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小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近年来,猪旋毛虫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给养殖业、肉食经营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作为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旋毛虫病既影响宠物和家禽等小型动物,也影响养猪业和肉牛业等重要的畜牧业领域。特别是在养猪业方面,猪旋毛虫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严重的疫情和经济损失。笔者从病原学、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和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探讨猪旋毛虫病的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公众对猪旋毛虫病的认识和关注,并为其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旋毛虫是一种属于毛首目毛形科毛形属的寄生虫。在国外已被归纳为8个不同的隔离物种,但相关领域研究尚不充分。成虫身体较为细小,前半部分细长,后半部分较粗,雌雄异体。其中,雄虫极小,体长约为1.4~1.6毫米,宽度为0.04~0.05毫米,较难观察到。雌虫体长为2~4毫米,宽度约为0.06毫米,寄生于小肠的固有层,并在其子宫内产卵,卵中含有幼虫,幼虫常被包裹在骨骼肌纤维中。包囊长度为0.4~0.6毫米,宽度为0.25毫米。 成虫交配后雄虫迅速死亡,而雌虫会进入肠黏膜淋巴间隙并产生约0.1毫米长的幼虫。随后,幼虫随淋巴液经过胸导管、前腔静脉进入心脏,然后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并穿过横纹肌纤维膜进入肌肉内。在14天之后,这些幼虫可以生长到0.8~1毫米并开始卷曲,周围形成包囊。6~9个月后包囊开始钙化,但是其中的第一期幼虫可以保持活力超过11年。如果这些幼虫没有被其他动物吞食,它们就无法继续发育,最终全部钙化死亡。包囊内的幼虫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即使在盐腌、烟熏等条件下也不能杀死深处的虫体。在盐腌的肉块中,包囊内的虫体能保持活力超过1年,而在腐烂的肉类中,幼虫可以存活100天以上。 如果人或动物摄取了含有大量旋毛虫包囊的肉类,则幼虫会在胃内破囊而出,在小肠内成长为成虫,7~10天后产生幼虫,然后随粪便排出。对于旋毛虫的诊断,一般采用直接检查和间接测定的方式。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旋毛虫的形态、活动情况等,其中成虫和幼虫均具有抗原性。动物感染旋毛虫后会产生显著的、持久的免疫力,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经过15天左右,血清中可以检测到对成虫的抗体,而感染30天后,则可以检测到对幼虫的抗体。最有效的旋毛虫抗原存在于感染性幼虫和成虫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ES抗原)。
旋毛虫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感染阶段,当宿主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肉类食品时,幼虫会被释放出来并进入宿主小肠黏膜细胞内,在48小时内蜕皮4次成为成熟的肠旋毛虫。接着是产卵阶段,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受精后产卵并继续发育,新出生的幼虫通过肠系膜进入淋巴管系统,经淋巴和血液循环再次进入肌肉组织。然后是包囊形成阶段,幼虫在肌肉组织内快速发育并形成感染性第一期幼虫,同时周围机械和代谢刺激导致肌肉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最终形成了包囊,通常一个包囊只包含一条幼虫,但也有可能多达3~7条。最后是存活阶段,包囊内的幼虫卷曲成椭圆形,只要宿主不死亡,包囊就会持续存在并保持感染性。即使包囊钙化,幼虫仍可在宿主内存活数年,甚至长达30年。如果新宿主食用了感染的肉类食品,肌肉组织中的幼虫就会进入新宿主体内,开启新的生命周期。
旋毛虫病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球的疾病,尤其在西欧和北美等地区较为普遍。我国也报道了该病在20多个省份中传播的情况,特别是在河南、云南、西藏和湖北等地区。该病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可能感染旋毛虫,其中包括人、猪、鼠、犬、猫、狼、狐、熊等近150种动物。旋毛虫病主要是经口腔传播,而含有旋毛虫的动物肉类是该病主要的感染源。如果猪、犬、牛和羊等动物感染了旋毛虫,那么人们食用这些动物的肉就会导致旋毛虫病的发生。此外,食用腌制品、烧烤或使用带有旋毛虫包囊的菜刀和砧板切割生肉等食品也都有可能造成污染并引起感染。而猪感染旋毛虫的原因则主要是吞食了老鼠、蝇蛆或其他动物的尸体,或者摄入了其他动物排泄物中含有的未被消化的幼虫包囊,这些也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传播源。同时,如果使用带有病肉屑、洗肉水或废弃物的饲料喂养猪,也可能导致旋毛虫感染的发生。
