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兵 吴龙飞 吴莲 张红叶
摘要:【目的】研究氰烯菌酯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药剂组合处理分别为:25%氰烯菌酯悬浮劑(T1),25%氰烯菌酯悬浮剂+450g/L咪鲜胺水乳剂(T2),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T3),25%氰烯菌酯悬浮剂+8%叶菌唑悬浮剂(T4),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T5)。【结果】几个处理均对小麦安全,没有产生药害,氰烯菌酯和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两次施药效果优于一次施药,5个处理的防效均在70%以上,其中以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效最高,为93.84%,比单用25%氰烯菌酯高出32.26%。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对照高出34.83%,比单用氰烯菌酯高出19.44个百分点。【结论】25%氰烯菌酯和其他药剂混用效果优于单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赤霉病防效、产量最高,可在小麦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赤霉病;氰烯菌酯;防治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三大谷物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中国是世界较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1]。小麦病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尤为严重[2]。赤霉病由禾谷镰孢菌、轮状镰孢等数种镰孢菌引起,病原菌在麦秆、麦壳、种子、杂草以及土壤中越夏、越冬,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3]。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4]。赤霉病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产生的呕吐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5]。因此,赤霉病的防治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化学方法可对病害迅速、准确、有效地进行防治,然而目前,化学药剂种类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农户选择和防治效果带来诸多问题。前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做了大量研究,郝瑞等[6]研究表明,325g/L 丙硫菌唑·嘧菌酯悬浮剂、400g/L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和1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在小麦扬花期施药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84.2%-87.27%,防病效果与减损保产效果均优于当地常用药剂。岑铭松等[7]研究表明,25%氰烯菌酯悬浮剂+250g/L丙环唑乳油+5%d-柠檬烯可溶液剂处理的病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均最高,分别达90.4%和95.4%。朱志成[8]研究表明,25%氰烯菌酯SC1 500g/hm2在小麦齐穗初花期用第一遍药,隔5-7d用第二遍药,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68.61%、72.15%,优于施用40%多·酮WP的防治效果。诸多研究表明,氰烯菌酯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效果[9],氰烯菌酯是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10-11],具有很强的专化性,仅能防治由镰孢属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于1998年合成[12],具有新颖的结构、独特的作用方式和高的环境安全性[13]。因此,本试验选用氰烯菌酯单剂和不同药剂复配,研究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以及小麦产量的变化特征,为小麦赤霉病防治和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试验地点位于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天气温和暖湿、雨水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4℃,年均降水936.9mm左右,年日照时数2172.0h,无霜期208d。试验田为稻茬小麦田,土壤pH值 7.9,有机质含量14.6g/kg,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缓。试验小麦品种为矮抗58。供试药剂为25%氰烯菌酯悬浮剂,由江苏省农药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由河北省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由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由山东润扬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药剂组合处理分别为:氰烯菌酯悬浮剂(T1),氰烯菌酯悬浮剂+450克/升咪鲜胺水乳剂(T2),氰烯菌酯悬浮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T3),氰烯菌酯悬浮剂+8%叶菌唑悬浮剂(T4),氰烯菌酯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T5)。各处理在5月1日小麦齐穗见花期只用一遍药。另设置在5月1日齐穗见花期、5月6日盛花期用两遍药。试验各处理使用背负式高压电动喷雾器进行均匀喷雾,药液用量为30kg/667m2。各处理用药量见表1。
1.3 调查方法
在施药后不定期调查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生长情况,查看是否有药害现象出现。
试验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取样,6月2日调查,每点取0.25m2麦穗,分别记载总穗数、各级病穗数,计算病穗数、病指和病指防效。分级标准:以枯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0级:无病;1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枯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计算方法如下:
病穗率(%)=(病穗数/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7)×100
