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马云
埇桥区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全区耕地面积263.1 万亩,常年种植小麦面积240 余万亩。2023 年夏收,全区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平均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较往年降低约1 个百分点,按平均每亩少损耗8 斤计,全区可挽回粮食1920万斤。
埇桥区站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节粮减损的战略高度,立足“抢”字,突出“快”字,推进小麦机械化收获环节提质减损行动。
一是抓宣传动员强化减损意识。通过标语、横幅、研讨会、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的宣传贯彻,引导农户和机手选择适宜的机具、收割时间、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落实机械作业操作规程和农艺措施要求,提高机手操作技能和减损意识。
二是抓培训检修提升作业质量。邀请专家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进行机收减损业务技能提升;抽调农机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举办培训班,开展小麦机收提质减损、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发挥好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动员和指导农民对作业机械进行检修和调试,保障机具以良好状态投入作业。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 期,培训各类人员3200 人次,组织检修调试联合收割机6000 余台套。
三是抓现场演示突出示范带动。埇桥区组织机艺融合现场会,把小麦机收减损当作重头戏,组织召开机艺融合现场会,加强节粮减损技术路线培训与演示。成功举办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安徽分赛区埇桥赛区选拔赛,为机收减损提供良好示范。
1.小麦收获期选择迟后。小麦的成熟期,一般可分为乳熟、蜡熟和完熟(也称黄熟)三个时期。有的农户考虑收获后晾晒难问题,选择完熟后期收获,这时因小麦植株失水过度而发脆,收割时拨禾轮打击穗头导致落粒掉穗现象增多,损失率增加。
2.联合收割机手操作不当。在实际收割小麦过程中,有不少机手考虑机收效率和效益因素,把收割机脱粒滚筒换成钉齿滚筒,这样以来机收效率高,不易堵塞,但脱离损失增大。在收割小麦时边割边转弯,因分禾器、行走轮或履带压倒未割麦子,造成漏割损失。
3.联合收割机调整不当。一是割台系统损失。拨禾轮转速过高、位置不对,打击穗头;割刀割下的麦穗头未进入搅龙而掉在田间;割刀间隙大或动刀、定刀磨损或损坏,产生割不下来麦穗的现象;割刀重合度调整不正确或损坏,产生漏割现象。
二是脱粒系统损失。一种为脱不净损失:活动凹板间隙过大或左右间隙不一致、滚筒转速偏低、喂入量偏大,作物潮湿、纹杆磨损等原因;一种为夹带损失:主离合器皮带或脱谷带未张紧、发动机转速不够使滚筒转速达不到要求、喂入量偏大或作物潮湿、凹板“死区”堵塞使分离面积减小等原因。
三是清选系统损失。谷物过干使籽粒随麦糠抖入田间、风量偏大使籽粒随麦糠一同吹出、脱粒滚筒转速过高使籽粒和颖糠压住了筛面、作物潮湿或筛子开度偏小使籽粒在糠中吹不散等。
1.科学选择收获时间。建议选择蜡熟期后期或完熟期前期收割小麦,此时小麦品质和质量最好,含水率基本低于20%。收获过早易造成夹带损失,过晚则会加大落粒损失。
2.规范机手操作规程。农业农机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指导机手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作业路线、作业速度、作业幅宽和留茬高度。同时,对机手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机手操作水平。
3.加快淘汰老旧收割机。老旧收割机由于锈蚀、磨损等原因达不到最佳技术状态,加上技术陈旧落后,机收损失大。应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户加大先进适用收割机的推广,保障高标准农机具供给。目前,纵轴流滚筒收割机脱粒效果好,损失小。
4.保持收割机良好技术状态。作业前,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条件的不同,维护保养调整好收割机,重点调整割台、脱粒、清选等部件,使联合收割机保持良好技术状态,提高作业质量,减少机收损失。
5.推进机收减损智能化。在机收减损工作中,需要借助互联网发挥农机信息化、智能化优势,推广使用智能化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实现精准收割,降低拐弯处小麦损伤率。
6.提高机收减损组织效率。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流动课堂等形式,提高农机手操作技能和作业能力;通过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点等途径,为联合收割机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作业效率;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倡导农业生产托管式服务,为机收减损创造组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