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视角下瑶族羊角舞的保护与开发

2023-12-25 09:44:15黄雁玲莫毅
今古文创 2023年45期

黄雁玲 莫毅

【摘要】瑶族羊角舞是广西恭城瑶族的一种独特的祭祀舞蹈,2008年,它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瑶族羊角舞蹈如今即将面临失传。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通过对纪录片《莫徭勉》进行探析,将影视人类学与羊角舞相结合,探讨影视人类学在瑶族羊角舞传承和保护中起到的作用,并针对其发展的困境提出建议,以期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莫徭勉》;影视人类学;瑶族羊角舞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10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33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1年度研究项目“新时代广西壮族聚居村落家风建设中妇女作用发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BK007)。

201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将非遗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展示人类文明史的另一种方式,它是中国伟大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还是各族人民传承下來的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将有助于加强文化凝聚力,使社会更加稳定,民族更加团结。但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非遗”的处境不容乐观,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刻不容缓。在影视人类学的视角下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进行研究,讨论如何将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得影视人类学发挥其作用,不仅对于非遗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文化自信的增强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羊角舞:村民记忆中的民族舞蹈

民间舞蹈是少数民族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和功能来表达其情感和愿望的主要方式之一。[1]瑶族羊角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活的瑶族人民所特有独有的祭祀舞蹈,它展示了古代瑶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原始味道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瑶族羊角舞是明朝瑶族人民从湖南迁移到广西时进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屯的,是一种祭祀祖宗、还却心愿包含乐、舞、歌、号子的表演形式,以前在石口田垌中央七块田处进行表演。先是长鼓出场建好戏台,然后分五个步骤进行:1.山羊在山上嬉戏;2.狗王遇难;3.上山打猎;4.师公舞;5.下往游行庆祝。表演时由19人以上组成,分工为:操大鼓、钹、长鼓、斧、绷锣、三叉、马刀各1人,师公棍4人以上,跳羊角舞8人以上,另有1人演老娘,打猎过程中喊:“秀、秀、秀,喔呼喂,秀、秀、秀,依红旋”号子,用石口话唱着:“高王、平王争天下,哪个奈得高王何,许与二公主做老婆”曲子,最后以三叉追赶马刀往山上跑一圈回到田结束。

关于羊角舞还有一个瑶族人民世代流传的传说:据传说,瑶族的祖先以打猎为生。有一天,瑶族祖先盘王被一只山羊从悬崖上撞落下来,被叉在树上死去,留下了七个儿子。他们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养大,他们到山上去找那只山羊,把它的角砍下来。他们敲起长鼓,舞起刀叉,跳起羊角舞,庆祝为父亲报仇,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从此以后,盘王的子孙们都会在特定的日子,打起长鼓,跳起羊角舞,祭祀先祖,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后代风调雨顺。人们跳起羊角舞,便会想起祖先的艰辛,因此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2]

二、《莫徭勉》:历史记忆下的羊角舞

莫徭,莫徭是古时候人们对瑶族的称呼,瑶族的历史很久远,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也是十分多彩。他们主要以狩猎和收割庄稼为生,主要使用罗网、弓箭等工具来进行捕猎,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服装,与外界甚少接触,生活的十分艰难。宋代后的史书典籍中经常出现“瑶”或“蛮瑶”的族名。1949年之后,中央政府将莫徭的名称统一为瑶族。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屯的瑶族,这里的人自称“莫徭勉”,世世代代传承着“羊角舞”。

《莫徭勉》讲述的,就是羊角舞末代传承人伍有光老人家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导演先用一组远景镜头从远到近慢慢切换到纪录片的目的地——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屯,期间穿插着对本片主人公的一些特写以及他对本民族来历的叙述,最后将镜头落在他,也就是本片主人公——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羊角舞传承人伍有光老人的身上。这一组镜头的拍摄一方面向观众交代了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为后面讲述伍有光老人以及羊角舞的相关内容埋下伏笔。从伍有光老人的口中可以得知石口村的瑶族,从湖南江永千家峒,辗转源口到伸家垌,又过落岭界到达茅塘村,最后定居石口屯。刚来到这里定居的先民们除了开荒种地,就是到山上打猎,再拿到集市上换东西,那时候的人们又穷又苦。尽管如此,那时的人们却不忘传承祖先传下来的文化,不忘学习羊角舞。伍老在1957年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羊角舞,当时一起学习的有六人,而如今,却只有伍老还在世。由于伍老年事已高,可能再过几年也没有力气担任跳羊角舞的重任了,但是在他眼里,羊角舞的传承不能断,这代表了对先民和祖先的认同和记忆,他要把这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孙女,让孙女把羊角舞的精神传承下去。影片中一些画面也可以很好地衬托出羊角舞仪式的庄严肃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艰难与困境。比如拍到伍老上山伐木的场景时,背景里的迷雾就仿佛象征着羊角舞传承的迷茫和无力。拍到伍老说自己年事已高可能无法再继续从事羊角舞仪式的场景时,加入了几个孩童快乐玩耍的场景,暗示了伍老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但是非遗继承人还未成长,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在拍伍老进行羊角舞仪式时将特写镜头和近景、远景相结合,展现了羊角舞仪式的神秘肃穆和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传承的决心和坚守。还有一个镜头是伍老在表演完羊角舞后气喘吁吁的样子,这不仅代表了伍老无法再像以前一样精力充沛的完成表演,也暗示了许许多多像瑶族羊角舞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传承或者濒临消失,发人深思。

