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创新

2023-12-25 23:31:26党方圆
关键词: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政府

党方圆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市场自由和政府干预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矛盾,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普遍状况和现实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层面,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遵循政府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成功开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历史沿革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13页。至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政府市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改造旧市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掌握市场规律,不断调整、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和市场关系。

(一)1949—1956年:改造私有制的“自由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但与无产阶级政权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尚未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尽管以国营经济为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是私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在粮食、棉花、煤炭、食盐等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商品上,私营经济的市场影响力不容忽视。一方面,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私有制“自由市场”(2)本文的“自由市场”是指缺乏政府宏观调控并且以自由放任、自由经济为主的市场经济形态。能有效促进物资交流,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问题,对恢复和繁荣国民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商人、资本家和投机分子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利用其所占据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哄抬物价、垄断市场、扰乱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对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国营经济具有阻碍作用。1950年4月,毛泽东指出:“今后几个月内政府财经领导机关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调整公营企业与私营企业以及公私企业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方面,极力克服无政府状态。”(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2页。因此,鉴于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不能以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直接摧毁私有制“自由市场”,而是对不同性质的“自由市场”作出区分,分别采取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进行改造,使其接受政府的领导,以弥补计划市场的不足,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

改造私有制“自由市场”,归根到底是改造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本家、投机分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类型的资本家和投机分子对市场的负面影响程度,循序渐进地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首先,对非法投机、破坏金融市场、直接阻挠人民币流入市场的金融机构和证券机构,政府直接通过行政力量进行查处,保障人民币进行正常流通,从而解决了市场活动中商品交换的基本矛盾,也为开辟社会主义市场巩固了货币基础。其次,从事粮食、棉纱、煤炭等投机活动的资本家,利用投机资本囤积物资、哄抬物价,政府主要采取经济斗争手段来平抑物价,保障物质资料的供给。政府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其一,发挥国营经济的组织力、调控力和竞争力,将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资迅速调配到资本家活动的主要城市,使暴涨的物价快速下跌。其二,政府趁机征收税款,促使投机的资本家资金流转断裂,甚至破产,不仅打击了资产阶级投机行为,增进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信心,也初步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为国营经济掌握市场赢得了主动权。其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资产阶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宣传教育,促使他们转变经营方式或转变经营内容,同时加大惩治力度,对破坏市场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投机者进行适当惩处,以儆效尤。

(二)1956—1978年: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的支配作用

国营经济在同资产阶级“自由市场”的经济斗争中,初步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由于国营经济在市场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中表现出强大的掌控力和高效的组织性,因此,不断增强国营经济基础、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市场,就成为政府掌握市场、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现实需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原理,建设与无产阶级政权相适应的公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新生政权、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物资短缺,私营工商业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等问题,政府凭借国营经济力量掌握和控制市场,是改善和解决稀缺资源配置、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对之策。增强国营经济对市场的掌控力,不仅需要壮大国营经济力量,还需要不断削弱资产阶级的力量,减少和防止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对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的冲击。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革命力量的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和平建设中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为了防止十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消极怠工、停止生产、破坏生产工具的状况在我国重演,政府必须采取和平的方式逐步限制和消灭资产阶级的消极方面。即让资本主义工商业为国营经济所领导,为人民群众所监督,通过和平赎买、和平转变的方式,废除资产阶级的剥削根源——资本主义所有制,并将资本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国有经济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场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改组。刘少奇认为:“统一的社会主义的市场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商业现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75页。社会主义市场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计划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在计划市场中,商品的生产、流通与价格都是由国家计划来制定的;二是在国家和政府领导下的已经发生了质的蜕变的自由市场,其受国家计划的间接调节和影响,成为计划市场的补充。计划市场作为市场主体,其掌控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商品生产领域,凡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供不应求的商品,其主要部分由计划市场生产来保证供应、稳定市场,而小土产和个别日用品由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逐步生产。第二,在商品流通领域,计划市场的产品,根据国家计划来经营,例如:对日用工业品进行统购包销,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和计划供应。第三,在商品价格上,计划市场生产的工农业产品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价格买卖。这一时期允许一定范围自由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但是必须接受政府的领导与管理。