旋毛虫感染猪后,致病力较弱,很少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然而,当人类感染旋毛虫后,其危害较大,有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甚至死亡。猪受到大量感染后,通常会在感染后3~7天出现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约2周后,旋毛虫幼虫进入肌肉组织,引起肌炎反应,可能导致肌肉疼痛、麻痹、运动障碍、喉咙痛、吞咽障碍、体重减轻等症状。有时还可能伴随着眼部或四肢的水肿。多数猪在4~6周内得以恢复,病死率相对较低。旋毛虫寄生于宿主肠道黏膜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和出血等病理变化,因为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复合物会促进组织内各种物质的聚集,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除此之外,旋毛虫感染还可能导致发热、白细胞数量增多、肌肉疼痛、腹部疼痛和神经症状等。旋毛虫幼虫进入肌肉组织后,可能引起肌肉细胞内生化变化,从而导致神经末梢的刺激性增强,致使患者出现肌肉疼痛症状。此外,成虫寄生于宿主肠黏膜时,也可能引起腹泻和腹痛等不适,旋毛虫幼虫进入脑脊髓可引发头痛和头晕等神经症状。
猪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其诊断方法主要有直接检查和间接检测两大类。直接检查包括旋毛虫镜检或组织压片法和消化法。前者通过取样品后制成半透明浆,在显微镜下观察旋毛虫幼虫的存在情况;后者则将肌样品加入人工消化液中消化,经过滤和沉淀后观察幼虫的存在情况。间接检测方法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使用旋毛虫分泌性抗原(ES)作为抗原进行检测。该方法需要猪的血清样品,通过将血清稀释后加入抗原包被孔中,再加入过氯化物酶结合物进行检测。该方法能够检测到低水平感染,不过也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的情况。总之,选择不同的诊断方法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以获得最准确的诊断结果。
目前,丙硫咪唑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物,常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的旋毛虫病。在治疗猪旋毛虫病时,建议按15~3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连续喂10~15天;对于狗旋毛虫病,建议按25~40毫克/千克的剂量口服5~7天。在旋毛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建议按100毫克/千克的剂量将药物混入饲料投喂,进行防治。丙硫咪唑是一种可溶于脂肪的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具有优秀的驱虫效果和较长的维持期。其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低无致癌作用,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必需医药品”。不过,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丙硫咪唑的合理剂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除了丙硫咪唑外,甲苯咪唑也是一种常用的驱线虫药物,对于人和动物的旋毛虫病同样具有很好的疗效。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驱虫药物,如氧氟沙星等,也可用于治疗旋毛虫病。
为预防和控制猪场旋毛虫病,可以采取多种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应严格管理饲料来源,选择高品质的饲料,并保持饲料卫生干净,及时清理喂食器和饲槽,避免残渣和剩余物留存。其次,要改善猪圈卫生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和更换垫料、沙子等,清理污水和污泥等,以保持猪舍的干净整洁。再者,定期检查猪只健康情况,进行体检和粪检,及时发现病猪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此外,还需要加强兽医管理,增设专人负责疫情监测和防治,传播预防旋毛虫病的知识,对工作人员开展卫生教育和培训。最后,建立疫病监测网络,及时报告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措施,防止疫情蔓延。这些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旋毛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养殖以及食品安全。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笔者详细介绍了旋毛虫的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对于预防旋毛虫病的发生和传播非常重要。为了有效预防旋毛虫病的发生和流行,需要强化防控措施。首先,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对旋毛虫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的扩散。此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虫媒和宿主,减少病原体污染源的存在,降低传染风险。最后,加强科学研究,探索新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对旋毛虫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在未来的防控工作中,我们需要广泛宣传旋毛虫病的危害和防范方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公共卫生设施和服务水平,共同致力于实现旋毛虫病的彻底消除,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