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反贫困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3-12-25 12:43宗雪琳
科技和产业 2023年22期
关键词:外文发文阶段

牛 奔, 陆 倩, 宗雪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虽然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是形势依然严峻。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日益凸显、产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冲突,加之新冠疫情冲击,使反贫困的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反贫困问题一直受到我国研究机构和学者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内外反贫困研究文献成果的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我国在新时期的反贫困治理问题上寻求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而且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取中国知网中的“北大核心”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21年的相关文献为文献源,借助CiteSpace软件,从发文趋势、作者分析、科研合作、研究热点等方面,对国内与国外的反贫困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直观反映反贫困研究内容,从而推断反贫困研究热点及前沿。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针对国内外反贫困研究可视化分析,表1从数据库来源、检索方式、文献类别、识别跨度、检索结果以及检索时间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表1 研究数据的来源

1.2 分析方法和工具

CiteSpace是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知识图谱绘制方法,可以直观地识别学科前沿的演进路径及学科领域的经典基础文献,并用来探测和分析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是信息可视化常用的分析工具[2]。最近这些年,以CiteSpace为工具,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WOS等数据库的支持下对某些学科或某些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搜索到的中外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从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及关键词三个方面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形成图谱,从而了解目前国内外反贫困在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和前沿方面的相同点及差异之处,对反贫困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2 国内外反贫困研究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1 国内外反贫困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

2.1.1 发文量分析

中外文在该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有所不同,图1为中外文近21年发文数量变化。从发文数量趋势来看,中文反贫困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总体上呈现锯齿状,根据发文量在年度上的分布状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0—2008年),发文数量逐年递增,并且2001年发文数量最少,为31篇,2008年发文数量达到最高点,为137篇;第二阶段(2009—2015年)发文数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09年发文数量最多(107篇),2015年发文数量最少(82篇);第三阶段(2016—2021年),该阶段发文数量呈现先递增到最大值然后递减的趋势,其中,2016—2017年,发文数量增幅最大,2019年发文数量最多,达到173篇,发文数量递减的情况可能与中国在2020年完成全面脱贫有关。相比中文,外文关于反贫困的相关研究在数量上呈现一种曲线递增的趋势,发文量于2021年达到最大值,最大为375篇,在增幅上超越中文发文数量,可以推测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反贫困仍会处于热点领域,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中外文关于反贫困研究文献发文数量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反贫困主题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属于热点研究领域。

图1 中外文反贫困研究发文数量趋势

2.1.2 作者分析

在中文相关研究者中(表2),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汪三贵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左停以15篇的发文量并列第一,左停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反贫困、精准扶贫、相对贫困等方面的问题[4-6],汪三贵发表的论文重点主要放在反贫困、扶贫政策、贫困原因分析等[7-9];其次是来自山东大学的解垩发表论文的数量为13篇,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贫困、公共转移支付及贫困影响因素等[10-12];第三名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其发文数量为11篇,其发表的期刊论文主要涉及贫困、性别视角与民族地区等[13-14]。外文相关研究作者中发文量居于前三的是Shackleton CM(17篇)、Shuai CM(12篇)、Lin(11篇)(表3),发表的期刊论文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修复扶贫、太阳能光伏扶贫及项目扶贫等[15-17]。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者在研究问题上存在不同的侧重点。

表2 中文反贫困研究发文部分高产作者

表3 外文反贫困研究部分高产作者

通过数据分析并进行整理可得中外文作者聚类共现图(图2和图3),在图谱中,作者名字的大小与其发文量成正比,作者之间的连线表示着作者之间曾经有过合作。在图2和图3左上角的注释中可以得知:中文相关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共有675个节点和188条连线,密度为0.000 8;图3中共有733个节点和519条连线,密度为0.001 9。因此,可以直接得到:第一,中文相关研究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仅为外文相关研究作者之间连线的36%;第二,中文作者合作关系网不仅在数量上较外文少,仅有7个,而且中文作者合作关系网中的节点也较外文少,合作关系网中最多的仅有7位作者,更多的是以两位作者之间的合作为主,外文作者合作关系网中最多的有11位作者,列出前三名合作关系网中,作者人数均在5人以上。这说明在反贫困的研究领域中,中文作者间相较于外文作者缺乏交流与合作。

图2 中文相关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

图3 外文相关研究作者聚类共现图

2.1.3 机构分析

对中外文献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节点类型设置为发文机构,得到中外文献研究机构的共现聚类图谱如图4和图5所示。其中,机构名称字号大小与发文量成正比,若某一机构名称字号较大,则代表这个研究机构在该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间接显示这一机构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

