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如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命题。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要求。聂耳的故乡——玉溪,是一块有着红色基因的土地,国歌从这里唱响全中国、全世界,聂耳“为民而歌、为国而泣”的家国情怀是最好的红色教材和爱国典范。紧邻聂耳故居的玉溪聂耳小学是全国唯一以“聂耳”命名的小学,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多渠道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学校充分挖掘聂耳和国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大思政课”的方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增强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为主线,构建多渠道教育教学框架,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表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是代表该国政府和人民的意志曲,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国歌,最强烈地表达着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从聂耳创作国歌的旅程中,我们能体会到他“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的情怀担当,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时,各族中华儿女在国歌声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都充满了作为中国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玉溪聂耳小学以讲好 “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为出发点和行动路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绘制學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框架图,形成以学校校园文化与课程教学结合、学校教育研究与校外活动结合,“文化建设—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研学实践”多维一体的构架,多渠道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把红色基因植入孩子心田,在培养好孩子的同时更培养“红孩子”。让各民族的学生达成“我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在鲜艳的高高飘扬的国旗下幸福成长”“不论是来自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同学,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一起上学很开心,我们都很幸福,我们一起努力做新时代好少年”的共识,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二、以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为轴线展现校园文化,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育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学校围绕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不断丰富办学理念和文化,多年来提炼了“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为学生一生幸福准备”的办学理念、“每天前进一点点 ”“沿着聂耳的足迹前进” 的办学思想和校训、“起来读书,前进成长”“有德 有爱 有为 ”“向前 向上 向新”的校风、教风、学风。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理念和文化在不断丰盈,“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也在以创新的方式深植学生心中,更好地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让学生不断增强成为新时代好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
学校在显性校园文化建设中,根据实际环境和学生行走路线,充分利用围墙、护栏,以聂耳成长和国歌创作两个维度为轴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此外,以儿童视角建设的聂耳传习馆,展示有书籍、图片、实物、雕塑,全天向师生开放。这些文化建设,让每个学生都能走近“聂耳和国歌的故事”,营造出浓浓的爱国氛围,激励学生成长、前进。
三、学科融合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第十一条规定:“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应当将国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唱国歌,教育学生了解国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歌奏唱礼仪。”道德与法治、音乐等学科从不同维度进行国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在各个学科中连贯起来,让人物形象鲜活,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
道德与法治课是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用好、用活教材是上好“课堂大思政”的关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一、二年级学段 “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 “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的要求。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第6课《校园号令》话题“升国旗了”中,教材以图文形式呈现教学要点:“升国旗时,听到国歌声响起,我停止走动,不说话,向国旗行注目礼。”“我是中国人,我爱你中国,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起来学唱国歌!”教学中通过“为什么唱国歌,怎样唱国歌?”的核心目标突破,从知情意行方面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幸福感,以及作为聂耳家乡孩子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再如,《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3课《欢欢喜喜庆国庆》,教材中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介绍。这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聂耳故乡的资源,融合学科教学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再如,《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3课《中国有了共产党》,设置了“开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三个框题的内容。在每一个框题中都呈现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直接、全面地对小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中国探索救国之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开国大典视频资料,把学生带到乐队高奏《义勇军进行曲》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作为聂耳故乡孩子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音樂》一年级上册第3课《祖国您好》的教学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中让学生欣赏感受国歌的嘹亮、激昂、催人奋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国歌响起时你应该怎样做呢”。
四、以校内外活动一体化思政大课堂方式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加强与校外的联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拓展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途径,实现知行合一,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结合,强化学生爱国、爱家乡、爱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感。
2019年1月,聂耳小学加入全国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联盟校,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学校开展“英雄中队”创建,实现树典型、立榜样、亮示范、促学风,激励全体少先队员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比赛中,学校师生围绕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展开宣讲。此外,教师以诗赋创作、书法展示等方式,多元化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
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学校管弦乐团现场演奏《义勇军进行曲》,全体师生、安保、保洁人员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把对学生“唱和站都有标准和有精气神”的外在要求,变成学生“我要唱得更嘹亮,站得更精神”的行动自觉和内心自豪。每次训练和仪式都是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的过程,是学习聂耳精神的体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受到教育。每一次高声唱着国歌,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就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就是一次情感的升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啦 啦 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学校还开展聂耳创作歌曲合唱比赛活动,通过人人唱聂耳创作的歌曲活动,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提升育人的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个假期的研学活动作业,让学生走进聂耳故居、聂耳纪念馆、聂耳博物馆、聂耳文化广场等,开展探访家乡名人古迹活动,让学生通过摄影、绘画、歌舞、作文等形式学习和表达聂耳精神。7月17日是聂耳纪念日,学校鼓励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聂耳纪念日的活动,用多种方式缅怀聂耳。这些校外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国情、聂耳故乡、聂耳故事的了解,让学生以大格局、宽视野在社会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学会关注现实社会,增强爱国情感。
聂耳小学全体师生在国旗下、在国歌声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更加坚定了边疆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