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摘要】陈宫身为寒门出身的谋士,人生可划分为效命曹操、叛曹投吕、与吕布同败于曹操这三个主要阶段。陈宫在每个阶段做出的重要选择,都体现出具有强烈时代特色与个人特色的心态,如不受出身及名教拘泥、忠于个人理想、积极进取、不畏死亡等。虽然陈宫最终未能实现纵横天下的人生理想,但他慷慨壮烈的气概在后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陈宫;寒门;谋士;曹操;吕布
【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5-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5.026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使本就不堪重负的东汉王朝受到致命的一击。随着世事颠覆,神州大地陷入了长时间、大范围的战乱之中。战争造成了“天下饥荒,人民相食”[1]748的惨烈后果。而且不仅是广大平民,在饥荒、瘟疫、天灾、战火的阴影下,包括士人阶层乃至部分贵族在内,绝大多数的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由此,许多士人的心态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改变,他们迅速抛弃了名教对君子言行的束缚,开始凭借着智力和武力争取更多的生存资源。这部分士人如果无法成为一方势力的主君,那么通常会选择投靠一名主君,成为其旗下谋士。
这段时期诚然礼崩乐坏。但物质世界社会秩序的改变,并不会完全同步地摧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使这些谋士说出了“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1]126之言,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抛弃了旧有信念与原则。他们与只认报酬的雇佣兵不同,大多数谋士所渴望的是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国时期世家出身的谋士很多,如颍川荀氏、琅琊诸葛氏等。因为研究资料更为丰富,后人对他们的研究也更多。但其实出身于世家以外的人也不少,如兖州东郡的陈宫、程昱,武威的贾诩等,而对于他们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陈宫为例,分析三国时期的寒门谋士的典型心态,以探求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混乱不堪的时期坚守属于自己的信念的。
一、不被家世出身束缚,积极进取
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陈宫究竟属于哪个阶级?
陈宫生平据《三国志》引《典略》记载如下: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下邳败……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1]229
有学者认为陈宫属于“地方名士”这一集团,并认为他与世家大族的利益相绑定,“能够借助世家大族的力量,在兖州翻云覆雨”。[2]21-24但是,从陈宫于天下动乱伊始就选择了曹操,而非四世三公的二袁等人可以看出,陈宫更看重主君的才能,而非家世身份。因此,把陈宫视作“中原地方大姓豪族的代言人”,似乎有待商榷。另外,史书上并没有关于陈宫家世的更多记载。其祖曾为何官,其父有何功绩,祖上有何名人,一概不见记录,仅凭“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让人很难推测陈宫的家庭与地方豪族的关系究竟有多么紧密。因此陈宫既不是纯粹的平民,也不完全是豪族的代言人。一定要分类的话,或许可以说他兼具“寒门谋士”与“地方名士”两种身份。
在社会风气普遍重视出身甚于个人才能的时代,陈宫丝毫不曾自弃。在加入曹操麾下后,他很快就献出良计,立下大功:
“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1]10
陈宫及时把握时局变化,准确地判断了曹操当时的处境,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收服兖州的建议,之后,更是亲自前去游说。结果“(曹操)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1]9-10不仅得到了地盘,重要的是让曹操收获了在战乱中极为宝贵的兵力资源与人口资源。正是陈宫的收兖州之计与劝说之功,为曹操日后的大业打下了最初的基础。而且陈宫与曹操同样不属于世家名门出身,他们在这方面很可能也有共鸣。所以这段时期的曹、陈可谓君臣相得,“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1]228,根据吕布妻子日后的回忆,在这段时期,曹操对待陈宫就像对待婴兒一样关心照顾,足可见陈宫所受主君的爱重之深。不难发现,这个阶段的陈宫完全没有受到出身的影响,他锐意进取,对未来充满了积极的规划。
二、不受名教传统拘泥,忠于个人理想
(一)叛曹投吕
收服兖州发生在初平三年(192年)。仅在两年后的兴平元年(194年),陈宫突然背叛曹操,投效吕布:
“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1]221