三、影视传播与文化传承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26日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3]录像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它可以真实、生动地捕捉和表现各种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客观地记录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民族志录像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4]直到现在,人类学家们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民族影像志已经成为研究人类学的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媒介,使用民族影像志来对一个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进行记录,已经成为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经常使用的手段。

(一)记录与再现

在视频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中,纪录片的风格偏重于纪实拍摄目的是将事物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最真实的情况完整地呈现给观众。而非遗的传承,更是对自身传统的传承方式更为看重,它融合了视频技术和历史背景,再由我们基于视频传播的概念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影像文本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对于一些濒临消失的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极具意义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它是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使用纪录片的形式对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影响,而这种形式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来进行传播的。[5]比如在拍摄民歌、舞蹈时,它可以记录环境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歌声、鼓点和自然声音,并且可以不间断地连续记录。《莫徭勉》这部纪录片通过对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视频录制,重点关注石口屯“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角舞的保护、保存和传承,为民族学家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并且内容丰富的资料文本。这个文本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它将非遗传承人伍老的讲述与当地的自然风景和羊角舞仪式的表演过程相结合起来,为观众们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魅力和源远流长的底蕴。片中运用密集的鼓点配合紧凑的背景音乐,将伍老表演羊角舞的过程以一种十分生动的形式展现了出来,更是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伍老用精湛的表演技术向观众传达了他对羊角舞无限的热爱之情。除了景色和舞蹈,该片还将羊角舞的制作过程加入其中,通过其将瑶族群众坚守传统手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莫徭勉》这部纪录片增添了几分传统文化的美感。试想如果不能把羊角舞用纪录片的手段拍摄和保存下来,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只能通过一些文字和人们口中流傳的内容,来了解瑶族羊角舞这已经传承将近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而包含于羊角舞中丰富的瑶族气息和知识,除了使用影像方法来进行记录外,几乎不可以用文字等手段对其进行准确、快速而生动的记录。

(二)保存与传播

利用摄影来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保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克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地理限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断地相互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自身的文化内涵。以纪录片的形式来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意味着,即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移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突发事故,也可以用视频的形式来将其进行传播。面对羊角舞非遗传承人伍老进行采访,观众将对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困难和辛苦。从片中伍老的自述可以得知,他和师兄弟的羊角舞是跟随师父一起学习的,而之后他又将亲自将羊角舞这份传承教授给他的孙女,这就可以看出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是通过口口相传和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果这中间出现什么变故,那么这份传承就很有可能断绝,因此用影像的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和保存是尤为重要的。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例如,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通常在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媒体上广泛传播,并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其产生的影响不可小瞧。所以就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纪录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传播作用。比如《莫徭勉》这部纪录片就参加了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在搜狐、优酷等平台进行播放。对《莫徭勉》这部作品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媒体可以让观众对瑶族羊角舞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也可以潜移默化地以视频的语言更有效地激发观众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同时,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和想法,让他们能够自发地参与到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去。

(三)研究和教育

对于人类学等领域来说,“非遗”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纪录片本身的重要性使其成为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研究材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发展,可以通过“非遗”纪录片,更好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此外非遗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代媒体的宣传活动相结合,不仅能让人们更全面、更细致地了解其表达方式和意义,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欣赏传统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我们在民族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让民间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莫徭勉》这部纪录片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作用,可以使学者们在对羊角舞这门非遗文化进行研究的时候,有更加直观清楚的一手资料,让更多学者投身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中来。片中,伍老严肃认真表演羊角舞的画面给人留下了一个真实、淳朴、守护传统的“非遗传承人”印象。在镜头的远近交替间,在音乐声的慷慨激昂中,“羊角舞”仪式的庄重感及伍老对于羊角舞的崇敬和信仰得到真实再现,充分展现了瑶族传统舞蹈的鲜明特色,让观众对三江乡石口屯瑶族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注与行动。

四、羊角舞传承的困境和解决建议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而受到很大影响,许多文物逐渐消失,许多有价值的传统舞蹈技艺濒临灭绝,因此加强我国非遗舞蹈文化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6]

(一)传承困境

1.传承人培养困难

传统舞蹈是通过世世代代相传才得以流传下来,对于继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的核心是人。现如今,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随着“进城务工”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打工,而选择留在村里学习羊角舞的人寥寥无几。正如《莫徭勉》里伍老所说,与其共同学习羊角舞技艺的师兄弟共有六人,但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存活于世,掌握羊角舞儀式的人少之又少,而伍老的孙女还比较年幼,大多数的年轻人对此根本不了解。另外,由于羊角不能给村民带来很多的经济收益,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也给羊角舞的传承带来困扰。面临濒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这正是羊角舞以及很多传统非遗所面对的现状,同时也是对其进行保护传承需要面临解决的关键问题。

