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婷 王钧楠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相较从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着改变,从前的“不够吃”成了“吃不够”;与之相伴,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在显著增加。根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80年,全国14省(自治区、直辖市)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7%;而在2015-2017年期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目前,糖尿病仍以2型糖尿病(T2DM)为主。
糖尿病,为目前最为常见、多发的慢性病之一,患病率高、并发症多,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对于糖尿病,西医认为其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影响人体多脏器和多系统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往往同时伴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如心、脑、肾及外周等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葡萄糖调节受损。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以及药物三个方面;当运动和饮食均无法控制血糖时,现代医学防治糖尿病主要以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为主。但是,随着药物的不断使用,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如口服二甲双胍及α-葡糖苷酶抑制剂会引起腹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磺酰脲类会导致低血糖和体重增加;噻唑烷二酮类会导致体重增加及水肿;皮下注射胰岛素使用不当易致低血糖风险;等等。
此时,由于患糖尿病后需要长期服药,无论出于何种想法、原因或目的,不少患者都会将目光转向中医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且,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今天,我们就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谈谈糖尿病。
一、中医辨证为“消渴”,病因病机有多种
中医将糖尿病归类为“消渴病”范畴。“消渴”之病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古医籍中记载,消渴病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口渴、消瘦、尿甜”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病因有先天不足、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等。中医认为,阴虚内热体质者最易患病,此为内在因素;而环境因素为外在条件,如饮食不节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生、化燥伤津,遂发为消渴。
由上可知,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的论述较为统一;但是,对于其发病机制的论述却各有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5类:
1.阴虚燥热论
传统阴虚燥热学说认为,阴虚燥热为消渴病的主要病机,燥热为其标,阴虚为其本,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二者循环作用,产生“燥热愈盛愈伤阴则阴更虚,阴愈虚致燥热更盛”的结果,最终导致糖尿病。
2.脾虚论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无法散精,使水谷不能运化而产生壅滞之气,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糖尿病。
3.气阴两虚论
气阴两虚病机最早源于《金匮要略》,记载道:“营气不足,燥热内生。”气阴两虚论是目前相对成熟的理论,其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燥热伤阴、气随阴耗、气阴两虚的结果,最终致病。
4.瘀血论
瘀血论是新近产生的—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几乎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血瘀的现象,如瘀点、舌下静脉青紫、胸中刺痛等。瘀血学说初为祝氏提出;后经临床实践,许多医者总结出瘀血是贯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始终的主要病机,认为气血运行失调而导致血行障碍,最终形成糖尿病。
5.六郁和络滞
肥胖是导致T2DM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主要以血管病变为特征,中医认为核心病机为六郁和络滞。六郁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痰郁、热郁、湿郁的病理状态。对此,开畅气机是首要治法,气机通畅则脉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则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随之渐至正常。
二、“内外双治”皆显效,中药防治有奇效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理、法、方、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以滋补肝肾、健脾疏肝、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中医防治糖尿病主要包括药物疗法及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包括单味中药和中药配伍治疗、中成药治疗;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针对糖尿病辨证施膳的食疗,太极、八段锦等运动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等其他中医外治法。
1.药物疗法
(1)单味中药和中药配伍治疗。
由于中药作用温和、持久同时兼有不良反应小的特点,目前,国内外越来越重视中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梅君等在总结防治T2DM用到的中药时发现,使用频率排名前10的中药分别为:生地黄、茯苓、天花粉、山药、黄连、黄芪、山茱萸、玄参、麦冬、熟地黄。糖尿病中医指南将糖尿病分为4个证型:痰湿互结证、热盛伤津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采取不同的中药进行配伍治疗,如在小陷胸汤、消渴方、玉液汤、二陈汤、桃红四物汤等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2)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在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建议选用胶囊剂、无糖颗粒剂、浓缩丸或片剂进行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长时间使用金芪降糖片、天芪降糖颗粒可以降低T2DM的发生率;津力达颗粒、参芪降糖颗粒及天麦消渴片可协助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临床上常用的降血糖中成药还有糖脉康颗粒、降糖舒、玉泉丸、杞菊地黄丸等。
2.非药物疗法
(1)糖尿病食疗。
我国药膳食疗历史悠久,通过食物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可以达到“以食养病”的目的。这点对于辅助治疗糖尿病来说同样值得推荐。中国药膳研究会根据糖尿病的中医证型,推荐了16种食疗法用于糖尿病辅助治疗,详见(表1)。
(2)运动疗法及其他中医外治法。
中医在糖尿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除了口服中药、糖尿病食疗外,针灸、推拿及运动疗法也是其中一大特色。
①针灸:针灸法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被记载于《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医学纲目》等医典籍,其在降血糖的同时还能整体调理脏腑阴阳,以达“阴平阳秘”的状态。针灸治疗糖尿病涉及的穴位主要有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以及足三里、肺俞、肾俞等穴位。
②推拿:中医推拿具有疏通气血、舒经活络的功效,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推拿防治糖尿病主要选取腰背部和下肢部腧穴—其中,足三里、脾俞、肾俞、腹及胃脘下俞是T2DM防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
③运动:运动疗法(如八段锦、太极拳)是通过有意识地躯体内部自我调整,以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的目的。据报道,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人采用气功治疗糖尿病,疗效令人满意,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效果更佳。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均表明,气功对内分泌系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和尿糖都有一定作用。
三、结语
2022年《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指出:“中西医并重”是我国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和方针,肯定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优势作用,肯定了中药、针灸、推拿、食疗及运动等中医方法在糖尿病健康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其防治均有深入研究,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中医师应当辨证论治,选择最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