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代党员》全媒体记者 龙宣辰 陈骅
夜色下的莺花巷合作村
傍晚,循着小红书App上博主的指引,我们从江北区五里店街道建新东路一个毫不起眼的缺口,沿山势随莺花巷山城步道而下,去“村落”参加走秀课。
“挺胸抬头,1、2、3,走。”昏黄的灯光,摇曳的裙摆,晚上7点多,伴随鼓点,莺花巷合作村国际青年社区内10余位白日在写字楼奋斗的青年,将关注力回归自己的爱好,在这里“暴食”一碗热情洋溢的精神“夜宵”。
夜校的受捧令人意外,可让我们真正感到惊喜的,是这个夜校诞生于一个城市更新项目之中。
“合作村过去是原长安机器制造厂内的职工生活区。这里的青砖、房梁,见证过新中国第一辆吉普车的下线。”青年社区运营负责人吴楚鹏说,在合作村,这样的地方随处可见:咖啡馆、酒吧、剧场,就是老长安人生活过的宿舍、澡堂、招待所……
新与旧在此碰撞,城市更新在合作村被赋予新的可能。
记者在过往的采访工作中,接触过许多城市更新项目,它们或改善居住环境,或将老街区改为景区、园区,但合作村这个项目,却笼罩着几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保留工业遗迹让新旧共存,商家与居民共生共享甚至共建。
2021 年,五里店街道启动莺花巷一期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工程。随后,重庆邻居的窗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进驻运营。
公司负责人王朝第一次来到合作村时,基础设施正在进行改造,目之所及仍是一片破败:砖块零落,墙壁倒塌,杂草及腰;几栋仍有人居住的房屋摇摇欲坠,生活污水从门前流过。
但那高耸入云的黄葛树,肃穆而立的三层红砖楼,让身为“长安子弟”的王朝瞬间想起了小时候。一个转身,便是儿时在厂区家属院里呼朋唤友,滚着铁环呼啸而过的天真肆意。
合作村默默无声地存在于江北融景城与江北观音桥片区的繁华之间。如果按照传统老旧小区改造的经验,自然要将记录着生活的旧砖房与街道推平,改为现代化的商场与住宅,融入周边成熟的街区。
可无论是五里店街道还是王朝,都想留住重庆工业史上辉煌的“老长安”。
合作村国际青年社区运营项目就此成立,他们决定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和街区功能,结合当下青年人的兴趣爱好为园区引进时髦小店、举办新奇夜市,在改善老旧社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带动精神娱乐消费。
许多人认可他们的设想,可要加入这场城市旧改“实验”的条件和成本,让不少人退却、观望,但也因此吸引到更多与合作村合拍的青年人。
“运营初期遇到了不少问题。”2022 年,拥有阿里政企项目顾问、十八梯旧改项目运营经验的“90后”吴楚鹏和同样经验丰富的“85 后”邓世尧,加入团队,成为青年社区项目主要运营者。短短一年时间,他们拜访了几乎所有合作村居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解决了诸多纠纷,将运营范围扩展为最初的两倍。
吴楚鹏还是每一户入驻商家的“审核者”。他曾为一栋老楼拒绝了10 多个投资方案,“商家要有实力改造老楼,且业态不能影响居民生活,还要满足周边需求”。
阿布来合作村前,想和好友开一家家居店兼手工工作室,结果被驳回“不适合”。
但她确实喜欢合作村,为了入驻村里的17 号楼,几度更换运营方向,最后开了一家名为“慵庭”的融合菜艺术餐厅,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解构艺设计”的主理人江鉴恒曾在法国留学工作10年,回重庆后为找一个兼顾空间展示和建筑空间设计的工作室,去过高档的办公楼、充满艺术氛围的文创产业园,“但都不如合作村”。
村里充满历史的建筑,居住了半辈子的老居民,在黄葛树下贪睡的猫与游客,都是他的灵感缪斯。
来到合作村的青年人,各有各的理想,但他们对合作村的热爱,却无比统一。相比“商家”,他们更愿意以“新村民”自称。
如今博得诸多关注的“五里·合作村夜校”,其实就诞生于一场“合作村新村民大会”。原本团队只计划结合“打造合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开设4门课程,不料“新村民”们自发地讨论:有人想学调酒吗?我能当老师;有人能教摄影课吗?太需要了。
表演课、摇摆舞、反PUA 心理课等20 多门新潮的课程就此塞满了课表,而课程地点大都是“新村民”们无偿提供。
现在,“五里·合作村夜校”在五里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合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共同打造下,已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引来越来越多的学员,成为这场让理想落地的城市更新实验的最新成果。
在这个生存于城市发展夹缝中的“村落”,“新村民”们用专业与理想,修复合作村的建筑,充实着建筑之内的人文精神,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的加入。
但这里不只有年轻人。
老居民给吴楚鹏带来自己收藏的合作村史料,在横跨80多年的卫星遥感图上,写满了合作村的前世今生。
80多岁的汤婆婆每天都要去和“新村民”们聊聊天,“指点”各家经营情况,她欣喜地告诉我们,这个她生活了大半生的地方,终于再次充满了人气儿。
偶入“花巷”深处,沉醉不知归路。莺花巷里合作村,这个曾经的重庆工业中心,终于在蛰伏数十年后,从一群年轻人的手中带着新生代的年轻色彩和千年不绝的烟火气,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