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29日,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科学研判畜禽种业发展形势,积极参与畜牧法修订,推动实施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全力协助推进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审定国产快大型白羽肉鸡、华西牛等新品种(配套系)80个,鉴定帕米尔牦牛、豫西黑猪等畜禽遗传新资源42个,组织开展217个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核验确认,为畜禽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推动我国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的战略智库,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始终按照农业农村部党组的工作部署开展相关工作,不仅打破了咨询机构技术支撑的局限,还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五年来,委员会聚焦种业大事要事,依法依规履职尽责,进一步推动我国畜禽资源保护利用事业再上新台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畜禽品种比较复杂,提升对种质资源的认识尤为重要。
2020年5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参与并制定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并配套发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为进一步增强《目录》贯彻实施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委员会将家养畜禽细化到品种。《名录》收录了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共948个,实现了与《目录》的配套和有效衔接,规范了执法监督管理,促进了畜禽种业持续稳定发展。
据了解,在参与、制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时,委员会基于畜牧业生产实际,从尊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民族习惯出发,参照国际通用做法,依据前两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和严谨的学术论证,研究提出了畜禽的概念内涵和范围建议。同时编印了《目录》科普手册,深度解读其背景和内容,增进了公众对畜禽养殖业的了解。
畜禽种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保护。第三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指出,为加快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委员会配合制定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协助完成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
此外,委员会加强了对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保种工作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机制,五年来,将159个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的保护覆盖率提升到96%,让畜牧法管理的所有物种均拥有国家级保护主体。同时,对濒危资源及时启动抢救性保护行动,指导构建“一品一策”保护机制,确保资源不灭失。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组织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委员会以各专委会为班底,组建了普查技术专家组,带动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普查技术专家队伍3万余人,实现了中央、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参与普查人员超过30万人。
为落实国家普查方案总体要求,委员会还牵头制定年度普查工作方案,召开年度工作总结推进会,细化工作内容,做到一年一方案,一年一重点。同时,指导各省制定普查实施方案,确保全国一盘棋。
时建忠介绍,“两年多来,委员会全力推动完成面上普查工作。经审核确认和现场抽查评估,确定面上普查行政村62.5万个,有效普查数据390万条,所有数据上图入库进系统,实现所有行政村和所有畜种‘两个全覆盖’。”
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班上,相关专家表示,“受当时条件限制,往往一个畜种就作为一个整体品种或资源来对待,这种划分的依据并不充分。同时,前两次调查有些地方没有完全覆盖到,这也成为很多从事畜禽遗传资源工作人员心中的遗憾。”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重点推进了青藏高原区域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发掘鉴定了欧拉羊、阿旺绵羊、帕米尔牦牛、阿克鸡、于田麻鸭和西域黑蜂等畜禽(蜂)新资源28个,填补了青藏高原区域空白。
“青藏高原具有特殊的区域性,有些品种是不可替代的。”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资源重点调查启动会上,与会技术专家组成员表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6省区作为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的重点调查地区,对摸清遗传资源数量、评估其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发掘鉴定一批新资源、加大珍稀濒危资源收集和抢救性保护有积极意义,并将为促进种业振兴奠定基础。
五年来,委员会共鉴定通过新资源数量42个,系统梳理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后发现的遗传资源37个,整理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2011—2020年)》志书,填补了第二次普查空白。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赋予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委员会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
时建忠介绍,委员会紧盯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集中优势力量,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在程序上加速推进,审定通过了“广明2号”“圣泽901”和“沃德188”三个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打破了西方国家在白羽肉鸡种源上的垄断。
自2004年以来,我国白羽肉鸡由于种源受制于人,成为白羽肉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威胁国家肉鸡种业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文杰从2009年就着手白羽肉鸡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并广泛调研白羽肉鸡企业,呼吁有能力的企业布局开展白羽肉鸡的自主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将首创的基于“京芯一号”育种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第一时间应用到白羽肉鸡育种,显著加快了种鸡的饲料报酬、产肉率和繁殖性能的育种进展。
“广明2号”作为首批通过审定的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之一,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打破西方在种源上的垄断,保障我国家禽种源安全、产业安全和生物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为保障国家畜禽种源安全,推动种业持续健康发展,委员会依照种畜禽进出口技术要求,对引进的畜禽遗传资源进行技术评审,五年来,组织专家审查进口畜禽遗传资源2057批次,丰富了我国的畜禽遗传资源,保障了种源有效供给。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历经27年的改革发展,人员力量不断增强,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相信,第四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将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传承发展,强化责任担当,为种业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