2.传承方式传统

正如纪录片《莫徭勉》中所呈现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很多还是采用师徒传授或者家族继承的形式。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它可以增加双方的艺术交流,使非遗文化技艺可以代代相传。然而,由于部分接班人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许多传统文化已经消失或处于消失的边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完全取决于继承人的言传身教,而在继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的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3.传承环境受限

从片中的一些对石口屯环境的镜头可以看出,石口屯地处险峻的山林之中,交通十分不便,因此羊角舞的传承只能限制于莫徭内部之间的人员,不能与外界人员进行交流与借鉴,同时从伍老的自述中可以得知,石口屯之前的经济情况也不是很好,羊角舞表演的资金也不是很充足,这些也都会对羊角舞的保护传承造成一定的困难,必须得到解决。

(二)传承建议

1.加强传承人保护机制,鼓励更多人加入宣传

关于保护和传承羊角舞,首要的就是解决传承出现断层的问题,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设立羊角舞传承专项基金,奖励和保护传承人的合法地位与相关权益,使得羊角舞的保护和传承变得更加科学和规范。影视人类学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是文化意义和视觉语言的整合,它在潜层次暗含了对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呼唤。传统影视人类学影片的制作,创作的主客体是固定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也是固定的。一个作品的最终完成,是以创作者为核心实现的。[7]影视人类学使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能够从主体的角度来表达他们的文化,交与式的人类学片拍摄方式使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成为持机主体,占据主位创作,这也是影视人类学一直强调的“互为主体性”以及“赋权”的体现。[8]当今新媒体越来越发达,当地居民的身份也随之发生改变,还可以鼓励当地居民通过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对羊角舞进行宣传,可以通过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羊角舞的内涵与魅力,同时也可以将羊角舞的相关周边产品进行售卖,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也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羊角舞的保护当中。

2.利用拍摄纪录片的方式进行宣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是纪录片。通过纪录片,人们记录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完整地将非遗艺术展现出来,并将最丰富的细节保留下来。纪录片具有高度的可视性和易于保存的特点,可以应用于羊角舞的捕捉、保存、传输和传播。与之前的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9]在传播上,羊角舞以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并与各大新媒体平台相结合,通过摄像机从各个角度记录了羊角舞表演,然后对镜头进行编辑,记录下羊角舞的表演内容和仪式过程,将这羊角舞生动而又完整的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此外还可以将“非遗”纪录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播放,通过“非遗进课堂”的相关活动,以纪录片的形式将羊角舞展现给瑶族学生们,让他们从小就有保护和传承羊角舞的意识。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羊角舞的兴趣,从中发现传承人的人才,使羊角舞后继有人;另一方面,羊角舞的传人吴有光老人经常被邀请去学校向学生传授羊角舞技巧。三江小学每周都有羊角舞课,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3.利用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意味着它是一种“活的”文化。这种“活态性”表现在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仪式、节日和传统工艺中,是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于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当中,并且直接传达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会产生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互联网的互动更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它可以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在现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可以通过建立以羊角舞文化为主的网页,在其中介绍羊角舞的来历、表演形式以及细节等等,通过一些电子设备或者新媒体平台与民俗艺术消费群体建立互动联系,利用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对盘王节祭祀大典活动、羊角舞、还盘王愿等活动进行模拟,让用户仿佛置身其中,从而引发更多人对于瑶族羊角舞的兴趣。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也实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终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传播给广大群众,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对非遗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莫徭勉》作为一部近年来极富民族特色的纪录片作品,以广西瑶族地区特有的瑶族羊角舞作为拍摄对象,以其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真实清晰的现场画面,为“非遗”羊角舞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让人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和急需保护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合理利用影像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将纪录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王雪宁.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19(04):138-144.

[2]黎靖,马志伟.恭城瑶族羊角舞的英雄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5):65-68.

[3]樊坤,方观音.大众媒介与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于都唢呐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5):17-20.

[4]王颖,黄力力.鄂伦春族影像志实践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3):150-155.

[5]杨晓红.影像记录的优势——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74.

[6]尚冉,韩丽.纪录片《舞蹈·非遗》:用镜头记录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J].四川戏剧,2020,(12):149-152.

[7]龚诗尧,陈刚.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当影视人类学遇见新媒体[J].广西民族研究,2019,(06):50-57.

[8]朱斌,胡凡刚.影视人类学视野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嬗变[J].新闻传播,2018,(17):79-80.

[9]黄桂明,董治安.影像还原技术在民俗民风传承传播中的应用研究——以瑶族砍牛习俗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12):90-91.

[10]向丽.浅谈用影视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J].民族大家庭,2006,(04):43-45.

[11]崔珊珊.“非遗”传统舞蹈保护现状与发展对策——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1,19(02):107-111.

作者简介:

黄雁玲,女,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莫毅,男,广西民族大学2021级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