陈宫这么说,或许是因为“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3]89,是为了给张邈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使其坚定叛曹的决心。因为让陈宫决心在此时舍弃之前取得的所有成果,另择主君从头干起的原因,一定不是他觉得吕布比曹操更有可能日后问鼎中原。细究陈宫劝张邈共同叛曹投吕的说辞,陈宫称吕布为“壮士”,与他以前称曹操为“命世之才”相比,这个评价实在不高。所以从一开始,陈宫就没有把吕布当作值得托付终身的明君去投效,更不用说在他身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陈宫选择在此时叛离曹操的真正原因,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主要总结出以下三点:
其一,张邈得罪了袁绍,担心曹操会为了袁绍而杀自己。张邈及其弟张超等人,心中均已有叛离之意[1]221。
其二,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因讥讽曹操而为之所杀,其妻其子也被曹操一并杀死,“兖州士大夫皆恐惧”。[4]1951
其三,当时曹操出征讨伐陶谦,不在营中。[5]101
第一点和第三点是次要原因,第二点是主要原因。陈宫正是从边让引言获罪于曹操,甚至祸及妻子之事中,看出了曹操性格中多疑及记仇的一面,他也许会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是否选错了主君。
另外,如上文所引,陈宫的性格“刚直烈壮”。曹操为曹嵩报仇而攻打陶谦时,“所过多所残戮”[1]11。陈宫对曹操此举有何看法,史书中未见记载。但《三国演义》中讲到此处时,安排了陈宫向曹操说情,被曹操拒绝后,陈宫感叹“吾亦无面目见陶谦也!”[6]85小说家出于对故事情节的设计,早就安排陈宫因吕伯奢之事离开了曹操,这段曹、陈会面乃是旧主与旧谋士的久别重逢。而真实的历史上,此时陈宫还在曹营,当然不可能像小说中写的那样,以陶谦说客的身份登门拜访曹操。但考虑到陈宫的性格及交游情况,如果他以部下及谋士的身份,反对曹操攻打陶谦,或至少反对残戮当地百姓,似乎亦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历史中,曹操都没有改变这个残酷的决定。这件事有可能给君臣二人之间原本就有些不稳定的关系带来了重重的一击。无论是什么原因,总之陈宫终于下定决心,要在此时背弃旧主。他再次发挥出谋士的本领,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并选择了绝佳的时机发动叛变。首先,曹操此时正出征攻打陶谦,营内兵力空虚;其次,曹操大肆攻打当地百姓,众城军民皆深受其害,对于反曹行动,响应者甚多;第三,其他武将同有叛逃之心,比单人作战更有保障;最后,吕布英武善战之名在外,且此时正缺乏陈宫这样的谋士,有很大可能会收留陈宫。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陈宫准备充分,行动果决,结果自然是顺利叛逃,而且还给予旧主狠狠一击:“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1]221-222这次行动差点让曹操失去后方大本营。
(二)尝试叛吕
陈宫投效吕布后,主臣之间虽然表面上算是能互相尊重,但根据史书记载,二人的相处也有尴尬之处。
兴平元年(194年),陈宫投效吕布。
兴平元年(194年)至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进行了兖州之战。战争初期,陈宫领兵欲取东阿,但为荀彧、程昱设计所阻。同时,程昱对陈宫的选择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1]426
值得注意的是,程昱并未觉得陈宫作为谋士注定事败,而是觉得吕布即使此时得到陈宫辅佐,也最终会失败,因为陈宫等人对他是“以势假合”。
之后,曹操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是时岁旱、虫蝗、少谷,百姓相食,布东屯山阳。二年间,太祖乃尽复收诸城,击破布于钜野。”[1]222关于在此期间,陈宫为何没有率军前来支援吕布,学者们有这样的猜想:
其一,陈宫、张邈原本就是只想借吕布之势保存自身,作战时自然不会全力为之杀敌。[7]12-17
其二,当时袁绍可能已经开始集结兵力,准备进攻东武阳,陈宫所部受到袁绍牵制,无法分兵增援。[8]20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能看出陈宫在辅佐吕布时,出于主客观各种原因,无法全心全意地为吕布考虑与付出,一直有意识地保存着自己的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部下郝萌受袁术鼓动,进行了反叛。叛乱被平镇后,吕布询问半途反戈的郝萌部下曹性还有谁参与了谋反,“‘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1]224
陈宫虽然也参与到了郝萌反叛一事之中,但这次背叛的力度远不如背叛曹操时那么强。首先,没有陈宫在这次反叛中具体贡献的记载,然后,在被检举参与谋反时,陈宫未流露出惊惧之色,而只是“面赤”的程度。从这一点反推,陈宫应该是没有对吕布实质造成太大伤害,所以自觉不会被严肃处理,心中自然也就只有窘迫尴尬,而无生死之间的恐惧。陈宫为何要在此时尝试背叛吕布?或许还是像上文所说的那样,他投靠吕布原本就是离开曹操后的权宜之计,陈宫一直只是把吕布作为跳板,而非能效忠一生的主君。陈宫在吕布麾下既有军队,又有威望,地位比在曹操身边时更高,离开时能带走的资源也就越多。
