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莹
(洛宁县园艺技术服务中心 河南洛宁 471700)
洛宁苹果产业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有洛宁特色的“上戈苹果”,广泛被大家所认可。笔者简要分析了洛宁县苹果种植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洛宁县苹果产业现阶段品种结构和经济效益,同时,就洛宁县苹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措施,为今后洛宁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洛宁县苹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尤其以上戈、故县、罗岭为主的崤山果区,海拔高度700~1100 米,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无污染源,果区的生态条件符合国家农业部提出的苹果优势区域的7 项生态指标,2005 年被农业部规划到全国优势苹果产区,是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和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县。
县里引进了海升、木美土里、众森等龙头企业,建立了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现代苹果示范园区,可引领全县苹果向高质高效发展;建立了国内先进的矮砧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优质苹果苗木500 万株,为洛宁县发展苹果提供了苗木保障;当前洛宁县苹果面积28.5 万亩,其中国际领先的矮化密植苹果种植面积在5 万亩以上(图1),苹果年产量36 万吨,苹果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建成了2 万吨果品气调冷库和智能果品分拣线;在建的果胶和膳食纤维加工生产线,建成后年产2000 吨高品质天然果胶及500 吨果蔬膳食纤维,苹果产业链条已经基本完善。
图1 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苹果新品种瑞香红
洛宁县地处豫西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是全国优质苹果优势生产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洛宁苹果种植发源于20 世纪40 年代,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在洛阳一直有着“金果”的美誉。2013 年,上戈苹果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2017 年9 月成功创建“洛宁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苹果)”;2018 年3 月被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019 年成功创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0 年洛宁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2021 年5 月,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洛宁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上戈苹果”在农业农村部及河南省举行的历届水果鉴评会上共获得57 项次奖项。
在2013 年前,苹果园以传统的乔化树为主,投资大、结果晚、见效慢、管理费工费时。苹果生产主要由农户种植,基地分布散、面积小,群众总体收益不高。苹果生产种植模式粗放,建园标准低、管理技术落后。2013 年,县委、县政府为了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出台了《洛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洛宁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实施办法》《洛宁县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项目”自主脱贫奖补办法》,把苹果产业确定为打赢脱贫攻坚的“金果扶贫”产业。随着洛宁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木美土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洛阳众森农业有限公司的引进,苹果产业发展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模式,加快了洛宁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县委县政府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着力点,聚力建设规模化基地、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现代化生产要素推进“生产+加工+科技”融合发展模式,带动传统产业加快提质换挡。
乡镇政府不够重视、认识不足也是制约苹果发展的重要因素。苹果产业不能给当地政府带来收入,反而引进招来的企业、大户承包土地发展果园,乡镇政府还需要解决土地流转、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等问题,投入很大的精力、资金、人力,产出投入比太低,很不划算,乡镇政府缺乏发展苹果生产的积极性。因而,在落实苹果生产目标任务时,乡镇政府领导会罗列出许多该地区不适合发展苹果生产的理由,目标任务无法落实。
一是基层技术及产业管理队伍缺失,原有的技术服务站、工作站由于机构改革已经全部撤销,人员分流,造成基层苹果生产无人抓无人管。二是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缺乏。多年来,由于城镇化的迅猛发展,文化程度较高、思想开放、有能力的年轻人多数进城务工,而留守务农的则多是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的农民。这种劳动力状况导致发展苹果生产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苹果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苹果生产的发展。
