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晓红
供图视觉中国
反映河西走廊瑰丽之景的唐诗,多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来描述。
河西走廊的气候冬冷夏热,冬长夏短,干燥少雨,这在描写瑰奇自然环境的诗中多有表现。岑参的《河西春暮忆秦中》写道:“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意思是:“渭北的春天已经快要结束了,可是身处河西的那人还未归来。我想那遥远的河西草苗才刚刚出土吧,你住的旅社定有梨花纷纷落下。在无数分别的日子里,我不知有多少次梦到你归来。只是你离开得越久,书信也越来越少了。我很思念你啊,虽然已是春意盎然的三月半了,我想你在寒冷的凉州依然穿着厚厚的越冬之衣吧。”
河西走廊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很多地方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说:“我一个人去边疆,出使地在西北居延边塞。我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飘出汉地的关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人的天地。远远望去,烽火台上燃起的孤烟从广阔的沙漠上扶摇直上,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落日的残红。遗憾的是,我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告诉我,都护在边防前线呢。”唐诗里,河西走廊呈现给世人最多的还是它的苍茫与寂寥。
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说:“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就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描写瑰奇的社会环境的诗歌,多是写河西的富庶与民族融合。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意思是说:“弯弯的新月挂在高高的城头,城头的月儿照着古老的凉州。凉州七里内住着近十万户人家,边地的胡人多半还会弹奏琵琶。琵琶一曲撩拨心弦,声声令人肝肠寸断。风声萧萧啊,更觉长夜漫漫。河西幕府中有许多我的老朋友,和好友分别已有三五个春秋。花门楼前已见枯黄的秋草,岁月蹉跎,岂能眼看着在贫贱中老去。一生能有几次开怀大笑呢?执杯相逢,应该不醉不归才对啊。
唐诗里所反映的河西走廊的奇特之人,多是官吏、武将,但也有不少平民百姓。
如王维的《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意思是说,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暮云下旷远的沙漠可以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护羌校尉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戴着珠络头的战马,朝廷要赐给这位英勇如汉朝霍嫖姚的得胜将军。霍嫖姚就是霍去病,这里借指崔希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代的文人如唐朝文人那样慷慨激昂、洒脱豪迈。他们毅然决然地走上神秘而艰险的河西走廊,耳边回荡着“行到安西更向西”的誓言,脚步铿锵、心志决绝。
还有岑参的《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尽管酒宴上有全牛野驼、交河美酒,钟鼓齐鸣、琴瑟笙箫,依然难掩太守与前线将士们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再如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青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写的是公元751年作者随节度使高仙芝到达凉州时在街上遇到酒翁之事,作品描述了凉州的早春景物和古稀老人悠然的生活状态。
美酒与骏马,是描绘河西走廊的唐诗中出现最多的珍奇之物。
河西走廊平均海拔为1500米左右,太阳辐射较强,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空气干燥,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种植。如今,酿酒葡萄的种植已经发展为河西走廊农业产业的重要项目。葡萄是张骞“凿空”西域时引入中国的。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作品被推上了盛唐诗坛的高峰,诗里充满着舍身为国、从容赴死的英雄气概,更有珍爱生命、超脱豪迈的感慨。
唐人爱马,诗人亦有深切的咏马情结。杜甫有一首诗歌为《天育骠骑歌》,其中就有“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的诗句。那些被汉武帝命名为“龙种马”,并且专门建立山丹军马场来繁衍、驯育的河西马到底是怎样的?非“诗仙”李白的描写不能淋漓尽致。李白的《天马歌》写道:“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恍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朱……”这是一篇跌宕起伏的长诗,作者以天马自况,极尽渲染之能事,描绘了河西千里马辉煌的过往与现实,声声含情,字字珠玑。
唐诗中对河西走廊雄奇之美的抒写,多伴随着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去国怀乡的愁绪。最耳熟能详的莫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压轴之作”,使我们明白了为何在西风猎猎的河西走廊上,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会回响千年之久。还有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里集中展现了河西走廊广阔地域上的长云雪山、孤城关隘、大漠风尘、辕门军营等风情长卷,描写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戍边画卷,抒发了将士们卷风挟尘、磨穿金甲、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高昂斗志,把西北边塞和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呈现在世人面前。
对奔赴河西的唐人而言,去国怀乡、思念亲人的愁绪该如何消解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尽抒缠绵挽留之情,但更是祝福关切之语。还有岑参的《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和王昌龄《闺怨》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一样,戴叔伦的《闺怨》写道:“看花无语泪如倾,多少春风怨别情。不识玉门关外路,梦中昨夜到边城。”作品借哀婉纯真的女子之口,写战争带给无数痴情男女的分离与相思之苦。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甘州当江南。”广袤无垠的河西走廊既有天苍苍、野茫茫的豪放,也有杨柳依依的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