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对自然保护区生态
——以大丰华高速影涉及响梅州分鸿析图嶂自然保护区为例

2023-12-21 12:17闫法领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23期

闫法领

(1.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 510020;2.广东省湿地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 510020)

1 引言

大丰华高速公路是列入广东省《2013 年至2017 年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及中远期规划》的省重点建设交通项目,对改善粤东北山区特别是大埔和饶平的交通及投资环境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项目在五华县和丰顺县交界处不可避免涉及了梅州鸿图嶂自然保护区。为响应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指导精神,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建设单位组织开展了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评价专题论证工作,以明确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情况。[2]

本文相关工作完成于2017 年,受工程建设原因限制,相关数据从未进行公开发表。2021 年6 月,大丰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相关工作数据可以进行公开发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项目概况

项目线路总体为东西走向,起点位于丰顺县城北苏山村附近,与大埔至丰顺段终点衔接。项目线路从鸿图嶂自然保护区东北部穿越通过,主要为路基和桥梁,穿越总长度为3 161 m,其中,桥梁长1 922 m/5 座,路基长1 239 m,穿越路段桥隧比为60.80%。

2.1.2 自然保护区概况

鸿图嶂自然保护区位于五华县郭田镇,始建于2001 年,面积约6 800 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植物1 000 多种,动物90 多种。

2.2 研究方法

2.2.1 评价区确定

参考LY/T 2242—2014《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把项目路线中心线两侧1 000 m 内涉及保护区区域列为评价区,面积571 hm2,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2.2.2 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6 年4 月中旬进行踩点和调查前期准备,4 月下旬开展野外科考调查工作,2017 年2 月中旬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内容为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

植物调查方法采用基础资料收集、GPS 地面类型取样和样线、样点调查,记录植物种类。在样线调查过程中,选取典型植被类型进行样点调查,重点记录样点的植物数量,组成结构及优势种等。

动物调查采用访问调查和查阅已有资料及样线法实地调查,注意观察实体以及各种动物活动踪迹并拍摄照片记录。对两栖类和部分夜行性爬行类动物,需要进行夜间调查。

3 评价区生态现状

3.1 植物多样性与植被

3.1.1 植物多样性

评价区范围内共记录到维管植物96 科248 属335 种(见表1),其中蕨类植物20 种,裸子植物3 种,被子植物312 种。记录到的植物主要组成科有山茶科、大戟科、蔷薇科、茜草科、菊科、马鞭草科、禾本科等都是常见的科种,未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表1 评价区维管植物种数统计表

表2 评价区植被类型统计表

3.1.2 植被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参考《中国植被》和《广东山区植被》的分类原则,对评价区的植被进行分类[3],评价区的植被分成3 个植被类型,分别是暖性常绿针叶林、灌草丛、农田植被。

暖性常绿针叶林是由热带、亚热带分布的常绿松柏类乔木所组成的森林群落,广泛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评价区暖性常绿针叶林只有马尾松林群落类型和少量杉木群落类型,部分是半自然林,部分是飞播林。

灌草丛是指以灌木草本为优势所组成的植被类型,群落高度一般均在5 m 以下。评价区现状的灌草丛多为人为干扰破坏所致,为散生杉木-岗松+桃金娘-芒箕群落和岗松-芒箕群落。

农田植被是指人类以改造、经营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而种植的各种植物群落。评价区内有小面积的水稻田和旱地。

3.2 动物多样性

评价区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 目37 科59 种,包括兽类4 目8 科12 种,鸟类4 目14 科25 种,爬行类2 目8科14 种,两栖类1 目5 科8 种(见表3)。记录到珍稀濒危动物3 种,为豹猫、松雀鹰和画眉。

表3 评价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数统计表

3.3 土地利用

根据GB/T 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评价区内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一级类主要有耕地、林地、住宅用地3 种类型。评价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合计面积约228.4 hm2,耕地面积约为6.3 hm2,住宅用地面积6.2 hm2。如表4 所示。

4 生态影响预测

4.1 对植物植被的影响

根据对评价区域的现状调查,西侧评价区不存在原生植被,也未调查记录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高速公路线位距离保护区最近距离约560 m,该区域位于蕉州河以南,与高速线位被一座山体隔开,山体整体呈东西走线,山脊平均海拔约260 m,高速公路线位在该路段的设计高程由235 m 下降至213 m。该山体作为自然阻隔物,有效降低了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对保护区可能造成的间接影响。

东侧评价区位于鸿图嶂保护区的东北角,该区域植被以针叶林和灌草丛为主。穿越路段主要沿着山脚布线,自然地形可以阻挡在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因素扩散至保护区内部,从而降低因工程建设而对保护区内植物植被造成的不利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会对保护区边缘位置的植物植被造成直接破坏,造成一定的生物量损失,施工过程中需做好防护措施。另外,工程施工活动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以及山体结构变化对保护区内植物植被存在潜在破坏影响,建议施工时做好防护措施和水土保持工作。

4.2 对动物的影响

项目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对动物栖息地和其迁徙习性的影响。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必然会改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栖息生存条件,例如水源、植被、洞穴等,从而影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和数量。

项目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是人为活动对动物的惊扰等,主要是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建议施工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可能产生高分贝噪声值的施工行为应避免在夜间进行(22:00~6:00)。

项目运营期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噪声和光污染两个方面。交通噪声可能会导致某些动物远离或向他处迁移。建议增设隔音屏障[4]并设置“禁止鸣笛”交通标识。灯光会直接干扰到兽类和鸟类,影响生物节律。建议在该路段增设“禁止远光”交通标识,降低运营期的光污染对保护区动物的不利影响。

4.3 对保护管理的影响

项目的施工和运营会增加保护区的管护压力,增加保护区的管护难度。

在生态管护方面,需要增加管护人员的数量和管护强度,以防止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间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人为活动以及意外的环境风险对保护区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生态监测方面,需要对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以有效掌握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

在生态宣教方面,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和教育,通过讲座和制作宣传牌等形式,引导施工人员文明施工,保护生态环境。

5 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5.1 生态保护措施

施工期,遵章施工,避免泥浆、钻渣发生事故性排放;从工程、管理等多方面落实预防手段,降低施工油类泄漏事故;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后用作为工程洒水、混凝土养护用水,禁止直接排入环境水体。

穿越路段处设置“梅州市鸿图嶂自然保护区”的警示牌,要求减速慢行,并注明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报警电话;设置“禁止远光”“禁止鸣笛”标识,降低项目运营期间对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影响。

5.2 生态监测措施

开展生态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监测内容主要为评价区范围内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植物群落结构和动物栖息地的受影响情况,监测方法为定点、定位和样线监测。

5.3 生态恢复措施

对临时占地区域开展生态恢复和植被重建工作,在道路靠近自然保护区一侧修建森林防护林带。

6 结论

在对评价区进行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项目在施工期及运营期对保护区的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管理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主要为间接影响,在落实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情况下,影响是可接受的。但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管理的影响是直接的,会增加防火压力、带来外来入侵物种威胁、增加管护难度。

施工期间,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可将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及声环境等生态因子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施工以及运营监管,可有效降低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在落实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和生态补偿费用的情况下,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可控,项目涉及鸿图嶂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方案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