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1)
相对于装备研发各专业,综合保障专业常被认为无技术含量。设计团队常选用一般能力的人担任此岗位。综合保障设计师从事汇总工作,工作不定期繁忙,不持续;工作内容涉及各种要素,不围绕某一具体事件,做事无中心。例如:组织编制用户技术资料,被认为仅仅是办公软件的编辑工作,因素材由总体、电讯、结构、软件等专业设计师提交;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用户感觉是电子书,与纸质资料无本质区别;用户培训的教员由各专业设计师担任,综保设计师组织协调,无技术含量等。
总体上,综合保障在整个装备型号的研制过程中给人感觉是做做样子、维持现状。整个设计师团队不清楚做大做强综合保障有什么益处。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武器装备,除了优异的功能性能设计,通用质量特性设计、特别是综合保障这样的“软实力”同样强悍。究竟我们对综合保障的认识出现了哪些偏差?
本文将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对比国军标,对综合保障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工作实施流程、综保计划、各个具体标准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讲解综合保障,释疑长期以来对综合保障的困惑。
综合保障(ILS,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是通过保障性设计分析,规划并研制保障资源,及时提供装备所需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活动;综合保障作用是在装备全寿命周期内,满足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指标,降低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1]。
综合保障工作贯穿装备整个全寿命周期,包括论证、设计开发、生产、使用和报废阶段。
按照GJB 3872-99,综合保障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作综合保障要素(ILS elements),综合保障要素可以理解为综合保障研究对象中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的集合。综合保障工作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和技术的过程,计划、获取、实施、测试、提供保障活动和保障要素。综合保障要素总共九项,包括:规划维修,人员人力,备件和备件供应,保障设备,用户技术资料,培训与培训保障,计算机资源保障,保障设施,包装储运(包装、装卸、存储和运输保障)。
综合保障相关的顶层要求的国军标引入到国内时间早,均在上个世纪90 年代,且一直未换版,如1999 年发布《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1992 年发布《装备保障性分析》,1999 年发布《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因此,导致涉及的保障要素不全。目前,国际上常见综合保障标准见表1。
表1 常见综合保障标准
已上各个综合保障标准体系中,综合保障要素略有不同。
按照目前广泛使用的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2],综合保障要素应包含12 项,包括:计算机资源,设计影响,设备设施和基础设施,维护维修,人力人员,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产品保障管理,供应保障,保障设备,持续工程,技术资料,培训和培训保障[3]。
以上12 个要素涉及的综合保障工作项包含34 项,具体见表2。
表2 保障要素和保障工作项
通过表2 可知:
1)各要素同等重要
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计算机资源排第一个;未分主次,体现出各要素同等重要。综合保障工作呈现木桶效应,不存在重设计轻交付的情况,或者轻设计重交付的情况。
2)目前国军标GJB 缺失三项保障要素
缺失的保障要素为设计影响、产品保障管理、持续工程。
缺失保障要素,导致现实开展保障工作时有些工作策划存在问题,例如制定综合保障(ILS)计划属于产品保障管理,缺失该项保障要素,导致计划工作流于表面很难落实;又比如,缺乏设计影响,导致全寿命周期费用(LCC)的工作缺失,无法回答综合保障定义中的“降低寿命周期费用”初始目标。
3)已有保障要素的有些保障工作项缺失
维护维修要素中缺少D&PHM 分析、SMAs、保障安全性分析;培训和培训保障中缺少开展培训需求分析(TNA)等。缺失的这些保障性分析,导致了保障性设计的结果不全,分析不充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装备保障的效果。缺少培训需求分析(TNA)这样的工作,直接进行初始交装培训GJB 5238-2004《装备初始训练与训练保障要求》,导致培训计划缺乏科学依据。
4)实际工作中采标不同
实际工作中保障工作项目采用的国军标GJB 的来源不同,导致各个工作项目难以对接。例如:开发技术数据数据包的工作项目采用GJB 6600《装备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来源于S1000D标准;GJB1371《装备保障性分析》、GJB 3837《装备保障性分析记录》来源于美标MIL-STD-1388-1A。
5)未考虑不在保障要素中的工作项
经分析有7项保障活动暂未包含在任一保障要素中,见表3。目前综合保障工作从最开始未考虑这些售后阶段的保障工作项,造成了从研制到售后的保障工作之间联系的缺失。需要建设装备保障信息系统,针对装备在售后阶段的保障工作项中需要及产生的保障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表3 不在保障要素中的其它保障活动
综合保障工作的顶层实施流程定义了综合保障工作的框架,在框架下论证、开发、实施、管理、执行综合保障各个工作项。
工作实施流程通过以下方式提供优化解决保障的办法:
1)保障设计;
2)保障开发;
3)获取保障资源;
4)提供保障资源。
综合保障工作实施流程见图1。
图1 综合保障顶层实施流程图
保障开发、获取并提供保障资源均给前阶段的工作反馈信息,同时综合保障管理又贯穿设计、开发、获取和提供保障资源整个阶段。
