR 平台,定能吸引更多情感共鸣的人到实地景点看看、走走。
在推进VR 技术赋能红色景区推荐的发展过程中,绝不是对传统红色景区推荐模式的推倒重来,而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转变观念,依托技术赋能实现从红色景区的数字化建构,在建构过程中推陈出新,不断解决问题,渐进式推进VR 赋能红色景区推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令其在一个个的品牌推荐中阐释红色景区的魅力和传承革命精神,再配合以红色景区实地的配套建设,定能赢得更多的旅游者,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红色气质”,确保红色文化永不变色。
注释:
①模拟环境可以是某一特定现实世界的真实实现,也可以是完全虚拟的构想世界。本文是指前者,即红色色景这一现实的世界的真实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