当下一次脱离吕布的时机出现时,想必陈宫一定会再次离开,继续寻找心中的明主,以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但还未能等到这个时期出现,陈宫的人生就走到了终局。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征讨伐吕布。本场战役中,陈宫作为谋士颇为尽责,不断为吕布献计,如提议吕布出城迎战,自己领兵坚守全城等。然而,正如陈宫之前对吕布的判断一样,吕布作为一个主君颇为平庸,很多时候虽然暂时听取了陈宫的进言,但之后往往又犹豫不决,乃至最终贻误了战机。
另一方面,曹操采取荀攸的建议围困下邳,之后又引沂、泗之水灌城。吕布与曹操相比,实力和眼界均不可同日而语。最终,下邳城破,吕布、陈宫皆被生擒。[1]226-228
三、重性情轻死生
吕布对战失利,一度想要投降,但陈宫在白门楼上说出了这样的话:
“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1]227
这番话直接断绝了吕布降曹的可能,也坚决地表明了陈宫自己绝不会重投旧主的意志。
陈宫从被擒到被处死的经过,据《三国志》引《典略》记载如下:
“下邳败,军士执布及宫,太祖皆见之,与语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宮顾指布曰:‘但坐此人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当云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1]229
陈宫在临刑前的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三国时期一名寒门出身的谋士的节气与风骨。
当陈宫被生擒至曹操面前时,曹操似乎还没决定如何处置他,甚至从“与语平生”的行为来看,曹操对陈宫不无顾念旧情之心。考虑到曹操惜才爱才的性格,如果此时陈宫能够认错求饶,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何况陈宫一直心怀“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纵横之一时”的人生理想,陈宫为了这个理想,两度背叛,主动择君,可见他并非拘泥名教的惜名之辈,此时的举动自然也不是为了博得好名声。而陈宫被擒时距离首次作为谋士立功才过去六年,此时就戮,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令人惋惜。那么是什么阻碍了陈宫在临死之际向曹操乞活呢?关键点在于要弄清史家对陈宫性格的评语,即“刚直烈壮”一词的含义。“刚直”是说此人性格坚强正直。而“烈壮”一词,虽然可以解释为忠贞壮烈,但必须辨明,忠贞的对象是什么?很显然,对陈宫而言,值得用生命维护的并不是名望权势这样的外物,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主君,而是作为一个士人的内心的理想。“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9]2486在追逐现世的人生理想,与维护精神人格的纯洁性之间,陈宫毅然选择了后者。不仅如此,陈宫赴死前甚至未曾回头最后再看一眼曹操,显然对曹操未来可能取得的雄图霸业已无半分兴趣,也对这个曾被自己评价为“命世之才”的雄主没有任何兴趣了。这种只有在汉末至魏晋的大乱世才能生成的,重性情轻死生的慷慨气概,不仅令曹操落泪,也使千百年后的读者至此掩卷叹息。另外,陈宫在赴死之前,最后展露了一次身为谋士的智慧。当曹操先后用母亲、妻子与孩子威胁他时,陈宫明知道曹操有杀名士边让,并祸及边让妻儿的前科,却绝口不提此事,依然不卑不亢地用“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将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绝人之祀”来回复。其中既暗含了对曹操能力的肯定——只有曹操将来成为能够发号施令治理天下的君主,此刻才会谈及他施政纲领中的“仁孝”;又利用曹操希望获得好的名声及得到更多人支持的愿望,逼迫他不能将对边让做过的事重演于陈宫,可谓深得法家、纵横家之话术精髓,颇有战国策士之风采。
人生即将迎来终结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机智,陈宫至死仍展现出了三国时期寒门谋士令人心折的风范。
参考文献: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1.
[2]张寅潇.汉末中原豪族对地方政权控制的削弱——兖州之战吕布失利原因新探[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6).
[3]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赵旭.陈宫形象刍议[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7,(01).
[6]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7]杨懿,王舒彦.论汉末吕布[J].襄樊学院学报,2012,(1).
[8]張寅潇.汉末中原豪族对地方政权控制的削弱——兖州之战吕布失利原因新探[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6).
[9]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