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职师范教育课堂改革研究

2023-12-23 08:19:08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师生

徐 红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新发展阶段,高职师范教育课堂改革需要教师有高度的教育原则:立德树人,德技高度融合;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为师范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生境界的宏大工程,所以,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要立德树人,培养拥有大德、大智、大爱的未来教师,更需面向实践。基于此,高职师范专业教师必须明晰高职师范教育的目标指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焕发师生的教师精神,展现师生的职业风采,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源源不断地生成正能量,为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形成及提升提供源头活水,从而达到新发展阶段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德技高度融合的目标。

一、明晰高职师范教育的目标指向

高职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职业。现代教育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灵动的教育智慧,高超的教学能力,因此,师范教育要奔着这一目标稳健前行。

(一)厚植教育情怀,焕发教师精神

教育情怀是一种对教育的信念、对职业的意愿,其基石来源于专业自信[1]。那么,如何做到厚植教育情怀,焕发教师精神呢?首先,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在自己所教学科中不断渗透教师情怀、教师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开发智慧,超越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不断成长。教师心中的爱源源流淌,形成爱祖国、爱教育、爱学生的大爱情怀;在人生旅程中,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生命大德闪耀钻石般的光彩,展现大德风范;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面对,多方寻找解决方案,得心应手,绽放大智风采。其次,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增强学生教师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采用情境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在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注重身心投入,体会为人师的快乐,注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激励自己、磨炼意志,唤醒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内在的教育自觉,感受教育事业的美好,焕发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二)培养教学能力,启迪教育智慧

高职教师需明确:高职师范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转变到“以学定教”“以教助学”“以教引学”的教学方式上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情况,“以生为本”,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每节课都给学生上台试讲的机会,使学生在试讲中不断积累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智慧,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新培养模式,培养融合型人才

教育倡导多学科融合,支持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科融合背景下,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注重高职师范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可实现跨专业就业。要实现跨专业就业,高职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不断积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出的各学段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毕业后可以实现跨专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系课程建设中,构建分层式共享互补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教学空间,开展学科融合的协同探究。比如,在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上,以绘本为突破口,协同探究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在讲授数学课时,教师探讨创造性使用数学绘本,深挖拓展教材的儿童化实施路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善于运用数学绘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突破课堂时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及其变化规律,培养用数学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语言描绘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语文课融进科学知识,与科学课相融合。语文教师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例如学习古诗词、小古文、成语的形成,以及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并把《当古诗词遇到科学》《当小古文遇到科学》 《当成语遇到科学》这些书推荐给各学习小组阅读,还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改编为科学故事。由此,在阅读中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发现、积累与创新,在创编中学习作者的科学精神。

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培养融合型人才,又能够使师范学生拥有教育情怀、教师精神、教育智慧,成为多学科融合型教师,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多维整体发展。

二、高职师范课堂改革的实践路径

在高职师范课堂改革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这三方面要进行整体推进。所以,高职师范课堂教学改革,要对接小学和幼儿园最新教育、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职业精神为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运用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深厚的教育情怀、崇高的教师精神、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随着“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许多国家在学校教育领域上掀起了“学习共同体”改革的热潮。课堂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还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重要平台,更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2]。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高职师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智慧选择,并由此创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课堂。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生态课堂强调的是要把课堂作为一个师生互动、生命共进、和谐平衡的“生态系统”,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3]。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组建合作小组,共享学习资源,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了解,增进生生、师生之间的感情,同学之间随时随地交流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检验、调整、修改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通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高职师范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习得教育技能、提高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精神效益。

安排给学生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既要适合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又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学生对于学习任务既愿意做,完成任务后又有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习共同体”理论重视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与新课改理念相契合[4]。在高职师范课堂改革中,构建精干的师生团队,优化学习共同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尝试教学和上课,以此焕发课堂活力,使师范生在“学者”与“教者”双重叠加身份的互通和转化中培养核心素养,不断强化教师身份的认同。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规范教学设计。在备课时着力设计好学生的“学”与“习”的活动,既安排好所学的学科知识与入职后所教的学科知识有效衔接,又要对课程实践活动内容与方式进行科学而合情合理的设计。课前,学生学习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选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讲课。其次,教学团队深入探讨适合所教学段(幼儿园小中大班、小学低中高年级) 教与学的方法,在学生小组学习中切磋,并与教师进一步讨论交流。在师生讨论互动中,更加明确各学段的年龄心理等各方面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层次,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自由转换。再次,重视教学反思后的复盘——做视频课。每位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以及小组的建议进行反思体悟,对讲过的课精心打磨,做成讲课视频,以此积累教育经验,开启教育智慧。