(三)1978—2013年:从“计划-市场”到“政府-市场”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利用到逐步肯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计划、政府、市场关系的不断调整与重构。1956年,毛泽东认为当时我国自由市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只要社会需要,就可以存在和发展,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5)《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然而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内,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忽视了立足社会需要这个基本点,反而给市场扣了资本主义的帽子,甚至将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纠正了认识上的偏差,并且在实践摸索中肯定了市场规律对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其一,从认识论层面阐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不带有制度属性,更不是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志,抛弃了对市场的错误认知和偏见,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思想层面扫清了障碍;其二,在实践探索中,从强调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到提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再到建立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市场所具有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调节供求关系等力量,对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必须从体制机制层面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页。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以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为导向,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中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和市场关系寻求新的科学定位,促使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不断融合。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28页。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65页。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页。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99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党的十八大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6页。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过程。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是否能够成功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在于市场运行机制能否有效配置社会资源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和哪些方面配置资源,特别是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长期以来在指导性或指令性计划下发展,实行政企分开、摆脱政府控制之后,是否能够与市场机制进行有效融合。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如何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特别是稀缺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生产和分配的有机统一,使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经济活力。

二、新时代党创新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以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转变政府职能为导向,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中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和市场关系寻求新的科学定位,促使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不断融合。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十八届三中全会不失时机地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象征着我国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迈入了新阶段,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作用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资源配置方式开始不断朝专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发展。党的二十大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层面,充分肯定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意义,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社会革命运动中,往往是新的生产关系在推翻落后生产力的同时,率先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然后新的国家政权将保障和推动经济基础的形成。不过归根到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当新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形成之后,上层建筑就必须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基础,而不是相反。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推翻了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旧的落后的腐朽的上层建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随后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无产阶级经济基础。此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无产阶级政权相统一,社会前进方向应当以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建设为导向,以强大的经济基础稳固国家上层建筑,而不是相反。这就解释了党的十四大之后为什么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原因就是之前的政治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与市场经济体制并非完全适应,也表明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也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创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处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和市场关系提供了理论遵循,也表明理论创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层面充分肯定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首次从理论层面指出,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作用范围和功能定位。首先,明确政府和市场关系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作用范围是资源配置领域,表明我们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不再是摸索中前行的方式,而是在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确定了前进方向后,才开始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处理二者关系从实践探索向理论创新的转变,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方式,肯定了当前这个时期市场调节机制对我国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的肯定,也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指明了基本导向,彰显出理论创新的先导性作用。

第二,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们总是处于既定的生产力状况之下,生产的有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同人民群众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要求将社会总产品和稀缺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国民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部门,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资源配置问题归根到底是在我国现有生产力水平状况下,采取合理的资源分配方式,从而变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分配关系,促进生产和分配、生产和流通相统一,使生产关系不断同生产力相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实践上证明了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政府主要功能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同时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配置资源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特别是稀缺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但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全部作用,同时也要同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治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资源配置合理性与高效性的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领域探寻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相统一的理论成果。

(二)观念创新:以人民为中心

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出场的,早期的商人资产阶级为了在国内外贸易中占据超然地位,同封建贵族勾结并输送财富,封建政权采取积极干预的方式为资产阶级在商业贸易和法律上提供保护。例如:鼓励出口,同时利用关税制度限制进口,从而使资产阶级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以立法形式为资产阶级掠夺农民土地提供特权;派遣军队为资产阶级开辟海外殖民地等。马克思认为,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以缩短过渡时间。(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61页。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生产方式迅速变革,以及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完成,使得上层建筑滞后于经济基础,导致政府干预已经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其发展,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摆脱政府的干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随后提出了“市场自由”,西方政府和市场关系实现了第一次由强政府干预向市场自由的过渡。此后,西方国家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问题上,呈现出“钟摆”式的发展趋势,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其典型特征,当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市场调节机制失衡,资产阶级政府便以强制手段调配资源;当市场复苏之后,市场机制又继续发挥作用进入下一次循环,看似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角色上不断互换,却始终跳不出“钟摆”这个循环。如果不从所有制层面进行变革,任何政策规定都只是隔靴搔痒,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资本逻辑的控制,这也是西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本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其中。面对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错位等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立场与变革政府和市场关系进行创造性结合,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寻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结合方式,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出发,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路。

(三)方法创新:通过党的领导统领政府和市场关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发展历程,自16世纪中期以来呈现规律性钟摆运动,即在强政府干预和放任市场自由两个极端之间来回交替,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根本原因,这一点前文已经作出了分析。除此之外,从主观层面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二者关系时,时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并持消极的态度,只有当资源配置失衡、失去控制,已经危害到资本家的利益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才会采取滞后性的措施去调整二者关系,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功能,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并且将党的领导贯穿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之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独特创新之处。