图4 中文文献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

图5 外文文献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

由图4和图5所示,中文文献研究机构和外文文献研究机构在合作关系网方面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在中文文献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中,共有573个节点,即有126家发文机构,但是机构与机构之间合作不紧密,这表明中文研究机构之间较为独立;在外文研究机构聚类共现图谱中,共有674个节点和664条连线,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密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该领域中外都具有一些超高产机构,但是外文发文机构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机构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外文文献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并对研究机构的名称进行修改(将研究机构的曾用名和现用名统一修改为机构一级现用名称),可以得到中外文反贫困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机构(表4)。同理,使用赖普思定律计算中外文文献反贫困研究的高产机构。中文发文机构发文量最多达到101篇,可得Nmin≈7.527,即发文量达到8篇及以上的机构被称为高产机构;外文发文机构发文量最多达到143篇,得到Nmin≈8.957,即发文量达到9篇及以上的机构被称为高产机构。基于发文频次,中文研究机构发文频次排名前五的是中国人民大学(101篇)、武汉大学(65篇)、中国农业大学(64篇)、北京大学(56篇)、四川大学(47篇);外文研究机构排名前五的是Chinese Acad Sci(143篇)、World Bank(40篇)、Int Food Policy Res Inst(39篇)、Univ Oxford(35篇)、Columbia Univ(22篇)。其中,外文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Chinese Acad Sci,共计143篇;中国科学院中文反贫困研究的发文量达到17篇,超过高产机构标准的8篇,其在中文发文机构中也处于高产机构行列。

表4 中外文反贫困研究发文量排名前10机构

表5 中外文反贫困研究排名前10的关键词

2.2 中外文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外文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做了处理,分别得到对应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6和图7)。其中,中文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图谱中有967个节点和1 051条连线,关键词图谱密度为0.002 3;外文关键词图谱中有628个节点和103 2条连线,关键词图谱密度为0.005 2。

图6 中文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7 外文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图6和图7中,节点表示着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文研究文献关键词图谱中节点最大的是“反贫困”一词,出现次数为496次;在外文文献研究关键词图谱中节点最大的是“poverty”一词,出现频次为427次。为了更加方便和直观的研究国内外反贫困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关键问题,根据CiteSpace软件中导出的关键词信息,按照出现频次从高到低对其进行排序并选取排名前10的词,可以得到中外反贫困研究关键词统计。

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看,在国内外反贫困研究文献关键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别是“反贫困”和“poverty”,检索路径的选择对这种结果的出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除了路径选择影响,中文研究文献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分别是精准扶贫和民族地区;外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impact(影响)和poverty reduction(减贫)。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外在反贫困的研究领域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关键词的中心性来看,除去“反贫困”和“poverty”关键词,中文研究文献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为精准扶贫(中心度0.08)、脱贫攻坚(0.05)、民族地区(0.04),外文研究文献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为poverty alleviation(缓贫,0.04)、poverty reduction(减贫,0.02)、impact(影响,0.02)、management(管理,0.01)。

2.3 中外文反贫困研究的主题演变和阶段划分

2.3.1 研究主题演变

利用CiteSpace软件可以得到中外文献反贫困研究领域的时区分析图(图8和图9)及中外反贫困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突变图谱(图10和图11)。图8和图9中所示的每个圆点代表的是关键词,圆点所在的位置代表的是关键词所在文章最早的发布年份,圆点的大小与研究热度成正比,圆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连线的趋势代表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发展方向。

图8 中文相关研究的时区分析

图9 外文相关研究的时区分析

蓝绿色代表没有出现年份,红色代表出现年份图10 中文反贫困研究关键词突变图谱

由图8可知,2000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反贫困、扶贫开发、可持续发展等,其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反贫困、城市反贫困、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在2000—2014年这段时间内,国内学者对反贫困的研究主要是一种粗放式的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救助、社会帮扶等,但是这种救助缺乏针对性,致使很多处于绝对贫困家庭的问题难以解决。2016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精准扶贫、生太补偿等,与党的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紧密相关。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已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后扶贫时代、政策变迁等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并且注重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振兴有效的衔接,结合图10可以预测,乡村振兴在接下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国内反贫困研究领域的热点。

由图9可知,外文反贫困研究在2000—2013年这一阶段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poverty(贫困,427次)、impact(影响,323)、disease(疾病,18)、China(中国,114)、Africa(非洲,161)、health(健康,137)、developing country(发展中国家,4)、livelihood(生计,188)、conservation(保护,189)、food(食品,24)等,说明外文反贫困研究者在该阶段研究主要从个人的角度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析研究。在2014—2020年这个阶段,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migration(移民,34次)、urbanization(城市化,20)、performance(表现,35)、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26)、multidimensional poverty(多维贫困,22)、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24),这表明外文研究者将研究视角投向了社会和经济领域。结合图11可以预测,社会政策、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将会成为国外反贫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