一是苹果生产前期效益与栽培模式紧密相关,乔化大冠树3~5 年挂果、8~9 年后进入盛果期,矮化中间砧树6~7 年进入盛果期,矮化自根砧树4~5 年进入盛果期,见效较慢。进入盛果期之前的前期管理,每年每亩管理投入2000~3000 元,前期管理总投入1万~2 万元。矮化自根砧树建园投入在10 000 元左右,矮化中间砧果园在6500 元左右。从建园到盛果期,每亩总投入在2.5 万元左右。虽然洛宁县在发展苹果栽植面积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但是管理方面缺乏政策扶持。洛宁县2014—2016 年为矮化密植苹果发展较快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苹果种植企业,这些企业建园1~2 年后,就已经处于无力投资的窘境,目前都处于迈向盛果期的途中,连年持续投入,不见收益,企业投资者不但压力大,而且逐渐丧失信心,荣盛、中迈等个别企业和部分果农甚至绝望放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一些热心苹果产业的社会资本望而却步。二是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造成劳动力短缺、生产者素质下降问题日益凸现。近年来,人工成本、农资和运输价格不断上涨,对果农增收和生产投入影响较大,当前老龄化趋势明显,肥料、农药、包装等价格上涨,果树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抑制了果农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旱、涝、冰雹、阴雨天气及鸟害严重制约着洛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2012 年洛宁县发生严重干旱,苹果产量损失率在60%~70%;每年6—9 月连续多雨天气对苹果成花非常不利,长期干旱或者连续降雨都会对苹果树的生长造成危害,严重的会影响果树的树势,甚至造成死树的问题(图2);冰雹在洛宁县时有发生,这种自然灾害果农基本无法预防,直接影响果树产量;鸟群一般从6 月末进入果园啄食果实直至果实成熟,时间长达3 个多月,即使苹果套双层袋也难以阻挡鸟害,鸟害严重时,损失率达到50%。
图2 苹果树7 月份发生涝害及土壤板结情况
目前洛宁县苹果采后各种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加工能力不强,用果量有限。苹果早中熟和晚熟品种占比为30%、70%,晚熟苹果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销售渠道单一,销售价格低,销售进度慢,从而影响了果园经济效益。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整体规划进行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对老旧果园复耕,根据洛宁县自然优势及生产实践,遵循适地适种原则,保持现有果园不萎缩,政策资金向现有果园倾斜。
“上戈苹果”名牌效应已经形成,多年来一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好势头。要结合洛宁县提出的“金果扶贫”“金果小镇”建设,以及洛阳市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洛宁上戈“豫西金苹果部落”沟域经济示范区建设等,把故县、上戈、罗岭三个乡镇及所辖44 个村规划为苹果生产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建立优质晚熟苹果产业核心区,建立“上戈苹果”10 万亩优质晚熟苹果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把东宋镇、小界乡、城郊乡规划为早中熟优质苹果产业核心区,建立3 万~5万亩优质早、中熟苹果生产基地。并把苹果生产发展完成情况列入县目标考核体系,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调动乡镇政府发展苹果生产的积极性。
建议在优质苹果产业核心区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继续落实栽植建园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一是整合农口项目资金,在园艺中心的统筹安排下,加大现有苹果集中分布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现有苹果园生产管理方面的扶持力度,整合项目、资金对苹果生产进行扶持。争取上级扶持的苹果项目资金要全部用于发展苹果生产,对积极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及新技术应用的给予扶持,帮助苹果种植企业渡过难关。
一是恢复苹果生产管理机构,重点乡镇成立园艺工作站,负责该乡镇苹果生产发展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品牌打造等工作;重点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果农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工作。二是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图3),对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考核,合格人员颁发专业证书,调动农民学习科技的积极性,壮大苹果生产技术队伍。全县形成上下一致强有力的技术服务队伍和系统的服务网络,加快苹果生产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步伐,及时解决苹果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让果农在生产管理技术方面吃下定心丸。
图3 定期开展职业农民技术培训
为了全面提升苹果生产的管理水平,每年建设3~5 个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对每个达标果园补贴5 万元,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销售,提升果品质量和效益,用典型证明苹果生产的高效益,激发果农生产积极性,以示范带动苹果生产管理全面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洛宁县苹果优势发展规划,调整优化苹果品种结构,选择适宜洛宁县生态环境的苹果优良品种,加大早中熟品种的种植比例,尽早实现早中晚熟配套,从根本上解决熟期过于集中和鲜食果品过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