在综合保障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对保障工作项进行裁剪,制定综合保障计划。综合保障计划属于“产品保障管理”这个保障要素。
GJB 6388-2008《装备综合保障计划编制要求》对综合保障计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格式提出了要求。订购方和承制方与有关代表成立综合保障管理组;为全面规划装备在全寿命周期的综保工作要求及安排,由订购方提出并制定综合保障计划;装备承制方根据订购方的综合保障计划来制定自己的综合保障工作计划,包括承制方开展综合保障工作的要求、程序、进度和费用等。可见,国军标是将计划按照订购方和承制方进行了划分,综合保障计划是综合保障工作计划的输入文件,综合保障工作是按照综合保障工作计划编写并执行的。但GJB 6388-2008《装备综合保障计划编制要求》并未指导要求内容的具体项目的编写,无法指导对保障工作项目的选取和裁剪。
在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里,不再区分计划和工作计划,统称综合保障计划(ILSP)。综合保障计划(ILSP)是详细说明综合保障方法的主要文件,为满足装备的需求或服务而定制,包含了装备全寿命周期内规划、实施和协调ILS 过程的详细信息,以及综合保障工作的结构分解。
综合保障计划(ILSP)应考虑如下内容:
1)综合保障管理;
2)角色和责任;
3)保障管理的目标和策略:保障管理的目标、保障管理的策略;
4)综合保障实施程序:综合保障主要的实施流程、综合保障在装备系统工程中的实施、综合保障项目各承制单位的工作协同、关于进度状态和管理的报告;
5)综合保障管理组织机构。
综合保障计划(ILSP)的制定,对保障工作项进行裁剪和选取,有以下步骤:
步骤1:分类汇编所有的综合保障工作项;
步骤2:识别有相关的和有依赖关系的工作项;
步骤3:重新梳理综合保障工作项;
步骤4:选择强制性的综合保障工作项;
步骤5:分配资源给强制性综合保障工作项;
步骤6:为强制性工作项分配资源;
步骤7:优化选择的工作项。
综合保障工作裁剪流程见图2。
图2 综合保障工作裁剪流程
按照此步骤定制的综合保障计划(ILSP)才能做到依照装备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的计划。
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是由欧洲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协会(ASD)和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联合编制。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中,SX000i 提供体系的信息、指导和说明,以确保的整套S 系列综保标准中流程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各个规范具体如下[4,5]:
1)S1000D《使用公共源数据库的技术出版物国际规范》支持装备全寿命周期的技术出版物的规划和管理、制作、交换、分发和使用;研制的技术资料信息以数据模块(Data Module,DM)形式创建,数据模块被定义为技术出版物中最小的独立信息单元;S1000D 所有数据模块都在公共源数据库(CSDB)中进行收集和管理。S1000D 中管理的数据在CSDB 中不重复,使数据“一次存储、多次使用”,单个更改可以更新多个输出和交付,解决了数据冗余问题,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能够实现用户技术资料的正向设计。同时基于S1000D 实现了IETM、纸质技术资料(线性出版物)、理论培训数据包(SCORM 课件)的数据同源[6,7]。
2)S2000M《国际物资管理规范》定义了装备的物资管理流程和程序步骤,适用于装备物资的业务流程和数据要求。S2000M 主要包括了初始资源调配列表(IPL)、国家编目、图解零部件目录(IPC)、采购计划(包括价格)、订单管理(材料备件服务)、开具票据。
3)S3000L《保障性分析规范》保障性分析是开展与装备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安全性(RAMTS)相关的保障性设计,优化产品寿命周期费用,使保障装备在役期间能获得预期所需的所有资源。S3000L 给出了装备从项目概念设计阶段到装备详细设计分析阶段所包含的保障性分析业务流。
4)S4000P《预防性维修制定和持续改进国际规范》通过结构化、可追踪和确定间隔的预防性维护任务(PMTR),为装备投入使用前制订计划维修大纲;预防性维修的改进能确保和维护装备的安全、避免装备对环境造成破坏、优化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使用可用度、优化产品全寿命周期费用(LCC)。
5)S5000F《数据反馈规范》通过结构化的方法处理来自用户的使用与维修数据的反馈,将这些反馈提交给承制方;此外,还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其他规范中,用于装备本身和保障系统的改进;S5000F 为订购方和承制方之间提供了一条集成的信息路径。
6)S6000T《培训需求分析规范》参考教学系统设计的五过程(ADDIE 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以识别培训活动、任务、输入和输出数据;目的是定义装备培训开发所需的所有级别的需求和设计数据,并定义与S 系列其它规范之间的接口、交互和标准数据交换。
各个规范之间流程图见图3。
图3 S 系列各标准的关系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移植并采用先进且合适的综合保障标准,能提升装备的保障水平。我国相关单位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到S 系列标准组织中,并基于S1000D 的2.3 版本制订了GJB 6600 系列标准;装备研制单位也在积极推进S 系列中其它标准的应用,如采用S3000L 分析并记录修复性维修,以弥补现有国军标的不足。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虽由欧美主导制订和维护,但开放给全世界,广泛的军用和民用;其包含一整套的用户技术资料、备件与备件供应管理、综合保障设计分析、预防性维修分析、使用和维修信息反馈、培训需求分析以及各类数据交换规则等内容。目前,美国已逐步采用S 系列综合保障标准,我国现有军标借鉴的美军标已逐渐废止不再更新,S 系列标准体系对我国的综合保障标准发展具有巨大的参考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