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指-处理区病指)/对照区病指〕×100
小麦成熟时,每个小区选取1m2的样点调查穗数,取30穗小麦进行室内考种,调查穗粒数、千粒重,小区实收测产,并测定含水量,按照14%含水量折合公顷产量。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整理,使用SPSS 24.0进行分析,采用LSD法检验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氰烯菌酯和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安全性影响
据施药后不定期调查,各药剂处理区小麦生长均正常,未有药害现象出现,小麦没有发现生长畸形、叶色变化的现象,表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用量下对小麦生长安全。
2.2 氰烯菌酯和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
从表2可知,对照处理的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为26.86%,病情指数为20.48。一遍用药下各处理的病穗率均显著低于CK,表现为T3<T5<T4<T2<T1,T2和T1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均显著低于T1。病情指数表现为T3<T4<T5<T2<T1,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组合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T1。病指防效T1为62.79%,T2为67.53%,比T1高出7.55%,T3为83.22%,比T1高出32.54%,T4为73.68%,比T1高出17.34%,T5为70.93%,比T1高出12.96%。
两遍用药下各处理的病穗率均显著低于CK,表现为T3<T4<T2<T5<T1。病情指数表现为T3<T4<T2<T5<T1,各处理均显著低于CK,组合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T1。病指防效T1为70.95%,T2为83.89%,比T1高出18.24%,T3为93.84%,比T1高出32.26%,T4为88.04%,比T1高出24.09%,T4为76.81%,比T1高出8.26%,T4和T5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总体比较,两遍用药对赤霉病防治效果高于一遍用药,T3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
2.3 不同药剂对小麦产量影响
从表3可知,不同处理一遍用药对小麦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T1、T3和T4处理的穗数显著高于CK,其他处理和CK没有显著差异。穗粒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5>T2>T1>CK,T1、T2处理和CK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CK,T3、T4和T5分别比CK高出6.13%、5.07%和3.82%。千粒重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5>T2>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分别比CK高出2.60%、3.43%、5.15%、5.01%和3.86%,T3和T4、T2和T5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小麦产量T3处理最高,比对照高出24.26%,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因此,T3处理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
从表4可知,不同处理两遍用药对小麦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药剂处理的小麦穗数均显著高于CK,各药剂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各处理穗粒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2>T5>T1>CK,药剂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分别比CK高出6.20%、12.65%、15.15%、14.00%和9.44%,T4处理和T2、T3没有显著差异。千粒重从大到小依次为T3>T4>T2>T5>T1>CK,药剂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分别比CK高出11.33%、12.70%、14.09%、13.94%和12.23%,T3、T4处理间和T1、T2、T5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小麦产量表现为T3>T4>T2>T5>T1>CK,药剂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分别比CK高出15.39%、25.08%、34.83%、29.05%和20.12%。因此,T3处理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高。
3 讨论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不仅影响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还会严重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14]。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直接和经济的办法,然而由于品种选育速度较慢,且不同区域的发病存在明显差异[15],因此,化学防治目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办法[16]。此外,耕作制度、生物防治也是对防治小麦赤霉病很好的补充。化学防治是对植物病害效果最好、见效最快的防治方法[17]。氰烯菌酯能够对小麦赤霉病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有关氰烯菌酯在小麦赤霉病上的研究较多[18]。用高浓度的氰烯菌酯处理敏感菌株后,分生孢子会变形和肿胀,胚芽管会膨胀变弯曲,氰烯菌酯会抑制病原菌敏感菌株分生孢子芽管的伸长,还会改变分子孢子萌发的位置,从而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19]。本研究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和其他药劑混配使用的效果优于单剂使用,主要是由于两种混配使用增加了速效性和持效性,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本研究中,两次施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效最高,为93.84%,比单用25%氰烯菌酯高出32.26%。