一方面,以党的领导为基础统摄政府和市场关系,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政府-市场”二元对立的状态,不仅解决了二者关系中必然出现此消彼长、周期性失衡的矛盾,实现了政府和市场从对立到双赢的转变,并且通过加强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领导,就首先在主体层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态度进行了摒弃,从而不断保持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促进了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主动权的掌握,也决定了党能够根据人民群众需要和经济运行状况及时地调整、变革政府和市场关系,从而有效防止社会生产过程中无政府状态和市场失灵状况的出现。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党对整个国家的领导为前提的,因此,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必然在党的领导下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发挥重要的作用(13)邱海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理论学刊》2015年第9期。,这个前提基础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决定了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构建长效机制,进而从制度层面实现社会资源的科学有效合理分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话语创新: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决定和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和价值取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话语体系是建立在“资本中心论”基础之上的,反映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都是为了解决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解释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保障资本家在社会生产中的绝对优势,每次调整和变革二者关系在话语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新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名词的诞生,而每次话语创新的本质,则是为了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主流经济学兴衰更迭的进程能够反映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演变过程。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实践进程中,逐步构建和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话语体系。首先,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话语体系在根本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话语基础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一点在标识性概念上同资本话语体系作了区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标准市场体系”“资本市场功能”等标识性话语范畴,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西方政府与市场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有重商主义、经济人、资本利润、滞涨、有效需求等,都是以资本为核心的。我国政府与市场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有公有制、宏观调控、国家计划、党的领导等,都是与社会主义相契合的。除此之外,在不同时期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凝练特殊话语,有不同类型市场的概念:初中高三级市场、城乡市场、工业品市场与土产市场、粮食市场等;有资源配置方式上的概念:统购统销、计划调配、指令性计划;有经济发展模式上的概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在话语体系运行方式上,我国政府与市场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因此,始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经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升华,最终必然回到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新话语必然以问题为导向,在经济现象中诞生,之后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最后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大众话语,而资本主义政府与市场的话语从来都是在资本家或者为资本家服务的资产阶级学者手里。

三、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历史经验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的政治前提,也是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推进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话语创新的关键。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革历程看,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的关键结合点,只有坚持不断发挥党的领导关键核心作用,才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键结合。首先,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仅能有效厘清政府功能与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还可以集中智慧、凝聚共识,为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政府和市场机制提供强大合力。其次,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领导,这在思想上和立场上规定了正确方向,确保了政府和市场关系变革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中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最后,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标志性变革节点和创新性理论成果,必须通过党的决议文献实现理论升华,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在实践中完成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根本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关系调整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能否发挥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

立场是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持有的根本态度和价值判断,即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为哪个阶级说话、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页。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新的问题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涌现,面对这些新矛盾,任何政党、集团和个人很难迅速找到系统性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必然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盲目地、毫无目的地探索,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才能从诸多表象中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决定性因素是立场,正确的立场是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才能保持探索方向的正确性,如果从错误的立场出发,必然会走上歪路邪路,陷入问题的漩涡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之所以能够成功,没有掉入西方“钟摆”循环的现象,为处理二者关系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根本原因就是选择了正确的前行道路和方向,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那么如何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从中国共产党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进程来看,就是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将“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在实践中结合起来,即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如何配置资源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导向。除此之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必须从整体性上把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性,坚持辩证法和两点论,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发挥市场经济的优点,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点,才能破解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道政治经济学的难题。

(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评判标准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社会生产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尽管资源配置问题属于分配领域内的问题,但是对于分配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式,必须回到生产领域,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是否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是评判政府和市场关系方向正确性与否的标准,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即通过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来变革分配关系,使生产关系不断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发展变化中相互促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贯穿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政治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结合,顺利消灭和改造了破坏生产力的旧市场,面对生产力低下和物资奇缺的状况,政府发挥强大的宏观调控功能进行物资调配、平抑物价,保障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一化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党的领导下得到初步形成和改组,计划市场和自由市场共同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实现了生产力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根本性飞跃。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从计划配置资源向市场配置资源的逐步发展,解放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同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确定了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特色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材料和制度基础,标志着我国开始从系统性整体性层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动态性”平衡中不断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

(四)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同市场机制改革并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政务院设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统筹财政部、贸易部、食品工业部、燃料工业部、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为国家从整体上管理调配物资、控制市场物价提供了行政保障,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迅速好转。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完成之后,国务院成立并增设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等部门,使国家政治机构更能契合计划经济体制并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治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党在决定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调整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行政机关和部门,促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体制机制层面同时推进国家政治机构改革和市场机制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从制度层面完善中国特色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认为,改革过程中各项事务需要通过主体性的人来完成,因而要让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依赖。(15)《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82页。一方面,将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升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革除弊端,也是明确经济运行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倘若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便难于贯彻(1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30页。,这也表明以经济体制改革来调整我国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从制度层面为改革成果提供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18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32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10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9:35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