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茂新村的不普通

2023-12-26 13:41:05潘毅刚
浙江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共富新村太空

文 / 潘毅刚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茂新村找到了一条依靠自身努力造血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普通”到“不普通”的转变

在十几年前,宁波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差不多的山水、差强人意的区位,没有多少真正意义上拿得出手的历史遗存,还是发达地区的遗忘之地。这样的配置,放在中国无数乡村之中,必然籍籍无名、默默无闻。可就是这样“普通”的茂新村却走出一条不普通的乡村振兴共富路。

为什么?我们常说乡村振兴要从全面小康时期的输血向现代化时期的造血转变,但何其难?回看茂新村的共富路,可以说初步找到了一条依靠自身努力造血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与十几年前比,今天茂新村至少可以当之无愧贴上了三个与共富相关的标签:

文化村。茂新村起步和很多农村一样靠的是文化,因为村里有着区里的文保单位,一座明末清初建筑,据考证是明代御史林祖述、林栋隆父子的府邸。由林氏父子奉公廉洁而生发,茂林村讲好御史中丞第故事,把御史之乡升级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廉政文化教育之乡,并衍生出宁波家风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了。

网红村。如果茂新村仅止步于文化建设,那就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了。今天,茂新村是一个噱头多、卖点多、新意多、流量很高的“网红村”。2018年、2020年茂新村引入1∶1模拟空间站和太空农业体验中心,创造性地将航天技术与现代农业相融合,讲太空农业的故事。稻田火车咖啡馆、太空农业体验中心等成为吸引都市区群众周末常至的“打卡点”。茂新村书记说,我们没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但在广阔田地上也可以讲好故事。

富裕村。农村是城里人的农村,故事变成流量、流量也就变成现金流。十多年前,茂新村居民收入远低于海曙农村平均水平。近些年,随着产业兴旺,百姓增收不断加快。2022年茂新村居民收入5万元,这比同期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700元,也比所在地海曙农村居民收入高出3500元。更可喜的是,2022年茂新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23.5万元。

茂新村在非常普通的条件下,蹚出了共富路,且发展可持续、方法可复制、经验可推广。茂新村做对了什么?

走出一条“两个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与当地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自身发展与市情区情镇情村情紧密联系在一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乡村振兴最终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农耕文化的复兴不是低水平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传统农耕文化,通过挖掘提炼在今天同样能开出现代之花。

走出一条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城乡融合的要点是两端发力。茂新村路通了之后离市区30分钟,需求端的流量来自于城市。与此同时,茂新村根据需求端需要,加大供给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匹配,既扩大了流量的有效性,也提高了黏性,城里人来村里从最开始的来村一小时,变成玩上一整天,从原来单位组织来变成市民携家带口经常来。

走出一条改革创新的乡村振兴之路。当年义乌的三句话,用在茂新村也很贴切,其核心是改革创新、开放创新。无中生有——太空农业、数字农业、航空基地,从传统农业到农文旅融合,虽没离开一个农字,却“改”的都是从无到有。莫名奇妙——妙在带头人,妙在让人干事的体制机制。天下事,事在人为,乡村里能人一个带领一片,换一个人主动性创新性就有翻天覆地之别。乡村改革,“革”的是人的能动性。点石成金——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链接、科技与农业链接出了“新”的生产力,“农业+科研+航空”一个个点状项目,在农村也能落地。资源用途稍作改变,资源就变成了能带来收入的资本,还打开了封闭农村与精彩外部世界的联系。

从茂新村的历程,可以引发我们对中国乡村、对浙江乡村未来无限的憧憬和思考:其一,乡村共富大有希望,关键事在人为;其二,乡村共富没有标准答案,要因地制宜;其三,乡村共富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是要创新创富;其四,乡村共富底线都一样,要“农”字当头;其五,乡村共富离不开政府有为,要善为善成。

猜你喜欢
共富新村太空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12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中国画《林涧·新村》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37:09
上太空,安个“家”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太空遇险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中国火炬(2012年6期)2012-07-25 09: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