病原菌在小麦的抽穗期到小麦成熟期侵染会发生穗枯。穗枯对小麦产量影响最严重[20]。在侵染初期,麦穗无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在小麦颖壳基部会出现水渍状的淡褐色病斑,随后蔓延到整个小穗。穗枯会破坏麦穗的输导组织,使小麦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不能运输,导致麦穗迅速枯死[21]。在湿度较高时,病原菌还可在发病麦穗的基部或颖壳接缝处产生的分生孢子座和粉红霉层,如果湿度持续较大,粉红霉层还会形成子囊壳,从而造成产量低下[22]。本研究结果表明,两次施用几个药剂处理均能够对小麦赤霉病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提高了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其中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对照高出34.83%,比单用氰烯菌酯高出19.44%。主要是由于对病原菌进行及时的控制,增加了小麦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
在实际生产中,为了降低抗药性的产生,可进行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也可以通过轮作、休耕、间作以及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减少病原菌的越冬、越夏基数,对赤霉病进行综合防控。
4 结论
综上所述,几个处理均对小麦安全,没有产生药害,氰烯菌酯和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两次施药效果优于一次施药,5个处理的防效均在70%以上,其中以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防效最高,为93.84%,比单用25%氰烯菌酯高出32.26%。药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两次施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产量比对照高出34.83%,比单用氰烯菌酯高出19.44个百分点。因此,25%氰烯菌酯和其他药剂混用效果优于单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小麦赤霉病防效和产量最高,可在小麦生产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甜,于振文,石玉,等.不同耕作模式下麦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小麦产量[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3,29(1):8-17.
[2] 顾月萍,张海燕,李莲,等.不同小麦品种、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及呕吐毒素控制效果的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23(1):112-114.
[3] 左金钟,郑点,王清文,等.几种药剂对小麦后期三种病害兼防效果试验[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1):158-160.
[4] 王宏臣,赵刚,赵文新,等.施药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适宜时期与次数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12):62-64+68.
[5] 刘春辉,张倩倩,姚张良,等.不同施药处理对小麦两种病害的防效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23,43(3):72-75.
[6] 郝瑞,闵红,李好海,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J].中国植保导刊,2023,43(3):82-84.
[7] 岑铭松,汪彦欣,陈瑞,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2):425-427.
[8] 朱志成,孙兆留,吴素琴,等.25%氰烯菌酯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103-105.
[9] A h m a d M i r Z , C h a n d r a T , S a h a r a n A ,e t a l . 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o n g e n o m e - w i d eassociation studies(GWAS)and genomicselection(GS);prospects for Fusarium headblight research in Durum wheat[J].MolecularBiology Reports,2023,50(4):3885-3901.
[10] 许凌凌.小麦赤霉病和赤霉菌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22,16(16):32-35.
[11] 石磊,李东升,何红梅,等.不同药剂及施药时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J].云南农业科技,2022(6):42-45.
[12] 于丹莉,许杰,朱德慧.安徽宿州市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32):25-26.
[13] 李好海,闵红,孙炳剑,等.豫南小麦赤霉病防控药剂筛选试验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22,38(10):79-81+84.
[14] 申屠兰欣,赵敏,洪美萍,等.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与条锈病的防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2(20):72-74.
[15] 乔志刚,舒箐,杨宇,等.15%丙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评价[J].湖北植保,2022(5):51-52+72.
[16] 陈富华,李拥军,熊会林,等.农药及施药器械对小麦条锈病及赤霉病防治药效的影响综合试验[J].湖北植保,2022(5):57-59+63.
[17] 周艳,杨龙,朱明,等.不同药剂对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22(5):132-133.
[18] 王大洪,刘毅,李武铭,等.4种药剂组合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22(4):34-36.
[19] 向禮波,薛敏峰,史文琦,等.综合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对6个抗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效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27(7):35-42.
[20] 王晓光.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研究[J].生物灾害科学,2022,45(2):142-145.
[21] 姚缘圆.硫化氢对小麦幼苗赤霉病缓解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
[22] 袁小平,王万军,曹世勤,等.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2):55-57.