2.3.2 阶段划分

为了可以清晰地展示国内外不同阶段的热点和研究趋势,接下来对时区进行划分。根据中文反贫困的发展形势,文献数量以及关键词的类别分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0—2011年):参与式扶贫阶段。这一阶段延续了前期的“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在此基础上(2007年以后)国内反贫困开始进入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18]。该阶段出现较高频次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民族地区(45次)、脆弱性(32)、可持续发展(30)、社会保障(23)、扶贫开发(22)、不平等(22)、社会救助(20)、小额信贷(18)等。这一阶段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为标志。任新华[19]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分析了反贫困战略在石柱县的实践以及其启示。陈静[20]总结了我国不同阶段的反贫困战略模式,并指出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条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正确途径。赵茂林[21]通过对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形成机制和原因分析,认为教育对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乐章[22]通过对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证分析,分析了农村扶贫的可行性以及其具体措施。这一阶段,国内将反贫困的重点放在了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了农村和民族地区;并且在这一阶段,国内采取的扶贫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以“输血机制”“造血机制”为主体的反贫困战略转变到以“活血机制”为主体的反贫困综合发展战略,这意味着国内反贫困工作由贫困地区的经济目标向综合发展目标要求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2012—2020年):精准扶贫阶段。由图10可以看到,该时期也是关于反贫困研究发文数量增加时期。该阶段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精准扶贫(97次)、脱贫攻坚(35)、乡村振兴(14)、习近平(12)、精准脱贫(10)、贫困治理(10),研究重点从上一阶段的两轮驱动反贫困到现阶段的精准扶贫研究阶段。随着两轮驱动反贫困方案的实施,我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23]。沈万根和马骥群[24]以十八洞村为例分析了精准扶贫在民族地区的实践及其启示。杨增岽和张琦概括了精准扶贫所包含的理念,分析了精准扶贫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25]。汪三贵和刘未[26]等认为“六个精准”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扶贫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措施、也是具体扶贫实践中的有力抓手。雷焕贵[27]基于“五个一批”与“五大振兴”,探索了如何从脱贫攻坚过渡到乡村振兴,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党中央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实践路径,明确各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解决绝对贫困的任务。随之,反贫困制度安排自上到下,迅速投入实践。同时随着反贫困的不断深入、绝对贫困的消失,我国反贫困逐渐进入到新时代、后扶贫时代的研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思路。

外文研究(图11)第一阶段(2000—2014年):该阶段的外文研究主要是从个体、发展中国家以及生态等方面进行反贫困研究。poverty(贫困,427次)、poverty alleviation(缓贫,391)、conservation(保护,189)、China(中国,114)、developing country(发展中国家,110)、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170)、food security(食品安全,135)等是此时期的研究热点。例如,Ellis[28]对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农村家庭进行研究,对家庭采取多种生机策略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在许多低收入国家农村生存不稳定条件下,多样化对生计安全的积极作用超过其负面作用。Ozer等[29]通过对墨西哥大规模反贫困计划对产妇抑郁症状影响的评估,强调了个体的福祉对宏观经济政策和计划有影响。Fisher等[30]在文中提出了生态服务系统服务和减贫(ESPA)概念框架,这具有作为多学科、政策相关研究的基础研究作用,也有应用支持从业者追求环境可持续性和减轻贫困的联合政策目标。Griggs等[31]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制定了目标和相关目标的综合框架,这表明制定与粮食、能源、水和生态服务系统服务目标相关的综合目标是可能和必要的;从而提供中立的循证方法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讨论。

第二阶段(2015—2021年):这一阶段外文关于反贫困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展开。该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有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24次)、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26)、urbanization(城市化,20)。例如,Cervantes-Zapana等[32]通过对反贫困战略斗争中创新项目家庭农业公共采购的分析,旨在确定与拉丁美洲相关PP-FF的经济收益,并根据其相对重要性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Genens[33]通过对加州农业法律援助(California Rural Legal Aid,CRLA)作为反贫困战争法律服务计划的一部分的研究,阐明了农场工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作用,揭示了反贫困政策在解决农业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农村斗争对反贫困战争命运的重要性。Lo[34]通过对中国光伏扶贫计划的案例研究,表明了中国的多层次实验方法需要动态机制,不仅能够使国家级模型适应特定地点,而且能够将地方实施经验纳入国家政策制定。这一阶段,国外研究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探讨反贫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揭示了反贫困政策在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方面的有效性与重要性。

