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委编办
大理州立足实际,创新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运行模式、用人方式和保障机制,柔性引入高科技人才和高端技术创新资源,政校院企合作共建打造新平台,有力推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针对多年来云南省大理州在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转型发展中科技支撑薄弱的现状,大理州立足大理实际,创新事业型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柔性引入高科技人才和高端科技创新资源,政校院企合作共建打造新平台。
洱海是大理的“母亲湖”。围绕“国家水专项洱海治理”,2014年大理州政府与上海交大合作举办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作为大理州政府直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上海交大(大理)研究院组建以来共完成60余项发明专利,洱海水质下滑趋势基本得到遏制。2021年至今,大理州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大理大学,大理州科技局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科技局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大理州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城市地下空间及能源研究院,利用国有资产,分别合作举办大理乡愁研究院、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工业级5G创新应用(大理)研究院、地热能科学技术(大理)研究院,进行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作为相关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平台主要集中于科技领域,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多位一体”的新模式,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着力助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运行模式,实行现代管理制度,释放新活力。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整体委托高校进行运营管理,确保研究院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保持与前沿接轨,有效避免行政化趋势。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理事会(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管委会)从各级政府、高校或研究机构、企业(国企)选聘成员,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作用,院长负责日常管理运营,既体现了多方共建、多方共管,又增强了管理团队的自主性。在科技攻关上,实行“院士领衔+博士团队+研究生培养”的机制,更好实现人才集聚与研发创新的优势叠加,引领科技创新。在成果转化上,通过“校地企”合作建设科技小院群、孵化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具体项目等方式,有效解决科研成果与市场应用“两张皮”现象,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创新用人方式,多渠道引才培才,挖掘新潜力。在用人方式上,采取“全员招聘”,人才引进、员工招聘推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以及柔性引进等多种渠道,实行年薪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确保人才进得来、流得动、出得去。在人才培养上,采取“高校+研究院”协同育人及资源共享模式,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每年200余名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在读博士、硕士在研究院完成课题并将成果落地应用。
依托前沿科技平台优势及体制创新优势,大理州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柔性引进各类重点领域院士专家及学术研究人员,逐渐形成“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助力一个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5家研究机构集聚院士7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学术带头人20余名、博士80余名。
(三)创新保障机制,细化立体式服务,激发新动力。机构设立过程中,大理州委编办指定专人提前介入,全程对接、协调、服务,高效快捷完成法人设立登记等相关工作。加大经费支持。根据研究院工作开展情况,将经费纳入州级财政预算,并协助研究院积极申报中央、省级科研项目经费补助。强化人文关怀。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将研究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了集成医疗保障、交通服务、旅游服务、酒店服务、休假疗养和研修考察、金融服务、文体服务为一体的“白州惠才卡”服务保障体系,着力打造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近年来大理州登记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类事业单位法人,缓解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编制紧张的难题。目前,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整体上仍在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理机制、人才流动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尚缺乏系统配套的政策指引及扶持体系,下一步应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持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助推洱海高水平保护和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系统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体系。立足大理区位特点,研究出台大理州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和培育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制定出台针对性配套办法,明确并细化新型研发机构的准入条件、登记办法、支持保障、退出机制、事转企相应管理办法等。科技、财政、人社、国资、审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及统筹,并明确职责,高效化解新型研发机构在探索中遇到的困境与难题,优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环境。
(二)优化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举办单位要履行好对新型研发机构履行章程情况、年度报告、年度财务专项审计报告、国有资产运营情况等事项的监管责任,并建立起长效审计机制。举办单位在为新型研发机构的管理运行、研发创新提供保障的同时,要引导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发服务等主责主业,避免其功能定位泛化,防止向其他领域扩张。要合理界定政府作为出资人的举办监督职责和事业单位自主运营管理权,给予新型研发机构在人事和薪酬制度、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充分自主管理权。
(三)持续探索灵活的引才用人及保障机制。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充分发挥吸引和集聚人才的优势作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新型研发机构兼职的,其身份关系纳入原单位管理,其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工作实绩,单位、企业和相关部门要予以认可;针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专业人才,可探索给予一定的专有福利或优惠政策;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团队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敏锐性,发现契合当地发展的人才(院士)团队要柔性引进,主动牵线搭桥,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形成组织化合作关系,构建创新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