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学后,我发现身边有不少“利己主义者”:大扫除时跑去图书馆,不参与集体劳动,吃饭时在食堂插队打饭,遇见同学分享好吃好玩的东西,一定会上前要走一份,老师让TA 干活就很积极,同学喊TA 帮忙却不予回应,对需要耽误学习时间的演出排练,不是推就是躲……我自认为是个耿直的人,遇到这样“奇葩”的同学,实在不知该如何相处。
更糟糕的是,我发现这些人做了损人利己的事,并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甚至不少人学习成绩还很不错。我回家找父母倾诉,父母说,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有不少呢,但他们也给不出很好的建议。为什么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寻常?难道长大的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以后会不会变成自私自利的人?
“忍”字头上一把刀
米 乐: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极端案例!仗着自己成绩不错,嘲讽其他同学,参加集体活动时爱抢功劳,报复心强又易燃易炸。对这种人没啥办法,只能忍着,尽量与其保持距离。我的生活环境比较单纯,看到不公平现象容易激动,我常提醒自己要冷静。
“受害者联盟”
芮 晔:这种人不是普通的调皮捣蛋,而是在暗地里搞鬼,班上好多人深受其害。我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吐槽,你一句我一句,大家把委屈说出来就好多了。
我不羡慕这种人
王依依:“利己主义者”表面占了便宜,其实他们的行为被大部分同学看不起。我不羡慕这种眼前的利益,宁可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哪天不幸遇上这种人,我就安慰自己,这种人总有一天会栽跟斗。更何况我也会变强大,说不定未来我就是制裁他们的那个人。
有些担忧又无能为力
绿 妖:没办法,在学校“唯分数论英雄”,进了社会又唯利是图,“利己主义者”只会越来越多。这些人牟取利益,踩着别人往上爬,却又很聪明地避开“雷区”。即使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往后出了校园,就更没人主持公道了。
张月燕(心理老师):
深刻感受到了大家对“利己主义者”的愤怒,以及对这种现象的困惑与忧虑。世界日新月异,人口流动加速,个体某个优越的短时印象比持久品质更引人注目,导致一些人忙着攫取利益而不顾个人口碑。但也别慌,天底下没有占尽便宜却不必付出代价的好事。一个人自私久了,人格特质就会沾染上不太健康的自恋。这种自恋会促生一种不合理的权力感,他期待被优待,要求别人无条件地顺从自己。在这种夸大的自我感觉下,人确实更敢冒险攫取,因此他在有些情况下是能成功的,但在更多时候不可能如愿:排队怎么会永远让一个人插队?如果一个人占不到便宜就受挫,他们的羞耻感和愤怒感就无处不在,故利己者常会产生自恋性暴怒。另外,利己者会习惯将他人资源化、工具化。他们对待人际关系,要么剥削其中的实用价值,要么讨好潜在的机会。前者必然导致关系破裂,后者必然引来反噬——他们自身也不得不成为所谓的资源和工具。当一个人无法把自己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那生活于他而言就是苦役了。你不会想成为这样的人。勇敢直接地说“不”,你会发现,他们比表现出来的要虚弱得多。
首先,从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不论他是因何种原因选择了这样的立场,都需要接受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就是他身边的人及整个社会都不会友善地对待他。即便你父母告诉你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也不意味着这是理所当然的。
透过“利己主义”这个词,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讨道德感和价值多元的问题。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思考“对与错”的问题,你会发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会有本能的甚至是基于身体感受的道德判断。比如当你看见利己主义者时,可能会感到不适和愤慨,你的身体会产生一种想要去制止和谴责的冲动。
人的道德感的确有感性的部分,这可以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但如果全凭一时的直觉感知来判断的话,天下的对错就会变得单一。道德感的理性部分,是暂缓对不同行为的道德批判,而去分析和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道德逻辑。如果你尝试这么做了,就会发现从当事人的立场和道德出发,许多行为也有其合理性。
举个你熟悉的例子。运动会举办班级接力赛跑,你一定会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助威,而把别的班级视为需要打败的对手;在进行个人比赛的时候,如果有两个选手和你同班,这时候你选择为谁加油就不再由班级归属决定,更可能取决于你和选手的个人关系;而当你观看校际比赛时,曾经在校内运动会上对立的班级又成为团结一致的盟友。这些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你敌友不分吗?你会因此感到自相矛盾吗?我猜并不会,你反而会觉得这样的转变理所当然。
如果你能听懂上面的例子,那么对利己主义者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对很多人来说,道德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关系远近。人和自我的关系最近,所以他首要照顾自己,然后优先照顾家人。除此之外,朋友、同学等关系相对较远,他会在力所能及之际顾及。在对错判断上,这个人就会以亲近程度为准则,如洋葱般一圈一圈向外延伸关系。如果这个人只把自己和少数几个家人视为自己人,与其他人对立,那么他在行为上就会显得利己。
你要是看过末日生存类电影,就不会对这种判断方式感到陌生。在人人自危的末日里,我们当然会优先照顾自己和身边的家人。在需要做生死抉择的危急时刻,许多人也会牺牲陌生人来换取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这样的利己是错的吗?恐怕不好说,我只能说这是一种由情境和个人选择共同决定的结果。
反观当下,身处和平安全的生活环境,我们虽然不需要担心性命安全,但许多时候确实需要考虑如何分配有限的时间精力。就像在运动会上选择要为谁加油助威一样,每个人也需要选择把哪些人视为自己人。
与绝对利己相对的,则是基于人文关怀的选择,就好比把所有班级、所有学校,乃至所有人都视为自己人。因为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每个个体都只顾自己,那么人与人的合作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尤其是在高度互联的现代社会里,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无私和利他行为的本质是相信自己的付出会让集体和社会变得更好一些,所以我们才要宣扬助人为乐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但是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当利他行为和自我照顾产生矛盾时该怎么办?比如一个人每个月挣一万块钱,他应该留多少钱给自己和家人,捐多少钱给慈善机构或者穷人?“绝对利己”的人会拒绝任何付出,这样的人能够很好地保全自身利益,不过他的行为也会被其他人反感,大家会谴责他是一个不在乎集体利益的人。但“绝对利他”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你虽然帮助了别人,却没有顾及自己和家人。
所以最终来看,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情境的问题。你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利他,在多大程度上为己?每个人都会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性格和观念不同,把所有人放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道德光谱,这就是价值多元的体现。如果你希望自己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那么接受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尊重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