3 国内外反贫困研究的差异性比较

从国内外反贫困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反贫困研究的热度不断提高和研究范围的逐渐扩大是国内和国外文献关于反贫困研究的共有特点。本节主要对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中文文献的研究具有政策性导向,外文文献更多呈现理论发展导向。受经济能力和贫困人口规模的双重限制,中国在贫困救助初期及随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救济规模与程度远比发达国家小。为了取得脱贫攻坚的决战性胜利,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由中央牵头,多方参与、多阶段推进脱贫与反贫困工作。2014年1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印发标志着精准扶贫的开始;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定》,明确了扶贫攻坚冲刺期的总任务和总要求。以纲纳·缪尔达尔、刘易斯和西奥多·舒尔茨、阿玛蒂亚·森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反贫困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高的生活水平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学者借用这些理论对本国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在合作关系网络方面,国内机构与机构之间、学者与学者之间相较于国外在合作与交流方面存在不足。从外文文献分析来看,反贫困研究机构多分布在欧美国家,且大多数为世界名校。国外相关研究机构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较为频繁的学术交流。相关的研究者在较大的范围内合作研究,且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网。从中文文献分析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多集中在一些东部地区的高校,机构与机构之间以及学者与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高产作者较多的是独自研究,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网络。

在扶贫方式选择方面,国外研究者倾向于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国内的研究者则对不同的扶贫方式展开研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不同,国外学者更加偏重以经济增长的方式来缓解贫困状况,如Martins和Shackleton[35]通过对莫桑比克南部地区部分村庄棕榈树开发情况进行调研,经过对比研究发现经济的增长、商业化程度增加可以缓解该地区贫困。中国之大,致贫因素千差万别,贫困类型不尽相同,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国内研究者因地制宜,对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刘锦怡和刘纯阳[36]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实际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农村贫困的缓解;王保英[37]指出继续教育对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加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宁静等[38]利用双重差分(difference-difference,DID)模型对乌蒙山以及六盘山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项目有助于提高人均收入。

在反贫困研究主题方面,国内学者的反贫困研究历程与我国扶贫政策阶段的划分密切相关,国外学者的反贫困研究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我国扶贫政策的阶段划分引领着国内学者对反贫困的研究,并且我国扶贫目标的维度随着政策的变化而拓宽,与此同时,反贫困政策的变化也受学者们研究结果的影响。国外学者的反贫困研究是基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展的,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则不同的国家间具有不同的贫困特点,因此,国外学者不仅关注低收入水平国家的贫困现象,也对高收入国家的贫困原因进行了多维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以反贫困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选择的4 933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图谱对国内外关于反贫困研究的发文趋势、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研究热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从历年发文量的变化(图1)可知,尽管对反贫困的研究持续了很久,但是当前对反贫困的研究仍然是热点话题。由图1可知,中文发文量曲线呈现锯齿状,外文发文量近些年来以凹曲线形状递增,中外文发文量曲线呈现不同形状,可能是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在研究趋势上呈现政策导向和理论导向的差异性导致的。对比图4与图5可知,外文发文机构之间形成了较多的以大机构为中心的合作关系,相较于外文发文机构,中文发文机构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由图2与图3对比可知,相较于外文作者的合作团队,中文作者的合作团队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综合机构和高产作者分析发现,中文文献的合作团队在未来应加强机构以及作者之间的合作。

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对反贫困领域的研究热度远大于国外,但在研究层次和研究趋势的把握上和国外相比有不同的侧重点。当前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的反贫困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反贫治理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国内的研究热点已经转到乡村振兴及后扶贫时代等。因此,在新的阶段,国内反贫困的研究要结合国外反贫困研究的理论,提高认知深度和理论深度,从更深的理论层面寻求其内在机理和联系。这不仅能够为国内接下来的反贫困提供了方向和道路,更有利于与国际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接轨。

1)吸收国外经验,将国外经验本土化。例如,在脱贫地区健全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人口按类型进行划分监测其收入变化,以此来探究脱贫人口再返贫的内在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可以有效地避免脱贫人口再返贫。

2)在国家设立的五年过渡期内,脱贫不脱政策,加大过渡期内的帮扶力度,使脱贫地区由精准扶贫顺利过渡到乡村振兴。

3)注重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培养,加大对其基础教育以及技能培训,除此之外重视脱贫人口的心理变化。

4)助力脱贫地区产业振兴,在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例如,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来进行产业振兴,加强合作社与脱贫人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更加注重合作社对脱贫人员的帮扶与带动作用。

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国际性或地区性反贫困的统一战线。贫困是当代国际社会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与导火索,世界上的诸多国家已经达成了消减贫困的强烈共识,但实施反贫困的联合行动,需要建立科学、灵活有效的协作机制。

猜你喜欢
外文发文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外文字母大小写的应用规则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