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者,天地为之宽。在技术迭代和产业迭代加速嬗变的时代背景下,莱西以破局者身份,重塑产业发展脉络。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绿色建筑、生物医药……在支撑莱西经济“脊梁”的“6+1”产业体系中,不少都是“无中生有”。
全面发力,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记者:今年以来,莱西保持稳中有进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如何快马加鞭?
刘瑛:四季度是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关键期,我们将锚定“胶东半岛中心区域经济隆起带”目标,统筹抓好实体经济振兴、城市更新建设、乡村全面振兴、营商环境优化和保障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通过市级带头、专班作战、一线落实、督考一体,加快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记者:先进制造业撑起莱西发展的“脊梁”,如何让“脊梁”挺得更直?
刘瑛:莱西一直是以工业立市,也必须通过工业强市。下一步,我们将围绕“6+1”产业体系不放松,强化现代产业引领、重大项目带动、重点企业支撑,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区域竞争力,具体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推动现代产业聚链起势。深入实施“链长制”,“一链一图谱”研究发展路径,“一链一政策”制定支持方案,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做好单体项目的“加法”和延链补链的“乘法”,全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全年新签约投资过亿元项目300个以上。二是推动重大项目投产达效。组建项目建设工作专班,针对土地、资金、规划、审批等要素强化服务保障,强化“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确保今年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180个以上。三是推动重点企业增产上量。市级领导带头,走访包联企业,开展好“下沉一线办实事”“我为企业找订单”等助企纾困活动,帮助企业解难题、促发展。
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者: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也是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面对这一“必答题”,莱西如何“解题”?
刘瑛:莱西是传统农业大市,也是青岛乡村振兴主战场。我们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以工业思维推动农业产业聚变发展。下一步,重点做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三篇文章。
聚焦农业强,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依托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沽河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万福、九联、东生、浩丰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形成优势,推动雀巢、希杰等既有项目扩大投资,加快推进黑牛先生养殖场、北大荒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壮大龙头企业。
聚焦农民富,大力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我们将发挥好“共富公司”带动作用,加快实施预制菜全产业链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毛蟹、小龙虾等附加值高、利润多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莱西有礼”品牌,真正做好“土特产”文章。
聚焦农村美,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整合涉农资金,盘活闲置房屋等资源,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产芝湖、七星河2个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1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旧城焕新颜、新城见形象、群众得实惠
记者: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动莱西建设综合性节点城市,这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城市品质和活力去承载,莱西如何破题?
刘瑛:我理解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就是立足萊西区位优势,面向青岛主城区,承接好产业梯次转移;面向胶东经济圈,当好青岛与周边地市间各类要素交流畅通的桥梁。对此,我们将紧紧抓住城市更新建设这一契机,以加快推进莱西中心城区、高铁新城、南部新城三个区域建设为抓手,推动实现城市空间重构、品质提升。
加快推进月湖公园提升等44个城市更新项目,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依托“米”字形高铁网络,加快引进一批高端商业、服务业,提升高铁新城高端商务功能,真正将高铁新城打造成莱西的“希望之城”。继续推进产城融合和产教融合,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高水平推进青岛现代职教园建设,提升南部新城产业创新功能。
记者:去年以来,莱西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打出组合拳。如何继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发展成果共享?
刘瑛: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莱西是青岛市唯一没有三级医院的区市。面对短板,我们推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与青岛市立医院合作,组建医疗集团,首批专家已到莱西各医院坐诊,新三级医院年内也将开建,莱西医疗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我们成立“弘博”“弘雅”两个教育集团,在普职融通、教师职称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城区挤、农村空”“择校热”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推进莱西市苏州路小学等5所学校新改扩建工程,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养老服务普惠供给。我们连续两年把镇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列为政府实事,实现11处镇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0%全覆盖。目前,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等方式,正建设66个居家养老服务站,争取明年实现新村社区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