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永
耕地保护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宿迁市坚定扛实耕地保护这一重要任务,立足“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保障好、耕地资源保护好、群众权益维护好”新路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耕地保护成效获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统筹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做法获省委深改委专刊推广。
彰显规划引领“新优势”,以科学布局统筹耕地保护。始终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作为“头道工序”,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筑牢耕地保护的空间基础。构建宜耕宜农农业空间。以镇村布局规划为抓手,大力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乡村空间有序开发和资源合理利用。2020 年以来,全市应编行政村累计完成(启动)村庄规划356 个,超额完成省定年度任务。全面推动全市乡镇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急用先编、保障发展”原则,支持乡镇开展街区层次详细规划编制,保障乡镇发展和有序更新。统筹部省耕地、永农划定规则和任务,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两特、两湖八片”的农业空间格局。根据2022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全市实有耕地618.1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量。构建自然和谐生态空间。认真落实“1+3”重点功能区战略,聚焦“江苏生态大公园”目标定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070.73平方公里,推动出台《关于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实施意见》,启动编制《江苏生态大公园总体规划》,形成以两湖为主体,市域主要水系为脉络,湿地、花木等生态片区为特色的“一带两湖、五片八水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2022 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9.87%、居全省第三。构建集约高效城镇空间。加快完善“1129+N”城镇空间体系,强化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培育市域副中心城市,优化提升县域中心城市,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推动农民集中居住,着力优化等级规模合理、空间分布有序、特色优势互补的城乡空间格局。选取一批产业基础好、人口集聚高的重点镇作为小城市引导发展,引导土地、财政、人才等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小城市倾斜,不断提升小城市建成率、配套率、达标率,持续发挥小城市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中的作用。
聚力效率效益“新提升”,以节约集约推动耕地保护。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高质量”,多措并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效缓解土地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做优增量保重点。严格实施产业用地准入制度,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与区域环境容量、土地开发强度、产业结构优化等相挂钩,确保增量用地指标投向承载力强、发展态势好、产出效益高的项目,实现重大项目应保尽保、应供尽供。全力支持农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不低于5%的计划指标,专项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需求,支持农业项目有序推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盘活存量促节约。坚持“亩均论英雄”导向,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意见》,稳步提升用地容积率、建筑系数、投入产出等标准,推进工业上楼,实现增量递减、效益递增。积极推行“增存挂钩”机制,全力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宿迁获评“江苏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称号,被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用好流量优布局。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充分利用增减挂钩产生的土地流量指标,通过编制拆旧建新实施规划,引导土地流量指标在区域、城乡之间流转集聚,优先保障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农民住房条件改善、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努力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布局更优化。提高质量助发展。持续优化全市土地供应模式,推动建立社会投资用地清单制,扎实开展土地储备全口径全流程管理,全面推行“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准入和服务模式,推动“拿地即开工”,加快项目落地。推广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出让等供应方式,着力扩大投资提振消费,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健全管护保障“新机制”,以制度建设强化耕地保护。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采取过硬实招,切实守牢耕地红线。完善“责任+激励”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责任体系,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压紧压实当地党委责任。在全省率先出台《耕地保护激励实施办法》,对耕地保护成效好的地方实行激励性补偿,乡镇获奖数量和激励资金受惠率均居全省第一,极大提高了保护主体的积极性。完善“管控+治理”机制。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坚决实施“占补平衡”“进出平衡”机制,有序开展耕地复垦等。“十四五”以来,新增耕地5.3万亩,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执法+监管”机制。突出“建制度、严查处、强队伍”三项重点工作,探索落实“动土必到场”“增违挂钩”“重点管控”三项制度,深化与检察院、公安、城管等部门“三资联动”协作机制,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对新增违法用地行为“零容忍”。
释放试点创新“新动能”,以惠民利民深化耕地保护。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耕地保护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农民在耕地保护中切切实实得实惠、有收益。聚力综合整治。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宿豫新庄、泗阳穿城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和宿豫大兴、宿豫来龙、泗阳裴圩、泗阳新袁等4个省级示范项目,提高新增耕地数量,提升粮食产能,实现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互利共赢。强化空间治理。对批而未用、多占少用项目用地进行有序回收、分类盘活,保障农民集体利益不受损害。宿迁洪泽湖退圩还湖(宿城段)、泗阳两河廊道生态修复等7 个项目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3764.86 公顷、河道岸堤修复长度178.56 公里,有力保障了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提升了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集成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县域范围空间规模指标与其他用地指标组合流转,持续拓宽要素保障路径。协同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创新实施泗阳房地“双票制”。审慎稳妥推进泗阳国家级,泗洪、宿城省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促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效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