“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动学习模式。因为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身份是学生的学伴,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随时随地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学生在自信、民主、互助的环境下与老师、同学切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以听为主,采纳的是“跟学”的被动学习模式。许多研究成果表明,以听为主的被动学习效果不佳。在英格兰诺维奇大学进行的一次精心设计的测试证明:采用“跟学”的被动学习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课程结束后,学生甚至没学到基本的常识。不仅如此,这种方式不能促进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不能培养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发展[5]。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老师分享,并深入探讨“教什么”“怎么教”,然后运用到试讲中。这样,高职师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二)创建高职师范新型课堂文化

新型课堂文化应该是一种动态练习、整体有序的文化,其生成的过程是师生改变观念、主动参与,在自由的共同体生活中合作探究,培养民主开放的人的过程[6]。创建新型的课堂文化,打破传统课堂文化,在和谐、民主、以人为本等方面寻找新路径,以促进高职师范课堂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

高职师范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育教师精神,也是师生思想沟通交流,情感交融共鸣的过程。创设生动、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高职师范课堂改革中,创建新型课堂文化,即创建合作的教学文化,对课堂高效运转起着支撑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扮演教学主体的角色,通过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通过相互转换身份促进教和学的共同进步。教师不只是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的同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高效合作,是高职师范课堂改革的关键环节。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试讲,教师点评、激励学生,学生在“教”的过程中形成与同学、老师立体化的多边互动关系。在互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7]。对于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统一设计调查问卷,每月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系里统计分数,公布成绩,选出模范的教练式教师和伙伴式教师,树立榜样,督促教师们转换角色:时而是教练式教师,时而是伙伴式教师。

细化小组合作,强化合作学习,促进新型课堂文化的发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所学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8]。各学科都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划分小组标准不同,有根据寝室划分的,有根据兴趣爱好划分的,还有根据地域划分的,以此有效实现异质分组。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小组形象、做好角色分工与互换、定期重组小组、明确学生学习的具体任务、逐步提升学生合作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合理设置、构建学生“立交桥”式的交往渠道、激励同伴互助、引导小组营造互促共进的学习氛围、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后,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奖励方式,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这种新型的课堂文化促进学生学起来,教起来,并且给每一位高职师范学生创造“出彩人生”的机会。显然,这需要教育者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大爱之心,具高尚之品[9]。师范生在教的过程中,体会到幼儿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幼儿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增强幼儿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力。

(三)开展“比”“赛”促成长活动

安排“比”“赛”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比”是学生自己比,“赛”是同学之间的竞赛。

每位学生跟过往的自己比,感受到自己在一点点地进步,有收获,有喜悦,愿意研究讲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将自己的讲课小视频,每月进行对比,包括内容安排、方法选用、问题设计、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写一篇颁奖词,奖给进步的自己。学生不断与自己比,通过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能够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广泛开展师范学生教学能力竞赛,反向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并将竞赛场景在系里的平台上展播,展现优秀师范生的风采,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使观看的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生教学竞赛和学生单项教学技能大赛,营造从事教师职业的浓厚氛围,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师范生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师范学生在“比”“赛”促成长活动中,由“让我学”“让我听”,为“我要学”“我能教”“我乐教”。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在探索中找乐趣,不断提升从教职业能力,进而形成从教职业信仰。

(四)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在高职师范教育课堂改革中,要“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因为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各自优势,协同育人,立德树人,促进高职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积极主导开设家庭教育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增强实效性。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线上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利用线上家长会、线上家访、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密切家校沟通。让广大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引导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支持孩子在寒暑假参与家庭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

其次,传承优良家风、民风,融入班风、校风建设中。家风、班风、校风和民风属于教育生态中的规范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的价值内涵[10]。家风建设之“根”植于个人,注重言传身教。优良民风能够养育人具有正气、奉献、开放、包容、超越等美好品质。优良家风、民风融入班风、校风建设中,使优良家风、民风成为班风、校风的亮点。家长或学生把家中、家乡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情景通过摄影、短视频,发到学生所在学校的家庭教育网上,交流“和谐一家人”的经验,分享“美丽家乡”的审美体验,协同学校育人。学校开展“讲好家风故事”“讲好家乡故事”主题教育,助力学生精神成长。因此,在高职师范教育课堂改革中,需要强化优良家风、民风的引领和托起作用,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再次,政府全面统筹,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基地共建、场馆共享、资源共育等途径,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类资源吸纳到学校教育之中,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空间,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从人力、资金和资源等多方面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形成健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综上所述,新发展阶段高职师范课堂改革,需要教师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厚植“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焕发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培养“为学而教”的教学能力,启迪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激发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多学科融合型人才。通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创建新型的课堂文化,开展“比”“赛”促成长活动,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高职师范课堂改革,提升高职师范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师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麻辣师生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