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渊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计量中心)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工业生产、农业发展乃至于第三产业进步, 都开始迈进现代化新阶段, 电力资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传统电力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导致了一系列电力经济管理问题,只有对利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解决电力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进行细致分析, 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我国电力经济管理质量、优化电力系统运行效果。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加强电力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研究, 是所有工作的基础与根本[1]。首先, 要了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概念和范围。电力需求侧管理指的是结合电力系统客户需求而成型的管理模式, 其重点在于将客户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根本, 对于提升客户满意度、优化电力市场发展模式有一定积极作用。目前, 结合电力市场实际情况、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 并借助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日常电力管理, 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相关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主要需要从加强示范案例处理、综合进行行政经济管理等方面入手,确保客户能够根据相关要求使用电力资源, 避免电力资源浪费、提升电力资源应用效率, 在确保电力供应稳定性的基础上,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更多人了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必要性, 也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助于真正实现节能降耗、加强节约型建设的工作目标[2]。第二, 应了解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作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是保证社会电力资源供应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发电企业的成本、发电对环境的破坏等都将会大幅度降低, 在经济管理取得成效以后, 其还能更进一步进行节能技术研究、资源规划研究等, 这对于提升我国电力系统运行效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能够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到节约用电的必要性, 从而降低其用电费用, 过去存在的电力资源浪费问题将会得到妥善解决, 这对于用电大户而言, 无疑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另外,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后, 发电企业所需要面临的用电高峰期压力也将会得到有效降低, 供电网络的供电效率将会得到提升[3]。总体来说,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合理应用,对发电企业、供电系统和电力用户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 对利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解决电力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是确保电力企业长远发展、优化经济管理效果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 电力企业方面应加强覆工作人员的整体培训力度, 认识到培训活动的重要性,将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情况等传达给他们, 使之能够树立正确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意识。第一, 要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提升工作人员人员对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深度,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结合网络平台提升信息传输效率, 确保培训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第二, 电力企业方面应加强评价机制建设, 为提升工作人员学习积极性、优化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工作人员拥有不断提升自我、全面投身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热情。第三, 要从源头入手, 加强工作人员招聘管理工作, 提升招聘门槛,选聘具有电力经济管理相关经验、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工作人员, 从而达到提升管理队伍总体素质的效果。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是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质量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要尽快建成基金库, 通过建立电价优惠模式等方法, 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性[4]。②要降低电力企业管理费用, 通过落实无纸化办公模式, 降低办公用品采购成本。③根据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实际需求, 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确保电力企业每个部门都能以公平、公正、认真负责为工作基本原则, 使激励基金得到最大化利用, 鼓励更多工作人员参与到电力需求侧管理中去, 为提升电力企业经济价值做出努力。
利用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解决电力经济管理问题,是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开始践行的工作模式, 为了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效果, 必须要从优化电力建设、增强电力供应入手。具体来说, 就是要加强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以更加完善成熟的基础设施和更加先进具有利用价值的技术手段, 提升发电效率和供电效率,使更多用户的电力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 还需要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强化电力生产、分配等环节的有效监督管理, 及时发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调整优化, 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同时, 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 对其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责任意识水平等进行考察和分享, 要求其不断提升自我工作能力、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成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推动者[5]。另外, 尽快落实依法治电、依法护电工作, 也是未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中之重, 工作人员应加强日常电能管理检查等, 及时发现盗窃电能和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严肃处理, 坚决杜绝违法用电现象,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开通群众举报渠道, 从而更好地发现和处理违规用电问题, 为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做出努力。
电价结构是否合理, 直接影响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最终效果, 因此必须要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全体用户的电价制度, 通过行之有效的激励性电价, 在满足用户基本电力需求的情况下, 控制用电高峰期与用电低谷期的用电量差异, 降低用电高峰期存在的供电压力、避免用电低谷期存在的电力资源浪费问题, 从根本上达到确保电力能源稳定供应的目标。一般来说, 在在制定峰谷电价的过程中, 应尽可能提升电价差距, 通过十分明显的价格差距, 让用户真正认识到节约用电、错峰用电的必要性, 否则在电价差异比较小的情况下, 很多用户将会忽视用电高峰期的电价增长问题, 优化电价结构的积极作用将很难体现出来。另外, 还需要尽快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根据不同区域的用电类型、用电需求等, 加强用电高峰期电力资源配置管理, 确保社会生产正常进行[6]。更重要的是, 为确保电价结构合理性, 工作人员应对本地区的电力市场进行充分了解, 以加强市场前期调研的方式, 了解电网负荷峰值的具体时间和具体用电量, 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资源配置方案进行调整、制定具有实际性作用的电价策略, 从根本上避免电力资源浪费、电力资源供应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否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否能有效解决电力经济管理问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能够了解有关政策、是否能够配合有关制度落地,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 务必要以加强推广宣传为出发点,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形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从根本上避免电力资源浪费问题。具体来说, 就是要不断将节能环保观念纳入到电力系统的宣传工作中去, 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作用, 让节能环保、节约用电的意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在确保电视、报纸宣传效果的基础上, 开发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工作, 使人民群众得以在各种信息渠道获得正确引导, 从而达到提升电力资源利用率、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效果的目标。除此之外, 要充分认识到基层宣传工作的复杂性, 加强与村委、社区和居委会的有机合作, 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的应用价值、节约用电的必要性等基础性知识传达给基层群众, 利用好街道宣传栏等宣传渠道, 保证基层宣传工作的有效性。最后, 要在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 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并根据其中切实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调整后续宣传工作方案, 在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发展的基础上, 避免电力经济管理问题。
除了上文已经提到过几方面库存之外, 推广节电设备、加强节电设备使用优惠也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避免经济问题的必然选择[7]。具体来说, 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制定相关的政策, 并在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协调的过程中, 不断解决资源浪费、电力经济问题等。首先, 要建立节电设备使用优惠福利政策, 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使用节电设备的积极性。针对节能设备还可以为其提供免费安装, 降低节电设备的应用成本, 从而保证人们更加主动地应用节电设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加强节电设备的优惠力度,能够避免电力资源浪费、保证电力资源合理配置,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还需要考虑到节电设备在自身价格、耐用程度等方面的问题, 为采购节电设备的用户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购买补贴的方式推广节电设备, 尽最大可能保证节电设备使用率。最后, 目前我国的节电设备已经比较成熟, 但是由于起步时间比较晚, 因此其在技术水平、研发力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这影响了节电设备的推广应用, 也给电力需求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节电设备研发工作, 从而为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力资源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能够在保证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 确保社会生产正常稳定进行,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解决电力经济管理问题,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单位都没有合理使用新型管理技术,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 必须要可能提升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深度, 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优势功能, 比如, 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用电客户管理, 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手段之一, 其能够为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会生产的用电量非常惊人, 给电力能源生产供应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自然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问题, 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电力经济管理问题。通过加强电力建设、利用电价手段优化用电峰值、加强推广宣传、推广节电设备、合理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等方法提升电力需求侧管理质量, 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 对其他行之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措施进行研究,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